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书目】《白》
【 作 者 】[韩]韩江 著 胡椒筒 译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阅读者 】雷丽丽
【主要内容】
第三章 所有的白
你的眼睛
1.我透过你的眼睛观察时,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我用你的身体行走时,走出了不同的路。
2.我就像在漆黑的镜子深处寻找形象般地凝视着你的眼睛。
3.你以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背对黑暗的镜子用力走向前。寿衣
1.孩子的婴儿服成了寿衣,襁褓成了棺材
2.我舒展了一下蜷缩得僵硬的肩膀,按着心口深吸了一口气。
姐姐
1.小时候,我有想过如果有一个姐姐,一个比我高一拃的姐姐,一个会把略微起了毛球的毛衣和稍微有划痕的漆皮短靴留给我的姐姐。
2.取来台灯,照亮我的脚边,然后用在瓦斯炉的火苗上消过毒的针小心翼翼地帮我挑刺的姐姐。
3.掠过我的脸庞的冰冷的手,快速与我擦肩而过的姐姐的肩膀。
如同写在白纸上的几句话
1.清晨刚刚覆盖了白雪的马路上,留下了我的黑色皮鞋
脚印。
2.回头看去,白雪又覆盖在了皮鞋的脚印上。正在变白。
丧服
1.即将举办婚礼的人们会送衣服给双方的父母,丝绸韩服送给生者,棉布丧服送给亡者。
2.我把弟弟的未婚妻准备的白色棉布赤古里放在岩石上。在每早诵经后吟唱母亲名字的寺庙下方有一片草丛。我用弟弟递过来的打火机点燃袖子,一股淡蓝色的烟随即升起。
烟雾
1.我们紧闭双唇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如同翅膀般徐徐升起的灰烟沁入虚空,随后渐渐消失不见。
2.若你来的话,就趁现在吧。希望那升起的烟能像羽衣一样披在你的身上。我们的沉默取代言语沁入烟雾之中,希望你能像饮下苦涩的药和苦茶那样饮下它。
沉默
1.漫长的一天结束后,需要些时间保持沉默。就像在炉火前,下意识地把僵硬的手伸向沉默的、微弱的热气。
下齿
1.我的孩子柔嫩的牙龈上长出了两颗如同嫩叶般的小牙齿。
2.我把被子拉到已经十三岁的孩子的脖子下,侧耳倾听了一会儿那均匀平稳的呼吸声,然后回到空荡荡的书桌前。
告别
1.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2.我张开双唇,喃喃自语着你睁着黑溜溜的眼睛却听不懂的那句话。
3.我用力把它写在白纸上,只因相信这是最好的告别。不要死。活下去。
所有的白
1.借由你的双眼去看白菜心最里面、明亮的地方,会看到隐藏在那里的最珍贵的嫩叶。
2.会看到挂在白天空中的半月的凄凉。
3.去仰望每个棱角投下淡蓝色阴影的巨大冰块,以及从未有过生命,却更能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某种事物。
4.我会在白桦树林的沉默中看到你;会透过冬日太阳升起的窗户的寂静看到你;会从跟随着斜照在天花板的光线而晃动的灰尘中看到你。
在阅读《白》的第三章时,我深受触动。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和家庭的价值。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也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感受一,韩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无奈。如,《寿衣》一节中,作者回忆了关于一个出生后不久便夭折的孩子的故事。故事虽简短,却直击人心,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母爱的伟大。孩子短暂的生命和母亲无尽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
感受二,作者通过回忆与母亲的互动,展现了家庭中的温情与矛盾。特别是母亲在面对孩子夭折时的无助与绝望,以及后来对孩子的深深怀念,都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同时,作者也通过想象与假设中的姐姐相处,表达了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珍视。
至此,读完整本书。
发现:白色不仅象征着纯洁、美好,也寓意着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哀伤。作者通过描写白色的场景和物件,如白布、白纸、白雪等,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等复杂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启发人们深刻反思。
《白》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录。
值得一读再读。
「READING」
(2)
【阅读书目】《凭什么教好语文》
【 阅读者 】刘艳红
【阅读摘要】
1.群文的三个层次:教材内群文、教材内外群文、教材外群文。一线教师最具实践意义的是教材内外群文,即践行“1+X”理念,融通内外,守正创新,增量体质,利学便教。
2.群文通过“阅读场”的建构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在语言的整合、比较和参照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3.在容量恰切、有生成性和沉淀感的“阅读场”和“教学场”中,学生才能由眼中的“小美之景”走向“大美之境”。
4.群文的文本组元强调“议题”“聚焦”,人文元素可以,语文要素可以,阅读策略和方法可以。
5.经典单文的精读为学生的阅读力奠基,群文教学为学生的阅读力展翼。
6.单文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单文。群文才能更好解决的问题走向群文。
7.群文阅读教学要经历一个感知、理解、比较、整合、归纳、评鉴、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议题定点精准,目标精确,选文精当而适切,教学环节精简而一线贯穿,推进深度阅读而力避“水过地皮湿”。
8.文本特质与课型类型7种: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跳板型文本、积累型文本。
9.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其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
10.语用型文本侧重于汉语教育,其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都应该处理为语用型文本。
11.语用型文本教学路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聚焦法,侧重解决文本中最鲜明突出的语言问题,比如《安塞腰鼓》,一节课只研究它的排比;第二种是发散法,全面关注一个文本的“语用”。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五看法”——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针对文本特质,或者“五看”均看,或者选择其中“几看”来看。
12.“五看法”,既可以是老师解读文本的方法,也可以是学生课堂学习文本的方法。
(3)
【阅读书目】《看见孩子》
【 作 者 】[美]贝姬·肯尼迪 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阅读者 】朱旭景
【阅读页码】P1—P100
【阅读笔记】
摘录:
1.善意养育,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勇于打破不良家庭关系模式的代际循环。
2.真相不唯一,接纳多重真相,让关系中的双方都能被看到。
3.父母的指责:保护孩子的身心安全,做孩子情感的守护者,接纳和共情,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4.早期的亲子互动是孩子构筑未来生活的蓝纸。
5.依恋理论,孩子越是觉得可以依赖父母,就越是能够独立。
6.如果父母愿意改变,孩子的脑回路就会发生改变。
7.快乐远没有心理韧性重要,心理韧性强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8.改变行为问题的核心,行为只是线索,背后的动机更值得关注。
这不仅是一部育儿的书籍,还是一本自我修复的书。在前100页,我看到了心理韧性的重要性,通常,我们不忍心自己痛苦,不忍心让孩子痛苦。但生活不总是如意,不是逃避痛苦,也不是让孩子不痛苦帮他们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我们有灵活的应对模式,有弹性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们总是强调,让对方改变。但是,改变通常是从自己开始,我们改变相处方式,对方自然就改变应对方式。这样,对方的改变因此而产生。
我们不愿意做某件事情,行为本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动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做,理解冰山原理,直面自己,打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