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首场寒潮来袭!降温1℃,心梗风险增2%,七种特殊的“痛”是身体在提醒你~

健康   2024-11-27 06:30   江苏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下半年首场寒潮和大范围雨雪即将上线!


11月23-27日,我国迎来今年下半年以来首场寒潮和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在本轮寒潮影响下,中东部地区将上演冷暖大逆转,28日前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大风降温、雨雪即将组团来袭!



骤降的气温带来的不仅是寒冷,更容易让心梗发病率攀升至高峰。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100万人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2002-2017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正在不断上升。寒潮来临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应该提高警惕,别让心脏“着凉”,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关于寒冷天气与心肌梗死的关系,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气温每下降1℃,心梗风险就增加2%对于75~84岁的冠心病老人,则更易受影响 


2018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子刊发表了一项研究,其结果发现在众多的天气参数中,寒冷、风大和日照时间缩短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其中,气温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最为明显。

在0℃以下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当温度升至3~4℃以上时,心梗发生率开始下降;气温每升高7.4℃,心梗风险降低2.8%。


心梗作为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每年都会夺去千万人生命。进入秋冬季,心梗也进入了发病高峰期。

心梗发作后,负责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被堵住,引发心肌缺血,相应区域的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


心梗的元凶


   元凶:“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使胆固醇运转到动脉,逐渐形成斑块,加速血管老化的程度,引起粥动脉硬化的发生,从而导致心梗。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原理推荐学习秋冬心梗“魔鬼季”,中青年才是高发人群~


当温度降低、活动减少,代谢也相对减慢,脂肪就容易沉积在血管里,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心梗来临前的信号


    疼痛


疼痛是最先出现的心梗症状,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患者会出现身体以下部位的疼痛。

1

偏头痛

大脑的血压主要依靠心脏供给,一旦心梗出现,会导致脑部的供血不足,头部的血管神经就会受到损伤,此时就会因为血管痉挛而出现偏头痛

2

心前区痛

心前区出现突发性、压榨性的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并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恶心、憋闷感等,就有可能是心梗发出的信号。

3

胸骨后痛

胸部有明显的压迫感,疼痛可能放射到肩部及前臂,可伴有冷汗、头晕等,也有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4

牙痛、下颌痛

劳累、激动后牙痛,可能是心梗前兆。这种痛往往累及多颗牙齿,还伴有冷汗、肩痛等。

5

左肩、左腋下疼痛

心脏位于人体左侧,心梗发作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左臂或左肩钝痛,还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如果伴有胸闷、气紧,更要警惕心梗。

6

嗓子痛、脖子痛

咽喉和心脏的神经都是同一节脊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酸性和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痛感,并扩散至咽部神经。


咽喉有明显堵塞感、颈部紧缩感,同时还伴有呼吸不畅、大汗淋漓等症状,如果没有哮喘或上呼吸道感染,就要考虑心梗。

7

上腹痛

如感觉有持续加重的胃痛、饱胀、恶心、呕吐,特别是活动量增加时反复出现,也预示心梗发作。

   发热


在心梗发作前,患者身体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的情况,并伴有身体发热的症状。此症状可能会持续一两天,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不超过一周。


格外注意的是

年纪轻反而更易被心梗击倒

老年人经历了血管老化,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他们在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已经相对“适应”了这种情况。中青年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心梗,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猝死率高。

👉哈医大最新研究:多吃这类蛋白质,延缓衰老,健康长寿几率增加46%
👉大脑萎缩的“催化剂”!这种食物或加速大脑衰退,每吃一次,老来痴呆近一步~
👉李开复抗癌精力汤揭秘!从患癌到肿瘤消失,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看」,给小编加鸡腿 

生命科学与营养
把健康带进每一个家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