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骏:几个文友的城南旧事

文摘   2024-09-29 11:57   湖北  

几个文友的城南旧事

——熊飞骏

1

他不爱钱但好名,做梦都想名扬天下。

念中学时他特崇拜鲁迅,那时鲁迅在中学的名望仅次于伟大领袖。

他立志要成为鲁迅那样的大作家。

十五岁那年他高考上榜,远离故乡求学去了。

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四十岁过后,他总算如愿以偿。虽然没写成鲁迅,但也学贯中西名闻海内外。

在文坛声名鹊起后,他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满以为会赢得万人空巷的欢呼声,像奥运冠军荣归故里一样。

车子一直开到家门口,也没见个故旧上来迎接,连兄弟姐妹也没影儿。

故乡人根本没听说过他的名头,也没人读过他写的名著。

在那个被人类文明遗忘的角落,只有“官”才能够收割乡民的注意力。

在家的几天,每逢碰到一个熟人,就问他在哪里发财高就?

他回答说自由职业,写几本破书。

对方接着又问:写书能赚很多钱吗……

村民看重的东西只有“钱”,不能“变现”的职业和营生狗屁不值,之所以重“官”,就因为“官”能变现成“大钱”。

刚好赶上家族的“修谱”盛会。

到家的当天晚上,修谱主持人来家,向他要了一千块钱,说村里人每家一百,在外吃国家饭的每人一千。

离家前一天,村里张灯结彩,庆祝“族谱”修成,进村的小车队排了好几公里长。

在宗族祠堂举行的庆典大会上,主席台红布席位有十多个人,从副乡长副科长到村委会主任,都是官。

再小的官在村民眼中也是“官”!

他坐在大堂后排角落的一个小凳上,没哪个村民注意上他。

2

他很爱自己的家乡,年过四十仍乡情浓烈。

少小离家之后,一直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十年前,山村最看重的是修路。

水泥路通到哪个村,就说明那个村出了个“大人物”。

乡民眼中的“大人物”都是官,连九品乡官也是“大人”。

村里只要出一个官,多想法弄公款给家乡修条水泥路,回乡也倍有面子。

没给村里修路的官,在村民眼中不是“官太小”;就是“有职无权”。现实也的确如此,少有例外。

写诗出名之后,他也想给家乡修条路。

可他不是“官”,没资源动用公款,修路又不是区区几万能够解决的。

诗人多是穷光蛋,那点微薄稿费请村民吃顿饭没问题,修路则是笑话。

算他哪天挣了一大笔稿费,拿去为故乡修路,村民也会打心眼里瞧不起。花自己钱算什么本事?弄来公款才算真本事。

他有一个读者是南方某集团公司的总裁,身价比乡官高出好多倍。

他和总裁回了一次故乡,通往村里的烂泥巴路给总裁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下了好大一场雨。

故乡门口有一条小河,出村的泥巴路在通往桥梁那一段,急转真下成一个陡坡。

大雨过后,村庄排水沟的出水直冲下坡路段,把路面的土层都给冲走了,露出了下面锯齿样的石头,差一点把总裁的豪车颠下了河床。

总裁说你一个大名人,家乡的路为何这么破?几杯酒下肚,就主动拍板修条通村水泥路。

两人酒后又回头去看路况,看修路需要多少钱。

看到排水沟的出水沿路面倾泻而下,和路面高低不平的石头,他皱起了眉头。

离修路还有一段时间,如此危险的下坡路,骑摩托车的村民很容易给颠下河床。

他得把冲坏的路面暂时填一下,把排水沟的出水引开。

他从家里拿来铁锹和镢头干了起来。

那时正值盛夏,填平路面就已汗流浃背;挖坡路上方的引水沟时,他脱光上衣仍挥汗如雨。

他一连干了三个小时。

好几个村民站在旁边看热闹,不时冒出几句风凉话:干这有啥用?有本事弄钱修条水泥路……

自始至终没一位村民施下援手,尽管冲坏的路面只会危害他们危害不到诗人。

第二天他俩离开时,发现昨天挖的那条不影响行车的浅底“引水沟”,让人夜里给填平了?

总裁气得一路骂脏话,闭口不再提“修路”这件事!

3

他三十出头就写出了大名。青年飞骏在校时就天天中午抱着收音机,收听他的中篇小说。

出大名那年他才被作协收编。

与红色中国同龄的老三届,青少年时期普遍“文攻武卫”,知识和文化沦为封资修“罪证”,三十出名可不容易。

他是青年飞骏的文学偶像,写诗小有名气时,两人在古城边的小餐馆喝过一次小酒。

我口口声声称他老师,不只是礼节还有心悦诚服。

偶像给我的第一印象有点“土”,烟抽得很凶,一根接一根。

烟的品牌很牛,大干部抽的那种,可身上的衣服却不是一般的寒酸,和农民一个级别。

当我恭维他的香烟品牌时,他苦笑了一声,说一月工资不够抽半月烟,一个穷酸文化人,就剩下“烟牌子”这点尊严,不能丢。

此前飞骏一直认为他的人生是呼风唤雨花天酒地的,压根也想不到,名闻天下的作家老师也会缺钱花?

鲁迅成名以后,每月收入上千大洋,仅厦大教授月薪一项就600大洋

那时的县长月薪20块大洋,还没什么灰色收入。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8块大洋。

上世纪前期的民国文化人,多数怀有浓烈的“革命”情结,最牛的作家团队是“左联”;没想到“革命”最后革到了自己头上。

那时飞骏除了写诗外,还贩云烟,下一次云南就能赚回两年的工资,不差小钱。

八十年代中期贩云烟是暴利,不过胆特大者才敢干。

饭吃到一半我就私下去买了单,还在帐单上加了一条最好的烟,尽管是老师请客。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写了一部百万言长篇巨著,文学价值和莫言的诺奖小说有得一拼。

他写得很苦很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那部长篇飞骏读过三次,不止一次看得热泪盈眶,有两次还泣不成声。

写成了百年不朽的巨著,可他依旧很穷,连买张上京领奖的火车票都犯难。

那部巨著今天的版税少说也在千万以上,买名牌烟够他抽好几生;可出版头几年卖相并不好,当时的多数文学爱好者都没听说过此书的名字。

莫言的诺奖小说出版后卖相也不好,直到中了诺奖才火起来。

近三十年的读书人都赚钱追官去了,没几人肯静下来读完一部文学名著的。

他写完那部长篇巨著后,一发狠把自来水笔丢到了窗外,骂了句:狗日的文学!

货真价实的现代版“投笔”;但无处“从戎”

因为在创作上用力地猛和营养不良,他患上了严重的肝病,四十出头就撒手人寰。

他的最后几个月是在医院度过的,陪护人是他弟弟。

一个成了十多年家有妻有小的大男人,住院要靠成年弟弟陪护,这份悲哀比老大光棍还要深重十分。

离世前三个月,他一直深爱的妻子来过医院一次,是要他在离婚申请书上签字的。

医生说他的生命最多也就两三个月,能否缓一缓?

得到的回答是NO

签字那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流了泪。

那时的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还有眼泪。

4

他是一个写诗的奇才。

飞骏第一次读到他的诗,就预感一个杰出大诗人将要横空出世。

那时他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单身汉,在大山里的一所乡镇中学教书。

二十多年后,飞骏再次看到他时,他依旧在乡镇中学教书,不过没写诗了。

他依旧在辛苦笔耕,写些短篇幅的小说散文,每年要在小报小刊上发表几十上百篇。

可他的天赋就是写诗!那种能在文坛叱咤风云的诗;小说散文再努力也只能写出二流水平。

可他没能在诗路上走下去,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根本不需要诗的时代。

近三十年我国没出一个真正的大诗人!

大局如此,他一个中学老师又有啥能量破茧成蝶?

飞骏去年又见到了他,还是在原来的中学领工资,不过爱上了登山。

大前天看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不止一次仰望大魁山,几乎伸手可及,好几次试着朝大魁山方向走去,希望能攀上极顶。可是,这已经成为我无法实现的梦现。我只能够仰望,只能够想象。”

我去电问他何故,他说再也不能登山了,患上了严重静脉曲张,在医院病床上躺了两个多月,刚出来。

5

他是一个情深的男人。

十年前,他做生意发了一笔小财,赚了好几十万。

他的爱妻突然走了,一个情深之人,心痛得死去活来,决定关上手机房门绝食一了百了。

第十天,他迷蒙中看到了死神,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就挣扎着坐起来,倚靠床头立了一个遗嘱,把账上的存款分赠给自己的亲人,连远房的长辈也有份。

村里一位没什么血缘的孤老也上了名单。

五年后他进去了,没干任何坏事,在里面呆了几个月。

上了遗嘱名单的那些亲人,包括他的兄弟姐妹,没一人来看他。

前来探监的有很多人,都是远方素昧平生一面也没见过的读友。

他节衣缩食资助过的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把他的手机和QQ拉黑了。

他成了众亲友眼中的不祥之物。

他终于读懂了鲁迅为何至死不回鲁镇。

出来以后,他“清零”了自己的手机通讯录,永远离开了自己的故乡。

他又立了一个遗嘱:撒手人寰后,千万别把他的骨灰送回故乡!

…………



熊飞骏午夜烛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