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最近有点烦。他本是社区里出了名的"步行达人",每天清晨和老伙伴们绕着公园走三圈,晚饭后再来两圈。
但最近,老张总觉得右小腿有点酸胀,晚上睡觉时还隐隐抽筋。他以为是冬天天冷,血液流得慢,“忍忍就好”。
一天清晨,他和老伴吃早饭的时候,突然感觉右腿肿胀得厉害,脚背还有些发热。他却不以为意,但老伴却紧张起来:“老张,这可不对劲,咱们赶紧去医院吧!”
“能有什么事?我就是走多了,没事。”老张继续吃饭。
下午,他去公园遛弯,走着走着感觉右小腿越来越痛,竟然没法再动。刚好碰到隔壁李大爷,李大爷赶紧扶着他坐下,皱眉说:“老张,你这怕不是血栓吧?赶紧去看看医生,这可不是小事!”
听到“血栓”两个字,老张这才慌了。他连忙去医院,一查果然问题不小:右腿深静脉有血栓,医生说再晚点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老张后怕得不行,忍不住问医生:“这血栓怎么这么容易找上我?”
医生摇头:“每年一到冬天,中老年人稍不注意,血栓就容易找上门。”
看到这里,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冬天血栓更容易高发?腿脚的哪些异常,是血栓的警报?
冬天,血栓确实更容易发生,原因有以下几个:
气温低,人体的血管会收缩,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为了减少热量流失。
但问题是,血管收缩后,血流速度会减慢,血液容易变得“粘稠”,就像河水流速变慢后容易淤积一样,这给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
冬天,人出汗少,喝水也少,血液里的水分会减少,血液变得更浓更黏。
这种状态下,血小板更容易黏在一起,形成血栓。中老年人本身血液循环就不如年轻人快,更容易中招。
天气寒冷,很多人更喜欢待在家里少出门,运动量减少。
长时间不活动,尤其是久坐或久卧时,腿部的血流会变得更慢,这是深静脉血栓的“温床”。
冬季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发期,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增加血栓风险,再加上冬季诱因更多,血栓更容易形成。
血栓最可怕的是很多时候它没什么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了以下异常,千万别拖:
如果发现一侧小腿或者脚突然肿起来,特别是肿得不对称,按下去会有明显凹陷,可能是静脉血流被血栓阻塞了。这种情况下要赶紧就医。
有些人会感觉小腿酸胀或者隐隐作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后更明显。这可能是血栓形成后影响了静脉回流,导致局部血液淤积。
如果发现腿部某一块皮肤发红,摸上去还热热的,这可能是因为血栓导致局部炎症反应。
夜间或清晨突然腿抽筋,没有别的明显原因的反复抽筋,也可能是血栓早期的信号,别以为只是缺钙。
出现这些症状,不要自己随意处理,应尽快去医院检查,通过B超等手段明确诊断。
血栓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冬天不容易口渴,但一定要主动喝水,特别是清晨起床后、每次小便后补充一杯水。水分充足,血液才能保持流动性。
哪怕冬天冷,也要坚持适量活动,比如室内拉伸、原地踏步等。若是需要久坐或久卧,每隔一个小时要活动一下腿部,让血液流动起来。
冬天大鱼大肉的饮食容易让血脂升高,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适量补充Omega-3脂肪酸(比如吃点鱼),这些都有助于保持血液健康。
腿脚保暖很重要,可以穿上厚袜子、厚棉鞋,减少寒冷刺激而引起的血管收缩。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朋友,要按时监测指标,并遵医嘱用药,减少血栓发生的风险。
对于血栓风险较高的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穿医用弹力袜或者服用抗凝药物,这些都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血栓并不是可怕的“绝症”,但它常常在生活中被忽视。一旦被它盯上,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这个冬天,记得多关注自己的腿脚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自己和家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