月到中秋

文化   2024-09-17 21:51   湖南  

      

    很久不更新了,心里非常惭愧。暑假的雄心勃勃,计划要写完《赶考》一书,已然成了遗憾。开学之初,有新的计划,研读《红楼梦》,写点小东西出来。计划赶不上变化,本学期增加了一个教学班,突然感觉累了很多,尤其是髋关节有较严重问题,站不了多久就酸痛难耐。

    码字早已成为了习惯,是我的生活日常。这个中秋假期,本想好好敲敲键盘,怎料又被两班作文困扰。作文实在难阅啊,拜托孩子们把字写工整,写大方,老眼昏花的我看着难以辨认的字迹,心里苦不堪言。进入高中的第一次作文,我不知道用了多大的毅力与忍耐才批改完成。终于到了中秋节,总该放松一下吧。节后的第一天是礼拜三,有四节课,还是忍不住要看看教科书,尽管教了很多遍了,内容也相当熟悉,心里却总还放心不下。这样到了此时,晚上九点,我开了电脑。

    中秋,我忍不住码字,不是毫无准备,而是有许多话想说出来。这个传统节日,是最令人怀旧的。昨天下雨,雨且不小,天气渐渐转凉,及至今晨,天空还是阴阴的,开车去乡下的时候,阳光比较强烈了。我想,中秋不应有雨,年年的中秋天气都是好好的,若是有雨又如何仰望那轮硕大的明月呢。有月的中秋才是中秋啊。若是阴雨连绵,没有月亮,那些作诗的文人,一定非常沮丧。我们当代人过中秋,或许图的就是一种简单的仪式而已。资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代,很多怀旧的对象与内容,都被高科技带来的速度忽略了。这或许是传统文化的悲哀,文化的消费早就成了快餐。

    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没有了唐人的豪迈,没有了宋人的娴雅。不是说要回到过去,对于文化其实需要守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步伐。因此,在还来不及怀旧的时候,生命已经折损过半。如此来去匆匆,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古人的中秋是产生灵感的,是密集生产诗词曲赋的时间节点。不管仕途顺遂还是失意,中秋这天有人因一诗成名,流传千古。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想弟弟子由,就成为了中秋题材的绝唱,千百年来无出其右者。一轮明月,寄托了多少相思,引发了多少感慨。而107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在彭城(徐州)共度中秋,作《阳关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短短四句,既有兄弟情谊,又有身世之慨。后两句与《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阳关词》更有漂泊的无奈,两年之后的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轼的人生到了一个无法预料的拐点。

    去年的今日,我写了苏轼与中秋词的文章,重读旧文,似乎没有什么可再说的了。今天收到了不少朋友与学生的祝福,自然想起了相关的片段,感慨是少不了的。一些问候,一点牵念,简单的文字,都暖心,也都亲切。二十多年前的面孔,一一闪过,这是最让我激动的。那时,风华正茂,有激情,有热心,有成就感。时间让我慢慢颓废,往事不堪回首,只能向前走。那些走过的日子,那些课内课外的故事,很多桥段依然清晰。杜甫说“斯人独憔悴”,没有必要总把自己当年的意气风发记录在案。

    刚进入大学的孩子们,祝福像潮水一般涌来。那些还略显稚气的面孔,留给我美好的印象。三年的相处,师生一起度过了两个中秋,第三个中秋他们远在该远的地方,陆陆续续发来信息,短短的几句话,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都让我回味很长,很长。孩子们,你们是展翅的鸿鹄,天空才是你们的舞台。

    今晚,中秋夜,月亮终于出来了,不管从哪里升起,总之很圆,很亮。那些想说的话还是不曾完全说出来,留在心里,或许才是珍贵的。

    

红楼一痴
纯文学创作。红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