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乐黛云先生逝世

学术   2024-07-27 12:50   北京  


纪念 

乐黛云先生



2024年7月27日3时46分,我们的重要作者、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乐黛云先生仙逝,享年九十三岁。


由乐黛云先生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乐黛云集》正在编辑加工中,收录了乐黛云先生的各类代表作品,全面地体现了乐黛云先生学术领域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文集的出版将与2014年出版的《汤一介集》成为学界“双璧”。乐黛云先生与汤一介先生相濡以沫,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几十年,各自在学术领域取得丰厚的成果。2014年,汤一介先生仙逝,今日乐黛云先生也驾鹤西归,“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已双双飞去,留给后人两部珍贵的学术文集。


乐黛云先生千古!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先后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日本关西大学等。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与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首届“汪德迈中国学奖”。代表作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跨文化方法论初探》、《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自然》(中、法、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九十沧桑——我的文学之路》等。



《乐黛云集》目录


第一卷 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

第二卷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三卷 比较文学原理

第四卷 我的比较文学之路

第五卷 跨文化的文学阐释

第六卷 跨文化之桥

第七卷 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

第八卷 绝色霜枫

第九卷 序  跋

第十卷 透过历史的烟尘


附:汤一介、乐黛云

——执着相守,携手前行

(节选)


李拓、田莉莉

来源:《汤一介集 ·与记者谈心》




动荡岁月的相濡以沫


乐黛云从北大毕业的那一年就与汤一介结了婚。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哪怕遇到暴风骤雨,依然执著相守,从不离弃。


1957年,乐黛云被划为极右派并被开除公职和党籍,第二年被下放到北京远郊劳动改造,直到1962年底才回到北大。在此期间,汤一介每周都给乐黛云写一封信,信中始终称呼乐黛云为“同志”以表明他对妻子的充分信任。为此,汤一介当时受到了批评,还得了一个“与右派老婆划不清界限”的警告,但他不为所动,始终是乐黛云的坚强后盾。


乐黛云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动情地说:“当时我刚生完孩子就让我下乡,但老汤始终相信我不是右派,这个信心他是非常足的。这也是支撑我渡过这个难关最重要的力量。”


而“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汤一介却被打成了“黑帮走资派”,这时,乐黛云也成为汤一介坚定的精神支柱。这期间,汤老每天被关在北大哲学楼遭受批斗、写检讨,乐黛云就每天坐在哲学楼门口的石阶上等,一直等到汤老从楼里出来然后一起回家,经常一等就等到晚上十一、十二点钟。


乐黛云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言语中仍充满了关切之情:“我当时很担心,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带走了,带到哪去也不知道,我当时就很怕他被带走。”至今每当两位老人漫步到哲学楼前看到门口的那块石阶时,心中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


近20年的相濡以沫,两位老人的感情愈加深厚、真挚,也显得愈发弥足珍贵。


青年时代的汤一介与乐黛云


学术上的“中西合璧”


汤一介与乐黛云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各自的家学都颇为深厚。不同的是,汤一介的家学主要是国学方面的,乐黛云则由于父亲的影响而更喜爱外国文学。两人的结合可称得上是“中西合璧”。


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不过她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后来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乐黛云承担了北大一个留学生班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任务。通过3年的教学,她开辟出比较文学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璗教授这样评价乐黛云对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我可以这样说,中国比较文学30年间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和这样的气势,乐黛云教授具有擎旗之功……我也可以肯定地说,30年间没有了乐黛云教授参与的中国比较文学,一定就不是今天展现于世界学术界的这种生动活泼的现状了。”乐黛云目前虽然已经退休,但她仍担任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的职务。


乐黛云不仅对中国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有“擎旗之功”,而且她也密切关注着当下的新生事物和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她始终赞同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文化自觉”的观点,强调不同文化的多元之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由此,乐黛云也认为比较文学应该一方面取消殖民的心态,另一方面应该取消被殖民的心态,倡导不同文化之间应进行对话而非对立。


乐黛云不仅是抱持着这样的观点,而且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实践。1997年在荷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比较文学家大会上,乐黛云代表中国向大会提请第十六届大会在中国本土举行。当时中国是与南非进行竞争,虽然不像申办奥运会那样轰动,但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之前所有的“国际比较文学家大会”绝大多数都是在欧美国家举行的。当时乐黛云的提案遭到了诸多反对,并且由于南非原来是荷兰的殖民地,因此这就典型地表现出一种殖民主义心态和“西方文化中心论”。虽然乐黛云与北大另一位比较文学学者孟华教授做了很多努力去争取,但最终还是不敌南非。


“当时我们还是没有经验。”乐黛云在谈到这次申请过程时还是觉得略微有些遗憾。不过后来在南非的这次大会上经过乐黛云、孟华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终于争取到了2004年第十七届大会在中国香港举行。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的日本学者川本皓嗣先生在南非大会后专程访问了中国,其间他曾提到:“我特别要感谢乐黛云教授和孟华教授,这两位女士在为中国举办第十七届世界大会的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表现出的理智和聪明,使我们十分感动。”



致关心学术作品的你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微信号 : xueshushouwangzhe

新浪微博:@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读点好书        很有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守望者
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版品牌公众号。 守望者:阅读 你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