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魏文帝诏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 材料二: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 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摘   2024-11-03 22:00   山东  

材料一:

初,(魏文)帝诏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侍中刘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帝不听,遂受吴降。丁巳,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邢贞至吴,吴人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当受魏封。吴王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材料二:

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真、夏侯尚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报曰:“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权遂改年,临江拒守。

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外有A强寇B众心不安C又恐D中国往E乘其衅F故委地G求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亡,使……灭亡,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的“阙”用法相同。

B. 抑,压抑,抑制,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的“抑”意思相同。

C. 让,谦让,辞让,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不相同。

D. “有勾践之奇”与《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刘备是否会出兵吴国为关羽报仇的问题,魏国群臣料定正处在担忧和恐惧之中的蜀国不会出兵,唯独刘晔从刘备的角度分析,认为蜀国一定会出兵。

B. 吴、蜀的国力都远远不如魏国,危急时相互救助对彼此有利,而现在两国相斗给魏国创造了良机,刘晔建议魏文帝趁机出兵袭击吴国,可以把它灭掉。

C. 针对魏文帝愿接受吴国归降而袭击蜀国后方的想法,刘晔为他分别分析了攻打吴蜀两国的不同结果,并力主攻打吴国,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他的看法。

D. 孙权不接受魏文帝对其子的封赏,后又拒绝魏国提出的盟誓和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的要求,魏国盛怒之下出兵吴国,收回先前赏赐给吴国的土地和百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

(2)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

14. 材料二说“孙权屈身忍辱”,两则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 BCF 

11. B 

12. D

13. (1)一来可以使魏国退兵,二来可以借助魏国的援助,(他这样做)只不过用来加强他的军队且迷惑敌人罢了。

(2)如果您一定要证明自己忠贞的节操来解除我的疑虑,孙登早上人到朝廷,我晚上就下令大军返回。

14. ①担心吴蜀交战时魏国趁机对吴出兵,被迫向魏称臣;

②不顾朝臣劝说,接受魏文帝册封;

③吴魏交战,因内患尚未平息,上书向魏文帝请罪。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外有强大的敌寇,国内人心不安,又担心中原朝廷趁机攻打他们,所以才献出土地请求投降。

“有”的宾语为“强寇”,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寇”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不安”是“众心”的谓语,应在“安”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恐”的宾语为“中国往乘其衅”,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衅”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故选BCF。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使动用法,使……灭亡/使动用法,使……削减。句意:这是上天要灭亡他们。/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B.“意思相同”错误。压抑,抑制/表反问,难道。句意:必定不会改变计划压抑愤怒去救援吴国。/难道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

C.正确。谦让,辞让/责备。句意:孙权推辞谦让不接受。/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D.正确。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往。句意:有勾践那样的奇特之处。/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收回先前赏赐给吴国的土地和百姓”错误,由原文“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真、夏侯尚围南郡”可知,材料中魏国出兵吴国并不是因为盛怒之下收回先前赏赐给吴国的土地和百姓。而是因为孙权不接受魏文帝对其子的封赏,后又拒绝魏国提出的盟誓和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的要求,魏文帝不听刘晔建议接受了吴国归降后,又想让孙权送子入魏为人质,孙权不从,魏文帝才出兵,但并不是收回赏赐的土地和百姓。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使……退兵;“假”,借助。

(2)“效”,证明;“解”,解除。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可知,担心吴蜀交战时魏国趁机对吴出兵,被迫向魏称臣。

由原文“丁巳,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邢贞至吴,吴人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当受魏封”可知,不顾朝臣劝说,接受魏文帝册封。

由原文“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可知,吴魏交战,因内患尚未平息,上书向魏文帝请罪。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魏文帝曹丕诏令群臣,让他们推测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出兵攻打孙权。众人议论纷纷,都说:“蜀国是小国罢了,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军队被打败,国内担忧恐惧,没有理由再次出兵。” 只有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然狭小弱小,但刘备的谋略是想凭借威武来使自己强大,势必会动用军队来显示自己力量有余。况且关羽与刘备,从道义上讲是君臣关系,恩情犹如父子。关羽死了,刘备如果不能发动军队报仇敌人,在始终如一的情分上是不够的。”八月,孙权派遣使者向魏国称臣,言辞谦卑地呈上奏章,并送回于禁等人。朝廷大臣都前来祝贺,只有刘晔说:“孙权无缘无故地请求投降,必定是国内有紧急情况。孙权此前袭击并杀死关羽,刘备必定会大规模出兵讨伐他。对外有强大的敌寇,国内人心不安,又担心中原朝廷趁机攻打他们,所以才献出土地请求投降。一是为了退却中原的军队,二是借助中原的援助,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使敌人产生疑虑。天下分为三部分,中原地区占有十分之八。吴国、蜀国各自保有一个州,凭借高山大河的险阻,有紧急情况时相互救援,这是小国的有利之处。现在他们却相互攻击,这是上天要灭亡他们,应该大规模出兵,直接渡过长江袭击吴国。蜀国从外面进攻,我们从内部袭击,吴国的灭亡不出一个月。吴国灭亡了蜀国就孤立了,如果分割吴国的一半土地给蜀国,蜀国也必定不能长久存在。何况蜀国得到的是吴国的外部地区,我们得到的是吴国的核心地区呢!”魏文帝说:“人家称臣投降我们却去讨伐他,会使天下想来归附我们的人产生疑虑,不如暂且接受吴国的投降而袭击蜀国的后方。”刘晔回答说:“蜀国远而吴国近,而且听说中原朝廷去讨伐它,就会撤军返回,我们难以阻止。现在刘备已经愤怒,出兵攻打吴国,听说我们讨伐吴国,知道吴国必定灭亡,将会高兴地进军与我们争夺分割吴国的土地,必定不会改变计划压抑愤怒去救援吴国。”魏文帝没有听从,于是接受了吴国的投降。丁巳日,派遣太常邢贞捧着策书前去封孙权为吴王,加赐九锡。邢贞到达吴国,吴国人认为应该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当接受魏国的封爵。吴王孙权说:“九州伯,从古至今没有听说过。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的封爵为汉王,这是适应当时的形势罢了,又有什么损害呢!” 于是接受了封爵。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材料二:

魏文帝想要封孙权的儿子孙登为侯,孙权认为孙登年纪幼小,上书推辞封爵,又重新派遣西曹掾沈珩陈述谢意,并献上地方特产。魏国想要派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去与孙权结盟立誓,并征召孙登做人质,孙权推辞谦让不接受。秋季九月,魏国于是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真、夏侯尚围攻南郡。孙权派遣吕范等统领五路军队,用水军抵御曹休等人,诸葛瑾、潘璋、杨粲救援南郡。当时扬州、越州的蛮夷大多没有平定聚集,国内的祸难尚未消除,所以孙权用谦卑的言辞上书,请求自我改过自勉,“如果罪过难以消除,必定不被赦免,我将奉还土地和人民,请求让我寄命于交州,以度过余生。”魏文帝回复说:“我当天就下诏,命令各路军队只需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不得随意进军。如果您必定要效忠尽节,以消除疑虑争议,孙登早上来到朝廷,晚上我就召回军队。这话的真诚,就像大江一样!” 孙权于是更改年号,靠近长江抵御防守。

评论说:孙权委屈自己,忍受屈辱,任用人才,崇尚谋略,有勾践那样的奇特之处,是英雄中的杰出人物。所以他能够独自占据江南地区,成就三国鼎立的大业。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这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和《三国志》,通过魏文帝与群臣的对话及孙权的应对策略,展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博弈。文章重点刻画了刘晔的远见卓识和孙权的隐忍智慧,反映了当时政治家的谋略和权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权力斗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