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这次在国外又出息了

美食   美食   2023-05-23 18:00   荷兰  

一年一度的IWSC(国际葡萄酒烈酒大赛)大奖又发榜了,我一直在关注这个比赛,更会在今年的9月份作为评委去参加IWSC大赛。


原因很简单,这个比赛有点冷漠,有点严格,尤其对于金奖,手很紧!看看他的创办者就可以感觉到:“1969年,化学家Anton Massel创立IWSC比赛,以嘉奖全球品质卓越的饮品,确保最好的葡萄酒和烈酒得到认可。“


一个由化学家创立的葡萄酒比赛,想想就知道,他们脑子里装的除了诗情画意的形容词,还有很多硬指数、硬标准。在随后的50多年中,IWSC的继承者们也一直严格的监督着比赛的评鉴质量,从评委的水准、业内的口碑,到品鉴现场的流程把控和评委的工作量,目的就是得到一个公正的结果。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无厘头,一个比赛不就应该公正吗?这不是基础吗?说是这么说,但是如果你了解比赛的商业盈利模式,你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一个比赛的收入来自于酒庄和酒厂提供的样品,比如一款100块,然后比赛一共收到1000款酒,那么收入就是10万块。


了解了这个以后,你再往深想,参赛的酒庄的心态是什么?当然就是得奖。因此很多比赛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参加,就疯狂发奖,笼络人心。大有点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意思。结果的确是比赛和酒庄双方皆大欢喜了,但是,消费者就惨了,市场上大量流通着各种比赛金奖的酒款,讲真,这年头,金奖都有点不够用了!


而IWSC比赛以严格出名,比如刚刚发布的2023年度比赛奖项的结果中,“中国代表队”一共夺得了175块奖牌,其中36个银牌,139个铜牌。注意,没有金奖。


我能理解,参赛的酒庄可能会有点不高兴,其实,有没有金奖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是正视自己的成绩,看看不同年份的马瑟兰的评分和评价有着什么样的变化?看看同一个年份的赤霞珠再在瓶中陈酿了一年有没有变得更好?


作为行业的观察者之一,我关心的则是中国葡萄酒的整体水平:得到的奖牌的总数增加了31%,而且我看到了许多新的名字,无论是新的酒庄还是新的产区还是新的品种。


在产区上,今年“中国队”参赛作品来自10个产区,其中宁夏、新疆和山东是占比最高的,还有河北、山西、甘肃、林、辽宁、京产区,甚至四川都有酒庄参加,其中2家(西昌正大酒业和阿坝金川映象)还斩获了4个铜奖。


在酒庄上,老字号的中国酒庄无一缺席,无论是全国品牌还是地方品牌,张裕、长城、通化、楼兰、中信尼雅等等,而获奖的精品酒庄里除了常见的来自宁夏的银色高地、长和翡翠、嘉地酒园等,山东的龙亭、山西的园、新疆的天塞等种子选手,还有一些低调的新名字,比如宁夏的新势力们:美贺庄园、利思、一山一水,以及新疆的千回西域、山东的国宾、安诺和仙岛酒庄,以及很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名字,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在品种上,在今年的比赛中中国队一共派出了22个不同的葡萄品种,不得不提的依旧是中国的马瑟兰,可以用脱颖而出、惊艳全场来形容,其他还有赤霞珠、西拉,甚至赤霞珠和小维多混酿且展现极致优雅的葡萄酒作品。另外,黑皮诺、仙粉黛、马尔贝克、蓝色妖姬(Blaufränkisch)、雷司令、维欧尼甚至我们自主研发的北冰红酿造的冰红酒也出现在了获奖名单上。


另外,今年IWSC展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中国葡萄酒不再是千篇一律了!要知道,每一个新世界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智利还是澳大利亚,在葡萄酒发展的初期阶段,都有这么一个痛苦魔咒——就是酒喝起来高度相似!


背后的原因很多,从酒庄对于新开垦的土地的“手感”生疏,采摘、酿造、用桶的方式高度雷同,到对于消费者口感的揣测等等,但是每个国家打破魔咒需要的时间都不一样,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中国葡萄酒用时算快的,如今也得到了权威大赛的认可,可谓可喜可贺。


正如IWSC葡萄酒评审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今年的中国葡萄酒评鉴的葡萄酒大师Sarah Abbott所评价的,今年中国葡萄酒的整体品质水准非常高,而且发生了真正的质的变化,她说:“前几年,来自中国的红葡萄酒获得了相当多的铜牌,许多葡萄酒作品在风格上非常相似,饱满浓烈,果香浓郁。但今年入围的葡萄酒表现出真正的优雅和平衡,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葡萄酒的多样性和精致度。”


这样的评价,我想是客观的,实诚的,也是鼓舞人的。借着IWSC的吉言,祝愿中国葡萄酒不骄不躁,厚积薄发,以比赛为镜,假以时日,当惊世界殊!


都到这了,我想用苏东坡的一首《风波》来结尾是妥当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END -
你点的每一次"在看",都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


葡萄酒小皮
初代葡萄酒讲师、淘宝店主和视频Up主的老巢,欢迎来探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