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一个蔑视艺术的人不可能平和地生活

文摘   2024-07-12 16:31   上海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2023),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75年起定居于法国。

著有《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在世即入选伽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的作家,曾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文学随笔

(点击封面 即可阅读电子书👇)

《小说的艺术》

1986年

▷听有声书

《被背叛的遗嘱》

1992年

▷听有声书

《帷幕》

2005年

▷听有声书

《相遇》

2009年

▷听有声书


昆德拉生前授权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

(点击封面 即可阅读电子书👇)

《文学与小国》是昆德拉在1967年捷克作家大会上的发言稿,言辞激烈,一度受抨击。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最初发表于1983年,是昆德拉警示欧洲,捍卫文化多样性的宣言。


米兰·昆德拉谈小说家

(一)

【小说家(与他的生活)】ROMANCIER(et sa vie)

“艺术家应该设法让后人相信他不曾活在世上。”福楼拜说。莫泊桑不让自己的肖像出现在一系列著名作家的肖像中:“一个人的私生活与他的脸不属于公众。”赫尔曼·布洛赫在谈到他自己、穆齐尔和卡夫卡时说:“我们三个,没有一个人有什么真正的生平。”这并不是说在他们的生活中乏事可陈,而是说他们的生活不是要被区别开来,不是要公众化,成为供人书写的生平。有人问卡雷尔·恰佩克为什么不写诗。他的回答是:“因为我厌恶说自己。”一个真正的小说家的特征:不喜欢谈自己。纳博科夫说过:“我厌恶去打听那些伟大作家的珍贵生活,永远没有一个传记作者可以揭起我私生活的一角。”伊塔洛·卡尔维诺事先告诉人家:他向任何人都不会说一句关于他自己生活的真话。福克纳希望“成为被历史取消、删除的人,在历史上不留任何痕迹,除了印出的书”。(需要强调的是:是印出的书,所以不是什么没有完成的手稿,不是信件,不是日记。)照一个著名比喻的说法,小说家毁掉他生活的房子,然后用拆下的砖头建起另一座房子:他小说的房子。所以一个小说家的传记作者是将小说家建立起来的重新拆除,重新建立小说家已经拆除的。传记作者的工作从艺术角度来说纯粹是消极的,既不能阐明一部小说的价值,也不能阐明它的意义。一旦卡夫卡本人开始比约瑟夫·K吸引更多的关注,那么,卡夫卡去世后再一次死亡的过程就开始了。

(二)

【小说家(与作家)】ROMANCIER(et écrivain)

我重读了萨特短小的论文《什么是写作?》。他没有一次用小说、小说家这些词。他只提到散文作家。这一区分是正确的:

作家有独特的想法与不可模仿的声音。他可以采用(包括小说在内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而且由于他写的一切都带有他思想、他声音的印记,所以都属于他作品的一部分。卢梭、歌德、夏多布里昂、纪德、加缪、马尔罗。

小说家对自己的想法并不太在乎。他是一个发现者,他在摸索中试图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并不迷恋自己的声音,而是关注他所追求的一种形式,只有那些符合他梦想的苛求的形式才属于他的作品。菲尔丁、斯特恩、福楼拜、普鲁斯特、福克纳、塞利纳。

作家位于他的时代、他的民族以及思想史的精神地图上。

能够把握一部小说价值的唯一背景就是小说史的背景。小说家无须向任何人汇报,除了向塞万提斯。

——《小说的艺术·六十七个词》(董强 译)


 独抒己见|米兰·昆德拉

往期作家,点击可查看👇

更多活动及相关书讯

请关注“数字译文”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阅读昆德拉作品

数字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业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