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科书看
《藤野先生》教什么
曹 静
《藤野先生》教过很多遍,但是总觉得有些地方没有想明白。
忽然想起2018年看过的一本书里有一篇《藤野先生》的共同备课实录,就又翻出来看。实录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专家不得不直接抛出了自己的见解,即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理解这篇散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独特的创作方法(包含明确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了解两个“我”在叙述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只是要有教师的科学解读,我认为还有两个因素不可忽略。一是教材希望我们怎么教。作为统编三科教材,语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把很多内容先理解再实施。二是立足学情。经过一年多的被学情按在地上摩擦的痛苦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学情”两个字的重要性。
很多年前,听过程翔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庖丁解牛》,对当时课堂上“庖丁解牛”之后,提刀立在一旁的踌躇满志的姿态记忆犹新。这当然来自教师的生动解读,也对我后来的教学思考有启发。教学也应该如“庖丁”一样,“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因此,也期待自己在教学中能“以无厚入有间”,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这一篇《藤野先生》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语中明确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其生活体验。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再翻开课文,首先目光落到“预习”部分。第一条“预习”的内容温故知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引入藤野先生。接着提示“参照注释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最使我感激”。这一条“预习”中,给出了学习支架“参照注释读课文”,也提示了不是一般意义地理解藤野先生形象,要从“作者”角度来看待,更给出了“最使我感激”这个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以此为抓手,寻找相关的内容。第二条“预习”的内容,提示了本文的语言特色,给出学生学习支架,“阅读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这些提示,助力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也适时地给出了方法的指导。
思考与探究部分,包含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梳理事件,给每件事加小标题。这个问题,助力学生对课文完成整体感知,对文本内容做好切分,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本文是写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因此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两个抓手,帮助学生梳理出来。梳理出来之后,就可以把这些事件做个分类,一类是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事情,一类是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完成好这一步的梳理与切分,教学进程才能得以顺利推进。思考探究的第二个题目,既呼应预习第一条,又紧承思考探究一,引导学生再对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小事进行细读、精读,从细节描写中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也读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理解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难点在于理解“伟大”。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孙绍振教授提到的“矛盾还原法”,用“优秀”来评价这样一位治学严谨、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就可以,为什么鲁迅先生称之为“伟大”呢?这道思考探究题,可以说抓住了最关键的词语。作者对于藤野先生的情感,更多的是藏在字里行间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三个题目,也是紧承思考探究一,把前面梳理出来的直接写藤野先生之外的事情再做深入探究,由此把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述的是鲁迅先生自己留学经历中的心灵轨迹,这段经历中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最重要的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两部分内容对作者心灵的成长变化都发挥着作用。思考探究的三个题目,第一题是基础,二、三题是对第一题的延伸细化。
积累与拓展第四题,呼应预习第二条,体会语言特点。编者精心地呈现原稿和改定稿。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味语言的内涵和特点。这个练习的语段来自开头和结尾部分,学生做起来难度比较大。查找2002版教材,在课后题中是体味了“也有解散辫子”一句的,似乎更形象。第五题是深入理解鲁迅记述这一段经历的意义,也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这个问题是对前面的预习和思考探究习题的收束。
经过了以上对教科书的研读,我们找到本文“教什么”,也就是通过梳理典型事例、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了解作者在求学经历中的心灵轨迹,以及藤野先生在作者这段成长经历中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针对学情,我给学生出示了导学案,给学生充分的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点拨,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用了两个多月了,感觉学生还是有进步的,虽然慢一点。不着急,慢慢来。
其实,导学案法是我的语文老师在初中时给我们用过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记得那时好像语文这一科的学习在课后不怎么花时间,我们都是在课堂上阅读、思考、讨论。老师经常给我们挑起争论,当我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老师一句“来,我们看课本”,把我们引向深入阅读,随着老师的点拨,我们都豁然开朗。课堂上的场景、热烈的气氛和老师那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当然,这是题外话。
个人简介
曹静,中学高级教师,齐鲁名师,十佳滨州教师,滨州市名师,滨州市学科带头人、滨州市教学能手,滨州市第三期名师工作室成员,任教于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多年来,专注于“跟课文学写作”教学研究,2021年出版个人专著《跟课文学写作》。曾主持山东省教研课题,获得2022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先后5次荣获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个人公众号:曹静跟课文学写作
郑重声明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