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历资料
患 者:男,56岁
病 史:大便困难伴肛门坠胀10余天;全身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02
扫描及图像重建信息
03
常规图像
常规增强动脉期图像:乙状结肠肠壁未见明显增厚,局部可疑强化。
常规CT增强图像对乙状结肠病灶显示及范围较为模糊,以下是医生用光谱多参数功能CT图像对该病变的诊断分析思路!
04
光谱多参数图像
单能级40keV图像(动脉期):显著提升乙状结肠病变肠管壁与邻近肠壁的对比度、增大了二者之间CT值的差异,清晰显示肠管病变区的边界范围。
有效原子序数融合图像(动脉期):用不同色阶差突出显示病变肠壁,提升可视化,精准显示病变边界和范围。矢状位可以看到病变肠壁外周光滑,判断病变未侵及浆膜层,从影像T分期角度判断为T2可能性大。
碘密度融合图像(动脉期):提升病变肠壁可视化同时,对其摄碘值进行定量评估,测得病变摄碘值为1.40mg/ml,邻近正常结肠皱襞摄碘值为0.52mg/ml,提示病变段肠壁血供较正常管壁丰富,结肠癌可疑。
光谱曲线:乙状结肠病变S1和邻近正常肠壁S2的光谱曲线不平行,斜率完全不同,结合二者摄碘值的不同,判断两者生物特性不同。
05
病理结果
06
临床价值及亮点
临床概述
概述: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病死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临床表现: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3)腹痛或腹部不适;(4)腹部肿块;(5)肠梗阻相关症状;
(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高危因素:结直肠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结肠性息肉病理分型: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大
病理分期:早期结直肠癌;进展期结直肠癌(又分为隆起型、溃疡型和浸润型)
注:癌细胞穿透结直肠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累及固有肌层,称为早期结直肠癌(pT1)。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及没有穿透黏膜肌层的癌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局限于黏膜层、但有固有膜浸润的黏膜内癌
治疗原则:根据结直肠癌不同TNM分期,有不同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治疗(包括内窥镜下切除)、相应结肠肠段的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如果肿瘤局部晚期不能切除,建议给予包括手术在内的姑息性治疗,如近端造口术、短路手术、支架植入术等、辅助放化疗等
临床关键问题
早期诊断
早期辨认、早期检出与正确诊断结直肠癌对治疗和预后极其重要
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但由于该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发现时已为中晚期,这类患者一般预后差,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10%。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措施主要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和肿瘤放化疗,但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估不仅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发病部位、切除方案及放化疗剂量有关外,也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
2.术前评估
一旦发现结直肠癌,术前精准评估至关重要,因为精准的TNM分期直接影响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方案、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是否需要术前新辅助治疗等
常规CT痛点
多参数功能成像技术亮点
单能级40keV图像:可显著提高含碘组织或病变的CT值,从而提高软组分辨率和对比度并优化图像质量,清晰显示病变的边缘和范围。
有效原子序数融合图:不同组织和病变以不同的彩色色阶显示,提升了肠道病灶可视化效果,帮助影像医师更直观的检出病灶,降低漏诊率。
碘密度融合图像:不仅提升病灶的可视化,清晰显示病灶范围,更重要的是定量测量结肠病灶碘摄取情况,精准分析病灶血供丰富程度,从而对结肠原发病灶性质进行定性诊断。
综上所述:
多参数功能CT光谱成像可显著提升肠道病变的可视化,无需严格的肠道准备,提高隐匿病灶检出率,对于肠道疾病诊断准确性、TNM分期准确性以及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定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临床信息,多参数功能CT光谱成像可作为临床疑似结肠癌患者筛检诊断的一站式检查技术。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献
本期作者:黄 勇
孙朋朋
问卷调查:杨立祥
技术支持:丁 雷
排版编辑:杨立祥
校 稿:于胜会
韩 群
周一楠
审 稿:关光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