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寓言《猱》

文化   2024-05-17 20:48   湖南  

读寓言《猱》

原文

       兽有猱(1),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则使猱爬搔之;不休, 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2)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己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3)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4)大吼乃死。世人谓邯郸(5〕挟瑟(6)而倡者(7)类之。于是乎,宁独一倡哉!(《譬喻录)

注释:(1)猱,一种猴子(2)汰(tai),除去多余无用的东西。(3〕迹:追踪。(4)跳踉,跳跃。(5〕邯郸,地名,在河北省。古代是一座以繁华著名的都市,有很多歌儿舞女。(6]瑟(se):古代的一种乐器。(7)倡者:卖艺的人。

译文

      野兽中有一种猱,身体很小,善于爬树,爪子非常锋利。老虎头上发 痒,便叫猱来,搔个不停,便成了一个洞, 老虎还感到特别舒适而没有发觉。猱便慢慢地从洞中取出老虎的脑浆来吃,又将其中的一部分奉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一点荤腥,不敢自己吃,献给您吧。"老虎赞叹说:"猕真是忠心耿耿啊!它爱护我,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口腹。" 老虎吃着自己的脑浆还不知道呢。时间一长,老虎的脑袋吃空了,疼痛发作了,再去追踪那猱,猱早已躲避到很高的树上去了。老虎又痛又恼,蹦跳大吼,终于死了。世界上有人认为,在闹市上带着乐器卖艺的人很象猱。其实,在这个世 界上,难道只有少数卖艺的人象猱吗?

   这个寓言选自明代作家刘元卿的《贤奕编》。刘元卿是个有个性的读书人,隆庆年间乡试中举,会试时,陈列当时弊政,主考官不敢录取他。于是,刘元卿弃绝功名。后来因人累次荐引,曾做过短期的国子博士、礼部主事。辞官之后,专事著书。其寓言通过譬喻性的诙谐故事来劝诫世人,所以常常在故事结尾处点明寓意。

     作者在《猱》这则寓言的结尾透漏了讽喻目的。当时社会上不少高官与土豪收养艺人,出现了欧阳修《五代史.序》中说的伶人干政的现象。这个教训是很惨痛的。猴子挠痒痒,老虎觉得很舒服,最后“快乐至死”才知道让它感觉舒服的猱才是要它命的恶魔。

      其实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更深的内涵。试想:“猱”,就是文员、秘书、司机、职员、跟班,那个快乐至死的“老虎”不就是他的主子吗?主子与下属,保持怎么的关系,结局是大不一样的。主子喜欢被人挠痒痒,下属就会想尽办法练就挠痒痒的功夫,这就是所谓“上好之,下必越趋之”。如果主子任用贪婪、谄媚的小人,那就只会自食恶果,遭受覆亡的命运。

       齐桓公是历史上有名的“霸主”,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身边有个厨子,名叫易牙。易牙不但厨艺精湛,而且“忠心”耿耿。一天,易牙做了道美味佳肴给桓公吃,齐桓公大为赞赏。易牙说味,主公您还有一道菜从没品尝过。齐桓公说,我做君王,天下美食算是品赏殆尽了,还有什么好东西能逃过我的胃口呢。第二天,易牙烹了盘菜,桓公吃后感叹,实在是佳肴妙不可言。易牙告诉他,这是用他八岁的儿子的肉烹的。齐桓公当场感动得掉泪,说,易牙啊易牙,你真是太忠诚于寡人了。结局当然是意料之中的,齐桓公在遭受宫变之后被易牙关在地窖里饿死了。一代霸主,尝尽天下佳肴的美食家,就这样死在“忠于”他的厨子手里。

      《猱》这个寓言的现实性是很强的,它的寓意永远不会过时。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很在理。何为江湖?江湖是与朝堂相对而言的。从空间上讲,是道德与法律管不到的地方,之所以叫江湖,就是混嘛飘嘛。因此,杜甫说“江湖多风波”,可见人在江湖,人心险恶。不管身处庙堂,还是远在江湖,人与人之间毕竟是要打交道的,识人就成为很重要的学问了。尤其是做大哥的,要眼睛明亮,目光如炬,因为一旦用人不慎,就会丢掉自家性命。不过江湖中人,喜欢耍手段,比如在重要人物身边安插眼线、下陷阱、包打听、搞恶人政治等,均是厚黑之道。

      在当今文明社会,提倡“立德树人”,尤其是管理上强调文明规范,体现人情与人性。有些作威作福的老大习惯了玩弄手里的权力,视“公家”为“己家”,便要养一些帮闲看家护院,同时听听“巧言”,看看“令色”以此来获得尊贵感,满足虚荣心。而那些帮闲,不过就是些会挠痒痒的猱,会叫的狗。狗叫,主子一般不会吆喝它,若其他人去吆喝那狗狗,主子就会大为不悦,霸气侧漏地说:“我养条狗容易吗?你们怎么可以随意吆喝呢?”当然,大家是不太在意狗吠的,因为懒得理睬它。

    但是问题又来了,有人就说寓言里的“猱”与狗狗有什么联系。其实,作为玩物,性质是一样的,猱面对的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老虎,所以猱玩死了老虎。高智商的人,要是玩起宠物来,那是相得益彰的,叭儿狗隔三差五摇摇尾巴,主子就会高兴,一高兴就有奖赏。当然,狗是玩不过人的,除非它慢慢地发了疯。

红楼一痴
纯文学创作。红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