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忍一忍这辈子就过去了,但我现在不这么想了!”

学术   2024-09-14 14:11   北京  


“我以为,忍一忍这辈子就过去了,但我现在不这么想了!”


电影《出走的决心》里无奈又愤怒地主角李红喊出这句台词。


这个引发无数女性共鸣的故事源于一位在56岁时开车逃离家庭的阿姨苏敏。青年时代,急于摆脱重男轻女原生家庭的她匆匆嫁给只见过三面的丈夫。不料却是从一个压抑的家庭跳入了另一个无爱的深渊。几十年的婚姻中,她得不到丈夫的爱和认同,反而要生活在暴力和精神虐待之中,甚至连生活开支都被丈夫要求AA制。2020年9月,收拾好家中事物,把外孙送进幼儿园的苏敏,带着行囊开上小车,逃离了这个压抑的家庭。


她过去禁锢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总是在为他人考虑而忽略自我的感受。中国的传统理念和她的身边人都劝她,忍一忍,这事就过了;忍一忍,生活会好的……忍了几十年,孩子成家了,外孙上学了,可是她的生活依然是一地鸡毛。直到56岁,她决定不再等待,开着小车逃离了压抑的家庭,开启了自驾游的生活。苏敏阿姨通过这种方式活出了不同的人生,也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成为了百万网友的偶像。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苏敏说:“现在我每天都在爱自己,每天都在按照我自己的心意去过,在我能力范围内,在条件的允许下,我不会让任何事成为我今后的遗憾。”



苏敏同样也希望其他的女性朋友能学会如何善待自己,也希望大家无论何时,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要对生活充满希望,最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只有你善待生活,生活才会回馈你幸福。



苏敏阿姨放下家庭独自出游的行为也引发了许多讨论,有人觉得她洒脱,也有人批评她自私。先爱自己再爱他人,真的就是自私的行为吗?


畅销书《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和《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光华老师认为,“不自私”和 “爱己”是不矛盾的,爱自己不是一种自私而是一种成熟的对待自我与生活的态度。



己才能爱他

文 | 林光华

爱别人,需要先把自己作为爱的目标,要有爱的能力。弗洛姆说:“在原则上,我把别人作为爱的目标时,我自己也该同样作为爱的目标。个人对自己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的肯定,根源于他爱的能力,这就是关怀、尊重、责任感及智慧。如果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爱的能力,他也会爱他自己。”


现代很多人的爱情与婚姻的问题都出在这里,在理想中相互爱着,爱的是那个没有一地鸡毛、没有孩子牵扯、没有人情世故、没有生存困难的二人世界。一旦进入现实,爱的激情、能量就萎谢了,剩下的是无止境的争吵。如何爱?这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思考的。“不自私”和 “爱己”是不矛盾的,爱自己不是一种自私。弗洛姆说:“自私的人并不过分爱己,且爱已太微;事实上,他怨恨自己……弗洛伊德认为自私的人也就是自恋,这种人似乎是从爱人转变为爱己。诚然,自私的人没有爱人的能力,而且他们也没有爱己的能力。” 自私的人其实无法爱自己,也无法爱别人,因为自私的人不但没有爱的能力,不知道何为爱,而且害怕去爱。他们感受不到付出的快乐,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得到的快乐。而且,自私的人永不满足,怎么能体会到爱呢?自我、自恋与自私都不是 “自爱”,自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度自恋,不自私,是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的人,上善若水,甘愿处下,才能盈满,得到更多。爱己不是守着自己已有的东西不放,而是努力去创造爱,从创造中获得能量。一个爱自己的人是把 “创造”看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人,他们身上洋溢着生命的热情与探索的勇气,能调动自己的潜能让自己与身边的人都感到幸福。他们不会沉浸在自己的爱恨情仇中不能自拔。如斯宾诺莎所认为的,自由与福祉在于 “人对自己的了解以及他是否想办法实现自己的潜能”,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寻求生命意义的人。“唯一能满足人的追求是创造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相等于善行。”爱己就是具有这样的美德的人最大的特征。


此外,弗洛姆还指出,“自爱”的人不会 “舍己”地爱,哪怕是母亲,“舍己”之爱也不是真的对孩子好。相反,母亲越是牺牲自己,越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他说:


“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最常有的现象,便是 “舍己”的母亲对她孩子的影响。她认为藉她的舍己精神,可以使她的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意义,进而学习如何去爱人。然而,她的舍己精神所发生的影响,根本不能达成她的期望。孩子们并没有显示被爱人爱的快乐;他们忧虑、紧张以及担心母亲对他们的不赞许,而急于达到她的期望。”


“舍己”之爱是没有断脐的相互捆绑,是两个 “巨婴”之间抱团取暖。母亲的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一个母亲太 “舍己”去爱,其实是放弃了自我,是不自爱,她总有一天会把委屈与抱怨加在别人身上,成为 “怨妇”“怨母”。此外,“舍我”的爱也会带来孩子对母亲的无比依赖,他们长大后很容易变成 “依赖型人格”的人。这种太过厚重的爱也会让孩子活得紧张和忧虑,对孩子会产生心理的伤害。“舍己”的母亲因为这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使孩子对她不敢批评,不敢做出任何违背她意愿的事。这样的孩子无法放松地生活,甚至会厌学进而厌恶生活。“舍己”之爱是一种 “爱暴力”,一种看不见的道德绑架。只有懂得爱自己的母亲,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爱。




/ 作者简介/

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2005年赴台湾学习,2009年赴德国学习,2019年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访问学者,2024年参加意大利世界哲学大会。已出版专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教材《老子解读》《庄子解读》等。在《哲学研究》、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喜马拉雅、优酷、爱奇艺、腾讯、复旦大学人文智课等平台有网课《老子》《庄子》《道解红楼梦》《十本爱情名著导读》《中国哲学通识课》等,已做道家、情感哲学等相关讲座70余场,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用哲学回应现实问题,用经典激发生命能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哲学为根基,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电影等不同视角的通识著作,上编是对当代爱情的悖论与困境的思考,中编是对九种不同爱情类型的分析,下编是对爱情与婚姻中常见问题的回应;分析了老子、孔子、庄子、子思、慧能以及柏拉图、叔本华、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梅洛•庞蒂、弗洛姆、韩炳哲等哲学家在爱情方面的观念与启发,展示西方之“爱”与中国之“情”的丰富图景。通过叛逆之爱、依附之爱、分裂之爱、滋养之爱、精神之爱、自由之爱、放手之爱、危难之爱与控制之爱的分析,探讨爱情中的原生家庭问题、爱性分裂问题、人性善恶问题以及依附型人格、控制型人格、爱情依赖症、PUA等问题,既揭示爱情中惊艳时间的美好、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也让人了解自身在爱情中的心理及其容易产生的问题与突围的方法,在爱情的危机时代寻求解决之道,在资本与技术对人的异化语境下重塑对爱情的信仰。


/ 目录/


上编   爱情之思


第一讲   爱是生生之道的人间体现   

第二讲   爱情的三个悖论  

第三讲   爱情的三个难题  

第四讲   西方哲学视野下的  “爱”  

第五讲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  “情”


中编   爱情之探


第一篇  叛逆之爱  

第六讲   幼年时期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七讲   原生家庭的问题及其影响  

第八讲   反叛男权:《红楼梦》 中的贾宝玉之爱    

第九讲   反叛家庭:《情人》 背后的杜拉斯    

第十讲   亲子关系的维护:儒道两种方式    

第二篇  依附之爱    

第十一讲   依附型人格与  “恋爱依赖症”    

第十二讲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十三讲   《今生今世》 背后的张爱玲    

第十四讲   《英儿》 背后的顾城    

第十五讲   爱己才能爱他: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第三篇  分裂之爱    

第十六讲   安全感与冒险感:双重需要理论    

第十七讲   不安全感的哲学原因    

第十八讲   弗洛姆的性论与邦尼的宽恕论    

第十九讲   昆德拉的  “不能承受之轻”    

第二十讲   背叛与救赎:毛姆的《面纱》    

第四篇  滋养之爱    

第二十一讲   完善的人格:俗我 、真我与觉我    

第二十二讲   阿德勒的人格论    

第二十三讲   李银河与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第五篇  精神之爱    

第二十四讲   柏拉图式恋爱    

第二十五讲   茨维塔耶娃:抒情诗的呼吸    

第二十六讲   先秦与魏晋道家的自然之情    

第二十七讲   从苏轼到沈复的古典爱情    

第二十八讲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与选择   

第六篇    自由之爱    

第二十九讲   海德格尔的自由论   

第三十讲   萨特的自由论   

第三十一讲   弗洛姆的自由论   

第三十二讲   波伏娃的自由论    

第三十三讲   萨特与波伏娃的契约式婚姻    

第七篇  放手之爱   

第三十四讲   缘起性空:中观思想与爱情的无常   

第三十五讲   无常:《红楼梦》 中宝黛之爱

第三十六讲   无言:《红楼梦》 中的宝妙之情

第三十七讲   无情:从弘一法师到阿伯拉尔    

第八篇  危难之爱  

第三十八讲   爱情与死亡的关系    

第三十九讲   以命赌爱:张爱玲的《色戒》   

第四十讲   危难之爱: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第九篇  控制之爱    

第四十一讲   弗洛姆:生本能与死本能    

第四十二讲   道家的死亡观与  “不控制”论   

第四十三讲   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下编   爱情之问


第四十四讲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第四十五讲   如何保持精神的追求   

第四十六讲   爱 、性与婚姻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十七讲   现代女性的处境是什么    

第四十八讲   如何面对婚姻中的爱恨交织   

第四十九讲   如何看待独身 、丁克现象    

第五十讲   如何看待  “虚拟之爱”    


附录   爱情私语   

后记   









文案 王宇 王燕翎

编辑 王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守望者
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版品牌公众号。 守望者:阅读 你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