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 张洁专栏】让心灵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郑桂华《荷塘月色》课例品读

文摘   2024-10-29 06:02   新疆  


1.“你舒服吗?”


让人难忘的是郑老师开课伊始的一个小细节——“关灯”,因为灯太亮了,老师首先关心的是孩子的眼睛“太受不了了”——舒服一点了吗?舒服一点好吧?


舒服,多么好!


很少老师上课前关心孩子舒不舒服的,总是问他们紧不紧张,越问越紧张。舒服,关心的不是课,而是生活里的孩子,此时此刻孩子身体的状态。灯调暗了,舒服了,就是放松,是平和。这时,课堂不是舞台,而是家常,日常生活里才会有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见过太多过度兴奋的开场,聚光灯下的舞台,孩子关注表演更甚课本和知识。在公开课上,学生往往考虑的是听课人的眼光,而忘记了他只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习而已。


关掉那盏外界过于耀眼的灯,才能点亮心灵的灯。


2、“不要看别人”


开场的问题——“觉得文章好不好懂?”学生四顾而不言,郑老师有一句特别寻常而又重要的提醒——“不要看别人。”是的,感觉是自己的,有感觉了,“我”才会存在于课堂,这里的“我”是具身的存在,是感官的存在,是心灵的存在,用周国平的话说就是灵魂的在场。


可是,大多的课堂是扼杀“我”的,所有的问题有了具体的答案指向,在课堂对话里,不要“我觉得“,而是参考答案觉得,老师觉得,作者觉得,在这些众多觉得里,“我”是弱势的,自卑的,无声的。孩子只负责把结果背下来,记下来就好了, 我的心灵不复存在,我像个空心人。没有了心灵的真实在场,于是,所有的课堂设计,课堂知识,阅读技巧,都成了热闹的手势,而没有了实际的意义


接下来,教学环节——“默读课文”,让孩子彻底回到自己。


“你试图找出作者想要表达哪个情绪的蛛丝马迹,你觉得哪些词句,哪些文字能够帮助你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问题里的三个主语都是——“你”,老师在提醒孩子:回到文字里,回到你自己。


默读,相对朗读而言,是不出声音的视读。默读的心理过程是由眼睛感知文字符号后,直接到大脑,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不需要口、耳作媒介,进行理解吸收,这时只需要用大脑直接面对你自己的心灵,潜入自己心灵的洞穴。


对于体悟情感而言,默读显然是最好的方式。我们的公开课堂少有大板块的默读,究其原因,倒也不是孩子不需要,而是课堂不好看,气氛不好,然而若从学生出发,刚开始潜心地默读,恰恰是保证自己心灵进入文本必须走的一条路,否则,学生的心只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在接下来的课堂里,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对话。


3、“传递你的感觉”


“有一点点感觉吗?传递出来。”这是学生默读完课文后,郑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整节课的主体问题。


有时候一个问题的问法表现的正是授课老师的教学观,孩子在语文课堂的发言,不应该是回答问题,试探对错,而是老师倾听,学生表达,互相交流,传递感受的过程。所以,在之后的课堂里,郑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有感觉了吗?”“有没有一点感觉?”“把你的感觉说出来。”


在课堂上,学生有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有感官的参与,才会有感觉,感觉就意味着学生身体与大脑真实地在文本的场内,这样才能借由文本的阅读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可是太多的课堂教学,操纵着专业的词语,对于语言文字,科学地分析肢解,忽略了学生切实的感受力。学生没有看到,听到,感受到,只是“知道”,然后很快地忘掉。正如,熊芳芳老师所说:“就语文学科来说,没有情感参与的记忆,是无效记忆。”


这种状况其实和美术十分相似:


有人在欣赏绘画的时候,轻易地说出了流派和特点,这也的确会有助于我们沿着旧辙行路,看起来似乎可以快一点前进。但很明显的,这只是对理论的运用能力,而忽视了体察自我与外物的联系,搁置了来自内心,切切实实的对生活包括艺术的感受力。


文本阐释学认为,任何一个读者诠释任何一首诗诠释出来的都是读者的所得,而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的本意是根本得不到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追寻到作者的本意,所以每一个人的诠释都是诠释人自己的感受和解释。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个孩子的感受,才是他们自己的所得。在这个过程是老师引导作用的最大体现是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感觉说清楚:


体会到了吗?思念是一个大的方向,到落寞是这个作者情绪很细微,很精致的表达,体会到了吗?


“这个两个感觉,不是一个层次是吧?能不能讲一讲其中的区别?”


“很棒的想法,能捋得再清楚一点吗?”


“在大的思念这一层次上,更具体,更明确的是什么?”


“把你的想法描述出来也可以,不要那么追求一下子到精准,”


“把头抬起来,相信自己,试着找一个词。”


“这是个很漂亮的表达,感受到了吗?”

……


在学生传递感觉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语言引导与具体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努力表达中,整理自己的感觉,精细自己的感觉,明晰自己的感觉,提高自己的感受力,一步步地走到文本的深处去。


语言表达越清晰,就能越具体地感知情感,也就能让自己的感觉更具体,深入,用郑桂华老师自己总结的话说,在一种表达推敲中,我们把这种感觉清晰化,这就是语文学习。


郑老师所说的语文学习的观念和黄厚江老师所言: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感觉”,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通过语言运用实现思维的发展提升,即由基本思维品质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不谋而合。


“传递你的感觉”是读,是想,是说,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由作者的“言”,到学生的“心”,再由“心”到学生的“言”,最终滋养学生心灵的过程,是通过语言的活动明晰心灵,提高心灵品质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学习塑造人心灵的过程,是真正的语言学习的过程。


叶嘉莹先生认为诗歌的意义就在于感发,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是动人的诗作,就越是包涵着感发的力量,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是。


在这节课里,郑桂华老师真诚地一步步领着孩子主动走向文本去感受感发的力量,而传递感觉,则是自己心灵的感发的过程。从人的心灵开始,到人的心灵结束,不同的是因为其中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心灵得到了健康而积极的运动。


4、“共鸣在哪里?”


黄厚江老师说,散文教学就是直指心灵的阅读,在语言的触摸中去走近作者的心灵,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把自己与作者的心灵打通,要走向作者的心灵。


在郑老师的课堂,学生在一步步地传递感觉的过程里,在推敲清晰感觉的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地指引着孩子,目的就是试图走进作者的心灵。


试举一例:


从学生注意到“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一句开始,老师引导孩子体会,“你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个句子?”

学生:“今晚却很好,表现了与其他日子的不同。,”

教师再引导,散文的核心就是这一刻,这一地真切的感受,联系后半句,再体会这一刻有什么不同。

学生再体会:“这个“也”字显得不一样,说明月光和之前的一样,但是今晚却很好,作者的心情不一样。”

“心情怎样的不一样呢?”


继续揣摩,清晰感觉,学生慢慢地体会到,作者是有目的,是向往的,是带着渴求的心进入荷塘的。

……


一步步的引导与铺垫,最后老师问到共鸣在哪里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道,社会中的人都期盼自己内心的放飞……


最后老师小结:“是啊,获得心灵的自由,哪怕我们很努力,很渴求,很不容易获得这个自由,哪怕这个自由很刹那,在无意识之间就消失了,但是我们需要有那么一刻自由。《荷塘月色》我至少读了几百遍,同学们,我也教过好多次了,今年我五十多岁了,但《荷塘月色》给我的动力,大家有体会到吗?”


不禁联想到凌宗伟老师在评课时介绍的课后花絮,他说郑老师提过,《荷塘月色》读了100多遍,今天这节课她用了第四种上法。他还谈到了郑桂华老师发的朋友圈的一段文字:


“九十年代开始教《荷塘月色》,第一次教语言的品味,第二次教意境的鉴赏,都是按照教材的单元目标设计的,第三次教的是梳理抒情散文思路的策略,设计发表在《语文学习》上。这是八年后重新教,在词语,句式的推敲和情感脉络的梳理中,体会‘进荷塘之难’与‘出荷塘之易’体会作者对‘家’的复杂情感。感谢南阳一中高一(23)班的学生,让我体会到文学教育的乐趣。


最终,郑老师选择了最心动的教法——体会情感,因为这个情感给了郑老师自己动力,这个动力是文学作品感发的力量,如果没有把这个力量传递给孩子,没有给孩子心动的可能,没有给孩子带来情感的熏陶,那么就没有了“文学教育的乐趣。”


我更记得郑老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的一个细节:“也许你们五十岁的时候也会想起‘哎呀’,那一天有一个老师说五十岁她读了几百遍《荷塘月色》,《荷塘月色》给她的动力,我们还有半个班的同学没有来,你们能不能帮把这样的一个感受传递给你的同伴。”


语文课堂有时候就是感受的传递,是心与心能量的传递,是心动的传递。课堂有时也是一种记得,是若干年以后还能记得师生在面对美好文字心动的感受。


肖培东老师曾经说,“散文的阅读,不能用知识或别的方式完成。情感的脉动,思想的波涛,内心世界的浅唱低吟,唯有用心灵去体验、涵泳、揣摩、品咂、那些看似安静的语言文字才会告诉你一切秘密。”


郑桂华老师这节课就是这样朴素地带着孩子去感觉,慢慢地传递感觉,明晰感觉,一步步地探寻文字里的有关心灵的秘密,而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灵也因此获得了最宝贵的运动,语文教育得以具体地达成。


作者简介:


张洁 女 中山纪念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班主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柏春菊名师工作室成员,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语文学科兼职教师,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兼职教师。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情感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主要研究者,先后多次在《名作欣赏》《广东教育》《写作》《语文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堂内外》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参与撰写山东教育出版社《统编语文教材名师教案》丛书八年级册(熊芳芳老师主持),个人公众号“妈妈老师的细碎生活”记录自己的班主任生活以及语文教学感悟,发表文章三百余篇,课堂教学比赛多次获中山市一等奖,德育以及教学论文多次获省市一等奖。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青春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活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