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骏:八十年代的梦里花落

文摘   2024-09-16 07:25   湖北  


八十年代的梦里花落

——熊飞骏

昨夜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七十年中国最好的时代。

飞骏的好梦也多留在了那个时代。

八十年代的梦里花落,迄今仍在感动我那颗伤痕累累的心灵。

八十年代的飞骏是一个青年诗人,那年代的诗人很多,一个容易出诗人的时代。

八十年代的城南旧事,今天想来恍如隔世。

我每天清晨都要去孝感乡文化公园跑步。

今天晨练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偶尔碰到的个别年轻人也是女士。

八十年代早起晨练的中国人比今天要多十几倍,并且晨练的主体是年轻人。

青年飞骏每天早上都要长跑五千米。

赖在被窝睡懒觉的年轻人只占少数。

那年代的年轻人虽然吃得很差,可个个充满活力,浑身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飞骏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八小时之外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每天忙到深夜倒头便沉沉睡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玩失眠。


除了晨跑五千米外,接下来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好几十斤。

每月薪水的一半用来购书,前后买了几百上千斤。

八十年代收入最稳定的生意是开书店,随便哪个书店都门庭若市,深夜十二点仍有好多不愿散去的人流。

一个小县城就开有几十上百家书店,家家生意都很红火。

没听说过开书店亏本的。

年轻人是书店的主客户,有前来购书的,也有趁选书名义借机偷读的。

那时的新书都没有封膜,偷读很方便。

书店几乎不卖辅教资料,多是些层次较高的阅读物。

今天上榜的很多禁书,八十年代都是书店的畅销书。


今天书店的生意最难做了。

尽管上百家书店收缩成了个位素,县城常居人口也扩张了近十倍,可书店仍门可罗雀。

没听说过开书店发财的。

支撑书店生意的主要是狗屁不值的辅教资料,层级稍高的阅读物寥寥无几,并且少人问津。

书店主客户也是考试工厂线上的未成年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大学毕业的上班一族,极少拿工薪去书店买书的。


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是世界上最酷爱阅读的群体,和犹太人有得一拼。

大学校园的课外周末,到处都是捧着书卷边阅读边写笔记的莘莘学子。

今天的中国青年则是地球村最憎恨阅读的群体没有之一!

前年周末去武汉大学转了一圈,满校园没碰到哪怕一个看书的学生,男女抱在一起的风景则随处可见。


今天很多人都在吐槽海外留学生,指责他们不做学问就知道挥金如土丢中国人的脸。

这些指责并非空穴来风,多数都是真相。

八十年代的留学生就不存在这类吐槽。

那年月的多数留学生在海外表现很出色,是欧美大学的抢手货,为大中国挣了不少脸。

八十年代的留学生主要是公费的。

那时的大学没什么后门,能否出国留学主要靠在校成绩而非出身后台,机会主要属于平民子弟。

九十年代后出国留学主体则是自费生。

平民孩子“贫贱不能移”,官二代不差钱近水楼台先得月。

平民孩子的综合素质远高于被奢华物质毒化的官二代。

 

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风向标。

无论社会现状多么悲观,只要年轻人活力还在,国家就有未来。

当年轻人精气神集体颓废时,国家就很难看到希望。

我不看好明天的风景,不只是历史车轮挂上了倒档,还因为年轻一代的集体颓废。

…………

国家民族最有生命力的财富不是物质,而是文化。

和高度一致的今天相比,八十年代的文化真个百花齐放。

极左十年国民最难忍受的制度之殇除了饥寒外,还有文化生活的万马齐喑。

八个样版戏唱主角。

文化奢侈品只有《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南往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卫士》、《奇袭》、《战友》、《看不见的战线》。


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开放老版电影开始的。

电影开放不是向欧美文明世界看齐,而是回归上世纪五十年代。

乡镇新上影的《三打白骨精》、《洪湖赤卫队》、《杨门女将》、《刘三姐》、《阿诗玛》……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出品。

这些电影父母一辈虽然都看过,可长年处于严重文化饥渴的他们,仍以近乎疯狂的热情去重看每一场。

每场电影都人山人海。


《三打白骨精》在故乡那个镇上影时,中学操场和南街同时放影,四周树上都爬满了观众,压断了好多树枝跌伤了不少人。

单从时间来说,电影“开放”其实是在玩“倒退”,从七十年代倒退回五十年代。

虽然时间上在倒退,可文化内容却在大踏步“前进”。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是个伪命题!

很多时段人类爱好玩倒退。

对于一个在倒车道狂奔的民族来说,回归过去就是前进。


欧洲的现代化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

“文艺复兴”的本质就是复辟一千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八十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对过去十年的沉痛反思,极大提升了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境界。

张喻主演的《小街》,虽然艺术水平不咱地,可迄今回想起来仍潸然泪下。

最具震撼效力的电影是《少林寺》!

电影原来可以这么拍!

港台片自此主宰了大陆年轻人的文化生活。


那时港岛的文明水准比台海省高得多,港片比台片更中看。

台片虽然远不如港片,可音乐成就却一度领先。

台海省最闪亮的音乐遗产是邓丽君。

邓丽君的歌曲是八十年代年轻人的最爱。

从不失眠的飞骏听着邓丽君的磁带就难以入睡。

印象最深的电视连续剧是《血凝》,光夫和山口百惠自此成了飞骏的青春偶像。

飞骏的第一个暗恋对象也是写诗的,不只是长相,连举手投足都酷似山口百惠。

暗恋了一两年,可胆子小脸皮薄,一直没勇气表白,直到对方爱上一个流氓才收心。

 

…………

飞骏常常想,大中国如果按八十年代的节奏发展下去不走弯路,今天超越美利坚不是梦!

一个梦系魂牵的时代!

中国如果再来一次改革开放,第一步很可能是回归到八十年代,就如上次开放第一步是回归到五十年代一样。

当大方向错位时,停下来就是进步!

…………



熊飞骏午夜烛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