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历资料
患 者:男,86岁
病 史:意识障碍,急诊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02
扫描及图像重建信息
03
常规图像
常规图像(术后立即行光谱CT扫描):
常规CT图像示:左侧颞叶及基底节区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欠清,CT值分别为:51.8HU和68.8HU,无法区分出血还是碘对比剂残留。
常规图像无法区分出血和对比剂残留,以下是光谱多参数功能CT图像及分析思路!
04
光谱多参数图像
虚拟平扫图像:
虚拟平扫图像示:左侧颞叶及基底节区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考虑碘对比剂残留。
碘密度图:
碘密度图示:和虚拟平扫图像刚好相反,左侧颞叶及基底节区见斑片状高碘摄取。
融合图:
综上所述,结合虚拟平扫图像和碘密度图像,考虑左侧颞叶及基底节区碘对比剂残留。
05
临床价值及亮点
临床概述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总数的69.6%~ 70.8%。
正常脑血流量为每分钟50-55ml/100g脑组织,当脑灌注压降低时,大脑通过自动调节机制扩张血管和开放侧支血管来提高脑血容量,由于侧支血流的开放,特定脑组织中血细胞的存留时间增加,使得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延长,从而获得更高的氧传输,所以早期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可对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及梗死灶面积产生直接影响,有助于患者脑血管再通,并对患者再灌注起到促进作用。
临床关键问题
检测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后是否存在脑出血是临床最关注的问题:动脉再通过程中血脑屏障破坏导致介入手术时注射的对比剂残留,及早鉴别颅内出血及残留的对比剂可直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和选择。
常规CT特点及痛点
常规CT平扫仅依靠CT值单一参数进行诊断,很难鉴别介入术后高密度灶为对比剂残留还是早期出血,只能依靠连续的随访监测,对比剂渗漏一般平均吸收时间为12至24小时,即可明显吸收,而出血的吸收往往需要数天至数周。
多参数功能成像技术亮点
多参数功能CT如何在卒中介入术后鉴别早期颅内出血和对比剂渗漏?
综上所述:
多参数功能CT可精准鉴别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后是否存在早期出血或对比剂渗漏,基于多参数功能CT进行介入术后复查可有效指导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献
本期作者:何祥发
问卷调查:曹 盼
技术支持:崔华峰
排版编辑:崔华峰
校 稿:于胜会
韩 群
周一楠
审 稿:关光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