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印记(2)--云南之行

文化   2024-07-29 20:49   湖南  

龙门石窟——幽、静、凉

      第一次听说昆明有个龙门石窟,是在西山森林公园里。看来旅游还需补脑,否则会闹出笑话。要不是随行的王教授介绍,我都怀疑是不是弄错了常识,洛阳龙门石窟,名满天下,与昆明毫不相干。昆明的龙门石窟是道教圣地,洛阳的龙门石窟供奉的是佛菩萨。佛教进入中土,最先在洛阳扎根,那时的中原是十分开放的,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包容特别大胆。从北魏孝文帝时代开始,延续至清代,一共1400余年的建造,才有了当今的规模。昆明西山公园内的龙门石窟,1781年开始修建,历时72年竣工。传说是因为昆明出了第一个状元,希望借此福地的龙脉,开凿石窟,供奉道教祖师,祈求文运昌隆。
从凌虚阁沿栈道下行,再一路折向右转,满眼的树木苍茏。所见之树都倚徬着岩石与峭壁,歪歪扭扭地横逸斜出,这蓊蓊郁郁的树木遮天蔽日,一节白玉栏杆,一方古老的石壁与叠叠台阶,都可见出二百四十余年前的人工痕迹。之字形的石阶与栈道,曲曲折折延伸到通往石窟的峭壁上。人多,道狭,不可并行。因为陡峭,格外谨慎。没有喧嚣,只有悬着的心。而整条通道悬挂在峻峭的石壁之上。可俯看五百里滇池,仰面则绿阴覆盖,营构了极为清幽的氛围。龙门石窟藏在石山之中,颇感深邃。细长的一溜人工凿就的石阶,足以让你惊叹。穿行在洞中,并不感觉阴森可怖,因为防护措施好,安全会得到保障。
过了几个打卡的地方,看到了石窟里供奉的神像,也看到身穿道袍的肤黑的中年汉子,留着很长的头发与胡子,摆出挣钱养家的八卦图给游客算命。江泽民题词的观景台,见方四个平方,“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源自李白上韩荆州书。在此地驻足留影者颇多。一路上摩崖刻石较多,清代与民国文人的擘窠大字,各种书体均有,今人的作品有,但少见。在龙门,各道观都有对联,我却觉得并不算太好,没必要记下来。
石窟像一条挂在悬崖峭壁上的肠子,盘旋曲折,又蜿蜒昂首。行人从里面穿过,幽暗处还得小心翼翼。从洞里出来,阳光照着石壁,眼前明晃晃的滇池水面,横无际涯,星星点点的船只飘在水上,似动非动,不时有鸥鸟掠过水面。十来分钟的时间便到了出口。一个平台,还算宽敞,有石凳石椅石桌供游人休憩。我是极易疲劳的,坐在冰凉的石凳上闭目养神。来往的行人轻轻赞叹,树上的鸟鸣偶尔响起,这份独特的静,这份无牵无挂的逸,是难得的享受。有人在讨论,昆明的先辈建造这样一项工程,除了祈求文曲星的保佑,还有什么意义。后来科举终结,昆明不再出状元了,而这个龙门照样成为中、高考学子必登之地。
我们不能不敬佩古人,洛阳的龙门石窟修建前后,雕刻延续1400余年。昆明西山的龙门石窟,也延续了72年之久。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那些工匠、雕刻艺术家几代甚或几十代人在干同一件苦差事。我想,这应该就是信仰。我们无法复原当时建造的情景,在落后的铁器时代,这么悠长的岁月,锲而不舍,没有放弃,坚持千年百年,这是何等的坚毅与顽强!当然,古人的一锤一刀,给千百年后的洛阳与昆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是永恒的财富,这是他们永远也想不到的。我们在惊叹古人的同时,是不是心怀敬畏与崇仰呢?
绿树掩映,偶尔有灰色的小松鼠在枝上跳跃,不避人,超可爱。当你举起手机抓拍的时候,它机灵地攀到更高的树枝上去了。在景区看到小动物,平添了山野之气,是一种特别的缘分。还有,树上站立的长尾鸟,深绿的羽毛,深红的头顶,不时地跳跃,张望,也让人喜笑颜开。
风,从滇池的方向吹来,润润的,凉凉的,拂在脸上,身上,非常熨帖,倍感惬意。听万壑松风,听西山蝉鸣,我真的不想移开脚步。西山的幽,西山的静,西山的凉爽,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西山给予你,给予我,给予大家的快乐与幸福。

      本人小品随笔集《凡尘片羽》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辑:负暄碎语、生活踏浪、教读之间、师恩如海。系作者近几年创作成果的结集,内容丰富,涵盖多种文体,小小说,杂文、书评、时评,教学感悟,凡22.6万字,定价58元。以文会友,在文末打赏40元,留下您的大名与联系方式,即可快递到手。

红楼一痴
纯文学创作。红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