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骨康复——肌骨超声机制和临床应用

百科   2024-07-13 13:00   上海  


一、简介


  • 超声:超声(ultrasound)是指物体(声源)振动频率在20000赫兹(Hertz,Hz)以上,所产生的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

  • 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组织声学参数进行的成像技术,并以此进行疾病诊断。当前,超声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普及。超声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肌骨超声(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MSKUS):应用于肌肉骨关节以及外周神经系统的超声检查技术,有别于腹部、心脏、妇产等传统超声应用领域。


二、基本原理

(一)物理现象

1.指向性:超声波与一般声波不同,由于频率高,波长短,而在介质内呈直线传播,故有良好的指向性。这是超声检查对人体器官结构进行探测的基础。

2.反射:超声波入射到比自身波长大的大界面时,入射声波的较大部分能量被该界面阻挡而返回,这种现象称之为反射。超声波波长短,所以即便是较小的反射体(如小病变)也可以引起反射。

3.散射:小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散射现象,使入射超声的部分能量向各个空间方向分散辐射。散射回声来自脏器内部的细小结构,其临床意义十分重要。

4.折射:由于人体各组织脏器中的声速不同,声束在经过这些组织间的大界面时,产生声束前进方向的改变,称为折射。折射可使测量及超声导向两个方面产生误差。

5.绕射:是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波会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

6.相干:指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波之间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7.衰减: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因小界面散射,大界面反射,声束的扩散以及介质对超声能量的吸收等,声能逐渐减少,称之为衰减(attenuation)。

8.多普勒效应:当一定频率的超声波由声源发射并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与声源做相对运动的界面,则其反射的超声波频率随界面运动的情况而发生改变,称之为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当界面朝向探头运动时,频率增高;背离探头运动时,则频率减低;界面运动速度愈快,频移的数值就愈大,反之亦然。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检测组织或血流的运动,包括方向和速度,并可判断血流是层流或湍流。

(二)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当入射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经过不同器官、不同组织,包括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多层界面时,每一界面由于两侧介质的声阻抗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和(或)散射。这些反射或散射形成的回声,以及超声在传播中所经过不同组织的衰减信息,经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而在荧屏上以图像或波形显示,形成声像图(ultrasonogram or echogram),此即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三)超声分类

  • A型超声——已被淘汰,临床应用少

  • B型超声——应用广泛

  • M型超声——M型超声诊断仪又称超声心动仪,主要用于心脏检测

  • D型超声——又称多普勒超声,利用超声的多普勒效应,可无创观察人体血流及组织运动的速度方向,包括频谱多普勒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三、临床应用

(一)历史发展

1972年肌骨超声技术首次被用于临床,目前肌骨超声已经成为与X线、CT和MRI并列的肌肉骨骼系统主要临床影像诊断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骨关节外科、风湿科、康复科、神经外科等专业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肌骨超声开始在国内应用。

(二)应用范围

肌骨超声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神经损伤的类型、免疫性病变的活动性、软组织肿块和小儿骨关节异常等。针对不同的检查对象,可能具有相对明确的检查目的。

  • 关节及附属结构病变——关节疼痛、外伤、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病变、关节软骨性结构病等。

  • 肌肉病变——应用于肌肉损伤及其合并症、肌肉内占位性病变(肌肉肿瘤及瘤样病变等)、肌肉炎性病变,如感染性肌炎等。

  • 骨骼病变——可动态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 周围神经病变——可应用于神经感染性病变、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卡压综合征、神经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等。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筛查——对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检查是DDH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超声可诊断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及髋关节脱位。

超声在术前可对病变的位置进行实时动态观察,使操作变得可视化,治疗更准确、更安全。肌骨介入超声可应用于关节腔的注射、针刀松解及软组织病变的活检等。

四、肌骨超声的优势和不足

(一)认识其他几种检查手段


1.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

 

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当X线穿过人体不同密度和不同厚度的组织时,会发生被这些组织不同程度吸收的现象,从而使得到达荧屏、胶片或特殊接收装置的X线量出现差异,因此才能形成不同黑白对比的X线影像。

 X线照射具有生物效应,超过允许剂量的照射可导致放射性损伤,故应重视防护。

  • ①孕妇和小儿,早孕者当属禁忌;

  • ②用高密度物质,如含铅的防护服等遮挡敏感部位和器官;

  • ③距离防护:利用X线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原理减少散射线的辐射;

  • ④时间防护:每次检查的照射次数不宜过多,并尽量避免重复检查。



2.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

CT图像是数字化模拟灰度图像CT图像是经数字转换的重建模拟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pixel)按固有矩阵排列而成。这些像素的灰度反映的是相应体素(voxel)的X线吸收系数。



重建后的胸部骨骼结构


3.核磁共振(MRI)

MRI图像上的黑白灰度对比,反映的是组织间弛豫时间的差异,而不同于X线、CT和超声图像上的灰度概念。

MRI检查有两种基本成像:

  • 一种是主要反映组织间T1值的差异,称为T1加权成像(Tweighted imaging,T1WI);

  • 另一种是主要反映组织间T2值的差异,称为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

人体内各种组织及其病变,均有相对恒定的T1值和T2值。MRI检查就是通过图像上反映T1值和T2值的黑白灰度及其改变,来检出病变并进行诊断的。

 

原理

人体中不同组织含水量不同,那么氢原子核及氢质子'H的数量就不同

  • ①人体¹H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¹H进动

  • ②发射特定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

  • ③停止RF脉冲后'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

  • ④收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

停止发射特定脉冲后氢质子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 process),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有两种弛豫时间:

  • 一种是纵向磁矢量恢复的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time),亦称T1弛豫时间,简称T1;

  • 另一种是横向磁矢量的衰减和消失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relaxation time),亦称T2弛豫时间,简称T2。

发生共振的'H在弛豫过程中,就会产生代表T1值和T2值的MR信号。


  • 质子密度(水)∝质子数∝横向磁分量(与T2有关)∝信号强度

  • 含水多的组织——质子密度大——横向磁分量大(与T2有关)——T2弛豫时间长——信号强度大(高信号)

  • MRI图像上的黑白灰度称为信号强度。其中,白影称为高信号,灰影称为中等信号,黑影称为低信号或无信号。

  • T₁WI图像上,高信号代表T₁弛豫时间短的组织,常称为短T₁高信号或短T₁信号,例如脂肪组织;低信号代表T₁弛豫时间长的组织,常称为长T₁低信号或长T₁信号,例如脑脊液。T₂WI图像上,高信号代表T₂弛豫时间长的组织,常称为长T₂高信号或长T₂信号,例如脑脊液;低信号代表T₂弛豫时间短的组织,常称为短T₂低信号或短T₂信号,例如骨皮质。


局限性

  • 占地空间大

  • 设备昂贵

  • 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 排队时间长

  • 噪音大


禁忌症

  • 体内有金属异物、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


(二)肌骨超声的优势


肌骨超声的涵盖范围很广——可用于评价皮肤、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和周围神经等软组织,以及关节和部分骨骼的病变。

  • 分辨率高——分辨率比X光、CT、MRI都要高,可发现MRI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

  • 价格较低——医疗费用

  • 机器便于移动,占地小,对环境要求小,使用较方便

  • 实时动态观察

  • 较为安全,对人体损伤小

  • 可以配合介入治疗

  • 对于血流的检查不依赖造影


(三)肌骨超声的局限


  • 深度有限,不适合检查髋关节这种深厚复杂的关节

  • 骨皮质没有破坏时,也难以观察骨骼内病变。病变的整体观也不如MRI。

  • 操作者的手法对成像有影响,需要操作者有足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中国肌骨超声检查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文字来源:Rehab部落肌骨康复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排版与编辑:方鸿洁

初审:崔胡敏 沈奕

复审:方鸿洁 李铮 李曙晨 郑红欣

终审:柳璇 李文耀  黄鹏飞



Rehab部落
科普医学知识,传播康复技术,鉴赏医学美文,品味美好画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