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再见爱人4》的播出,歌手李行亮与妻子麦麦的情感状态获得了大家的关注——一位不断索取的妻子,一位沉默的丈夫。
在节目组的访问中,麦麦在重要程度上将老公排在第一,孩子第二,自己放在最后。然而通过节目,大家看到的是,无论李行亮做什么,麦麦好像都不满意,都觉得不够,没法满足她的需求。
在《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光华写道:“越是情感饥渴的人,越会有不安全感,因为需要别人的 ‘投喂’才能安心,一旦没有 ‘投喂’人,他们就会极为痛苦,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麦麦和李行亮的关系中,大家看到的是麦麦的不安全感,看到的是一个情感饥渴的人,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喂”而不断索取不断要求的人。
不安全感是人们在爱情中常常会遇到的痛苦。在林光华老师看来,爱的安全感来源于对 “自我价值”永无休止的确认,不爱、背叛、分手的痛苦正在于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麦麦作为家庭主妇的主妇的价值,全部依赖于李行亮,而在他身上,麦麦又难以获得她想要的、来自爱人的肯定和认同。价值认同的缺失更是让她的痛苦加剧,二人间的矛盾就更加激化。
在爱情中,不是因为你优秀就会被爱,而是因为你有爱的能力才会被爱。你的优秀证明你值得被爱,但爱或不爱永远取决于别人。
一段健康的情感关系中,需要双方对彼此的肯定,也能够很好的确立起自我价值。在成功爱情之中,相处互动能够创造情感能量,而非消耗能量。那些为爱而生的痛苦和困惑,可以阅读林光华老师的《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从中获得更多关于爱情哲学的认识,了解如何去爱人,如何爱己。
安全感与冒险感:双重需求理论
《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第16讲
文 | 林光华
不安全感是爱情中的痛苦之一,本篇首先讲伊娃·易洛思的 “痛苦”说,然后再讲史蒂芬·米歇尔的 “双重需要理论”,即在爱情中对安全感与冒险感的双向需要,从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不安全感的成因;最后会借三个作品案例来分析这两种需要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对待它们。爱情中的痛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原因很多。我们无法想象完全没有痛苦的爱情。如韩炳哲说的,今天是个 “怕痛”的时代,因为怕痛而 “妥协”。但很多事情不能因噎废食,人生充满痛苦,人总不能不出生。没有痛苦,就没有这种痛苦带来的成长与收获。重要的是认识它,把痛苦转化为积极的能量。法国的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指出爱情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不安全感。
诸般爱情迷恋或爱情沉溺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乏自我价值认识。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会永远“安全”,不管是独处时还是成双成对时,就不存在向他人寻求验证的需求了。我们可以夸奖自己,爱怜自己,珍惜自己,这样在跟那些互动对象和所关爱的人们分享时就是完整的人。
越是情感饥渴的人,越会有不安全感,因为需要别人的“投喂”才能安心,一旦没有“投喂”的人,他们就会极为痛苦,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他们通过对爱人的依赖来获得自我安全感,通过对方的肯定来获得价值感。爱情中的安全感来源于对“自我价值”永无休止的确认,不爱、背叛、分手的痛苦正在于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因此,人们需要在爱情中不停地去验证它,以此来确立安全感,严重的每天都需要对方说“我爱你”或做出亲密的举动,一旦有所疏远,就有被冷落或被抛弃的感觉,不安全感带来的是恐惧感。很多年轻人跟我谈到“恐婚”的问题,我问为什么,他们有的是怕爱情在婚姻中很快被磨没了;有的是怕对方变心;有的则表示“我们不担心对方变心,因为迟早会发生的”,这种很丧的感觉也让他们无法走进婚姻。
伊娃·易洛思说:“在19世纪,忠诚和承诺被视为爱情的至高证明。但在此处,有人觉得这些还不够,因为爱情必须隐含一种持续进行的、永无休止的‘验证’过程。”现代人对自己爱的人能否忠诚已经不那么绝对地相信。所以很多情感类的综艺节目都会在最后的终极之问中提出:“如果我有一天不爱你了,我要不要告诉你?”“如果我有一天提出分手或离婚,你是否会挽留?”在恋爱与结婚之前,人们有太多的担心和忧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非常强。
爱情是一种不间断的信号和符号流,是它支撑着自我价值感。爱情里,人们必须要定期上演认同和重复认同。换言之,不是一次性给予认同就万事大吉了;认同是一项复杂的象征性工作,必须重复通过仪式进行维持;当这种仪式未能得到妥善执行,自我就有可能受到威胁和吞噬。
这个时代的物质化、多欲化、高离婚率都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所以“仪式感”在今天越来越被重视。仪式感看似是对浪漫的需求,其实背后还是不安全感。爱情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是人渴望爱情的原因之一,“仪式感”是为了满足对这种“确认”的需要。现代人非常“慕强”,感觉自己越强大越能掌控爱情的局面,越能掌控对方,其实一个人的强弱与爱情关系不大。你再强大,也不能阻止对方可能出现的不忠或不爱。爱情不是做生意,谁的资本多谁的生意更好做。在爱情中,不是因为你优秀就会被爱,而是因为你有爱的能力才会被爱。你的优秀证明你值得被爱,但爱或不爱永远取决于别人。爱的能力包括尊重、关心、肯定、信任、赞美,给对方体贴、温暖、倾听、理解、包容,以及共情能力、幽默的智慧、精神的充实、人品的高尚、性格的豁达、爱好的广泛等,而不只是某一方面优秀就可以的。
如何恋爱无法用条文来规定,因为每个人面对的对象都是独特的。有时候无论你做了什么,都阻挡不了对方的背叛,因为彼此在价值观和需求上不匹配,有人需要精神上的多一些,有人需要情感上的多一些,有人需要身体上的多一些,有人需要物质上的多一些。“性多元”者需要通过“多性”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的性中并没有爱;一对一的爱与性是人的一种选择,是责任、道德与情操上的事,而不属于人的天然本性。所以,你没有办法绝对地消除“多性”的存在。这也是产生不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爱情会成为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伊娃·易洛思指出,“成功的互动仪式渐渐积累,即能创造情感能量;而情感能量可变成某种可资我们利用的资源”。爱情对很多现代人而言都已经成了商品和资本,所谓的“强强联手”,而不是为爱而选择。婚姻变成了资源整合。所以,媒体上经常报道网红嫁入豪门,普通人上位成了亿万富翁等,这会让一些年轻人变得浮躁,把爱情与婚姻当作赢得资本的跳板,最后可能一无所获,浪费了青春。经常有女生和我聊天说:“我只想嫁个有钱的,做全职太太也行,有钱就能过上好的生活。”我说:“那你想过对方需要什么没有?等你不年轻了,对方不给你钱了,你错过了找工作和择偶的最佳年龄了,怎么办?”她们往往表示没有想那么多,眼下能过有钱的生活就行。
爱情与婚姻中的不安全感,还源于怕被抛弃。“被抛弃感”是每个人都会感到恐惧、厌恶的,有些人因此一蹶不振甚至殉情。“每一次成功的当代爱情体验,每一次短暂的欢乐盛宴,往往伴随着另外十次打击沉重的爱情体验,失恋后‘萎靡不振’的持续时间远超过恋爱时间的长度——它常常造成个体毁灭,或至少造成一种情感的玩世不恭。”这是爱情的痛苦中最典型的一种。有的人在爱情中被PUA也是源于对对方的依赖,自我价值交给对方去评判,在对方不停的否定与指责中慢慢地失去自信,直到彻底被打垮,严重的会自杀。有的人从此变得玩世不恭,把爱情当游戏,把身体当商品,抱着“玩”的态度挥霍自己的人生。
除了不安全感,幻灭感也是爱情中一种典型的痛苦。幻灭感即理想的破灭。“恋爱中的人们不仅虚构他所钟情的对象,还会在自己的想象中虚构他/她本人……佯装带来的诗意能征服自己,至少有一瞬间我们成为我们想象中的自己。”①爱情的美好也在于这诗意的成分,不仅对方变得美好,自己也变得美好,爱情在最本质处是爱上了更美好的自己。当你觉得“那个人变了”,其实他没有变,而是你没有完全认识那个客观的对方。幻想让爱人变得完美、独特,带上了光芒,这是爱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满足了爱情中人对“冒险感”“新鲜感”的需要。但热恋期一过,人就不能再活在幻想中了。彼此会在相处中发现对方的问题、缺点,需要慢慢接纳,客观地认识到你爱的人并不是幻想中的对方,自己也不是被“虚构”或“美化”了的自己。我们不断地通过他人之镜反射出自己,形成一个客观的自我认识。
爱情有幻想的成分,当有一天你发现对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就变了。每个心怀爱情憧憬的人,将来可能都要在爱情与婚姻中经历这个“幻象”的覆灭,被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洗礼,即便换了一个人,也是一样的。这种痛苦的过程是爱情中的必经,也是对爱情的考验。所以,当这样的“痛苦”产生时,不必归咎于对方,先想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快速地度过痛苦、缓解痛苦,将痛苦转化为对爱人与自己更好的了解。
/ 作者简介/
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2005年赴台湾学习,2009年赴德国学习,2019年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访问学者,2024年参加意大利世界哲学大会。已出版专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教材《老子解读》《庄子解读》等。在《哲学研究》、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喜马拉雅、优酷、爱奇艺、腾讯、复旦大学人文智课等平台有网课《老子》《庄子》《道解红楼梦》《十本爱情名著导读》《中国哲学通识课》等,已做道家、情感哲学等相关讲座70余场,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用哲学回应现实问题,用经典激发生命能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哲学为根基,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电影等不同视角的通识著作,上编是对当代爱情的悖论与困境的思考,中编是对九种不同爱情类型的分析,下编是对爱情与婚姻中常见问题的回应;分析了老子、孔子、庄子、子思、慧能以及柏拉图、叔本华、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梅洛•庞蒂、弗洛姆、韩炳哲等哲学家在爱情方面的观念与启发,展示西方之“爱”与中国之“情”的丰富图景。通过叛逆之爱、依附之爱、分裂之爱、滋养之爱、精神之爱、自由之爱、放手之爱、危难之爱与控制之爱的分析,探讨爱情中的原生家庭问题、爱性分裂问题、人性善恶问题以及依附型人格、控制型人格、爱情依赖症、PUA等问题,既揭示爱情中惊艳时间的美好、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也让人了解自身在爱情中的心理及其容易产生的问题与突围的方法,在爱情的危机时代寻求解决之道,在资本与技术对人的异化语境下重塑对爱情的信仰。
/ 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守望者
微信号 : xueshushouwangzhe
新浪微博:@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阅读 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