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朋友们说,经济这么差,应如何是好?或者觉得,各种红利都消失了,前路渺茫。最近我把这个问题认真地想了一遍,些许想法在此讨论一番,请大家指正。
01. 红利与GDP增长
我们平时说的经济增长,都是指GDP的增长,那么讨论经济增长,讨论GDP的增长就可以了。
GDP包括各行各业的生产总值,应该是很复杂。
但如果把国家视为一个公司,GDP就相当于公司的收入,包括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两个因素。
那么提升公司收入就两个途径,要么提升销售量,要么提升销售价格。
以前,我们几乎各行各业都是从零起步,因而获得了巨大的量的增长。现在,企业都进入成熟阶段,也就是说,量的上升空间基本上很少了。所以,现在企业都试图出海,是希望扩大范围提升销售量。
量的空间很少了,很多企业会寻求高端化、消费升级,国家也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希望提升价格。
但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又越来越卷,价格提升不了,反而有越来越下降的趋势。
真是个难题。
我们都觉得红利消失了,因为房地产的发展到顶了,基建高峰期已经过了,人口也进入拐点……
红利没有了,我们未富先老,经济何以为既?
现在,大家都说中美对抗,任何关系都是中美关系,那我们对标美国来看看。
这几项红利,美国应该早就没有了,但这不妨碍美国的GDP总额比我们高50%,人均GDP是我们的6倍多。
美国应该早就没有房地产红利了。
如果去美国的街道上看,很多都是老房子,帝国大厦都是1931年建成的。
美国曾经也是基建狂魔,看起来比我们更甚。
20世纪初,美国的铁路总里程达到40.6万公里。100年后的今天,拆得七七八八后还剩下25万公里。
而我们搞了这么久这么声势浩大的基建,铁路总里程为1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为4.6万公里,还不及美国拆剩下的。
都说人口进入了拐点,但我们总还有14亿人,美国2023年总人口为3.35亿,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
所以,我们戚戚然红利没有了,但人家的红利期可能过得比我们还早。
那么,美国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以至于在这些红利都没有的情况下,可以有那么高的经济总量?
我们应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美国占据了众多的尖端科技。
早期的电气化几乎全部发源自美国,后来的信息化、互联化也来源于美国,现在人工智能、自动化也是美国在引领。
芯片可以不卖给我们,GPU可以禁售,光刻机可以封锁,我们也没啥办法。
曾看过一个文章,说“要爬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攻克人类几乎所有高端产业”,我们确实也在一个接一个的攻克,大飞机,高端芯片,据说光刻机也上工信部的目录了,虽然分辨率还比较低。
前阵有人说大模型我们比人家差得不是一点,现在国产大模型也有很多成果了。
华为的自动驾驶号称有路就能开,看起来也不落后。
都说我们是应用是创新,原发式创新太差了,中国就不具备原发式创新的土壤。
这个嘛,我觉得,是还没到那个阶段。跟随式、应用式创新还有这么多事要搞,等到该攻克的领域都攻克了,没事干了,自然就只好琢磨原发式创新了。
也不必担心我们没那个基因,大清朝的时候是因为实在没见过,摆到面前也只会认为是奇技淫巧;现在,人类的终局都被我们畅想过无数遍了,以我们5000年文明的底蕴,应该只要想得到,没有做不到的。
第二个方面是美国的企业实体大多是全球化的。
从小我们就对各行各业来自美国的品牌耳熟能详,吃的,用的,穿的……各种。
虽然近年我们很多品牌手机取得不俗的成果,华为也逐渐翻身,但是苹果手机仍然全球出货量第一,苹果公司仍然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
英伟达的GPU贵得要死,但全世界都抢着买。
能赚全世界的钱,自然富有。
不过,现在我们也在迎头赶上,很多公司正在逐渐演化成全球化的公司。
2024年企业界最时髦的词汇是“出海”,还有的说,不出海,就出局。
第三个方面是,美国的产品一般售价高。
掌握众多尖端科技,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命,也就可以赚取超额利润。
但我们也形成了一个名气,就是依靠我们强大的制造能力,把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干成了白菜价。
开始时,我们高价进口,然后实现国产替代,降低价格,然后低价出海竞争。
作为后来者,低价应是一个必要条件。
就像当年日本车以低价进入欧美市场,今时我们的电动车以更低价格进军海外市场。
前阵陪长辈挑选热水器,我发现好牌子的都只要六、七百块,印象中热水器都要两、三千的,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便宜了?
未来,我们是把产品价格干到几近于零,使得同等的钱,甚至不花钱也可以买到很多的商品?还是实现高端化和消费升级?或者以技术迭代实现新一轮产业革命?
不知道,且看吧。
第四个方面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
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美国发货币就可以往全世界买物资。
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印象,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
大家也在讨论,美国通过美元潮汐收割世界,每次美元一加息,全世界的美元流向美国,其他国家进入缺钱、很缺钱、非常缺钱的状态,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然后美国又启动降息,美元又流向各地收购低价资产。
也不知道收割是否故意,因为每次加息都是为了抵制通胀,降息都是为了应对萧条,但效果确实是这么个效果。
之前看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煜辉的一个视频,他说美国30年没有经历过通货膨胀了,这是教科书都没有的事情。
因为全球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超强的低成本的供应能力,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周期的压舱石。
而现在中美脱钩,美国不买中国货了,而从其他国家买,成本和价格升高。所以,我们通缩上不去,美国通胀下不来。
好吧,我懂了,这一轮没法收割,别的国家是因为被买货领了红包不缺美元,我们是因为在硬扛,关键是还扛得起。
现在我们都在谈论人民币国际化,但啥时候能实现,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且,过度金融化导致产业空心化也不是好事,现在美国就急着要重整制造业。
另外,美国的资本市场发达,全世界的公司都可以去美国上市,全世界的资本也可以去美国投资。那么,美国人民就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途径和资产变现途径,美国人创新创业也可以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发展的机会也就更多。
今年,我们颁布了新的“国九条”,说要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要加强退市力度,要丰富指数品种等等,大抵也是希望建设发达的资本市场吧。
02. 供给与需求
今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有经济学家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打败美国,而是要做好自己的事,让14亿人过上好日子。
那么我理解,我们也不一定是要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增进民生福祉。当然,民生福祉提升了,那经济多半是要增长的。
民生福祉,应大概就是满足人民更高更好的需求。
其实现在,供给端的生产能力应该是不缺的,不像小时候背政治经济学常被绕得头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前阵高盛有文称:“中国5个行业产能超过全球需求之和”。当然,这个论断我们不大认同,但生产能力不是问题,这个是事实。
那么,就是需求端的消费能力了。
消费能力就是要有钱买东西,官方说法叫“有效需求”。
近年对于有效需求的讨论特别多,有说要发钱的,有说要强化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还有提出“全民国企持股计划”的。
不过,想来要让人民有钱和有意愿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设法提升人民收入。
而人民收入大概可以分为几类,一个财产收入,二是工资收入,三是创业经营收入,四是公共福利保障。
(1)财产收入
财产收入应包括各种资产投资收入,中国人民可实现的财产收入,大头应就是存款利息、房产出租和股票投资。
存款利息正在出现资产荒,利率下降是必然趋势。
房产出租且不说,股票投资可能大家都觉得一言难尽。
不过,我个人觉得,过去的A股属于流动性过于充足,股价高估,常大起大落,其实是不利于广泛的创造财产收入的。
2021年茅台股价创新高时,市盈率达到70倍。
现在大家都说美股泡沫严重,可苹果公司也就30多倍,爆涨过的英伟达50多倍,业绩良好的拼多多只有10倍。
大跌过后的茅台还有近20倍,还是不算低。
前阵看到有个统计数据,说过去60年,美国45%的时间在创新高,35%的时间在回升,只有20%的时间下跌。
我觉得,这种情况只有价格本来就比较贴近价值才容易实现。
试想,如果潮水涨得过于高,则退潮花的时间也较长,且河床(价值)的小小抬升在潮水涌动中都会淹没于无形,所以大家会觉得,股价的涨跌与价值无关。
现在价格回归低位,可能反而有利于后续的缓慢向上了。
国家的财产其实蛮多,现在卖地收入减少了,其实也需要创造其他财产收入。所以,我们应相信,股市会慢慢好起来的。
以前看一个科幻小说,说要就业的人,必须买一个机器人代替其工作。如果以后都是机器人做事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个财产投资途径,就是投资机器?
(2)工资收入
很多人戏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毕业就面临失业。
但工作难找,不只是经济形势带来,还有技术发展的原因。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到了2050年(会这么早吗?希望能看到结果和验证),地球上大部分人都将没有工作,人类将越来越找不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价值和意义。
那么,也许,等我们干赢和攻克了所有高端产业,不是涨价,而是成本低至约等于零,无偿分配即好?
可能到了那种时候,人们应该可劲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艺,天赋。
社会的发展让很多机会没有了,但也创造了更多新的机会,比如,打游戏打得好的可以参加电竞争比赛,在网上搞搞怪可以成网红,写一点直播自己的股票持仓及分析文章的可以年入几百万……
如果社会不需要人类从事生产了,那么是不是可以搞搞才艺比拼,奖励胜出者?
近期大家都在热议美联储降息,大多认为,美元降息将使大量资金回流,会使得消费松动,投资增加,从而使工作机会增加。
具体如何,我们且拭目以待吧。
(3)创业经营收入
美联储降息的那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举措。
会议说要疏通“募投管退”各环节存在的堵点卡点,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要大力发展股权转让、并购市场,要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之前,常看到有网文忧虑的讨论“中国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中国的独角兽企业骤降”,近期看一些上市企业的半年报,常有提到竞争加剧导致成本上升,毛利下降,再看我们的很多企业,越来越卷,价格也越卷越低,感觉我们确实需要寻求更尖端前沿的科技创新,从而取得定价权。
让一般产业卷出竞争力,让部分产业创新突破,这个思路可能可行。
黑神话·悟空火了之后,新华社发布了多篇文章及视频,还做了一期专访开发团队的纪录片。
如此挺一个游戏,是因为3D游戏的效果依赖于图形处理器,如果我们能生产和制造更多类似的文艺作品,往前一步就能更有力度的刺激中国GPU的研发,同时,3D游戏往上进阶就是虚拟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打通从应用到算力到电力的循环,就可形成一个有未来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这个我们还有成功经验,就是无人机刚出来时只是个航拍玩具,但后来被搞成了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产业,在军事和工、商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8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宣布阿里正式完成从2021年4月开始的整改,并表示,下一步,总局将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这向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数字经济平台将积极有为,前景可期。
从数字经济到智慧城市到新基建,这也是一个未来产业体系。
不过,感觉这几样东西还太少了。
我们所熟悉的现代生活只有100来年历史,据经济学家研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电比电脑重要。但是,从电到各种电器,到汽车、飞机、电脑、芯片、高端医学医药,都来源于美国及西方。我们应该要创造多少东西出来引领才赶得上?
(4)社会福利保障
经济学家翟东升说,中国的GDP是否会超过美国,以及究竟哪年超过美国,其实是一个选择题而不是判断题。
比如,如果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幅提升到4.5:1,那么中国经济规模就超过美国了,但我们的外贸会由数千亿美元顺差变成数千亿美元逆差,低附加值制造业将受损。
再比如,如果把中国的社会福利支出从目前的6.5%快速提升到其它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21.5%,那么中国国内消费支出也将暴增,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完全有可能上升为美欧之和,但是企业人工工资将大幅上升,对人工成本敏感的那些出口行业将在国内无法生存。
哎,如果要受损和无法生存,那GDP还是会下去,所以,还是判断题嘛
不过我也有点懂了,靠国内的需求,消纳我们生产和制造出来的物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在国际上的外向竞争力还没有立起来,我们会缺乏继续往上的动能,所以,我们还不能躺平,还得出去卷。
如此看来,我们的延迟退休,我们的控制医保支出,我们的低福利支出,都是不得不为之了,势必要等到我们攻克所有的高端产业,并使我们大部分产业具有绝对竞争力的时候,还任重而道远。
不过,延迟退休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啰。一直觉得,巴菲特、芒格、基辛格等人能那么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基辛格,100岁了还跑到中国来访问。
03. 财政收入与支出
前两年跑了一些县城,也对一些县域的情况做了些了解,然后形成了一个印象,就是,绝大多数县域的公共预算收入都是低于其公共预算支出的。
然后,因为这些年的公共设施建设,各县域都债务负担沉重,动则百亿级别。
于是大家都在忧心和讨论,这么大的债务量,应该要如何解决?
想来也是,债务高还是一头,关键是收不抵支,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的样子。
以前听一个经济学家说,每一项地方债务,其实都对应形成了一项资产,其实是问题不大。
现在想来,也有道理,反正是内部债务,也不会出大漏子,就这么先放着,大家先努力努力地化债,可能经过时间,问题也解决得差不多了。
实在搞不下去了,国家还可以弄点货币把对应的资产收购了,把债务解除。
上海交大的陆铭教授写过一本书,叫《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和平衡》,里面有一张图,表示出美国只有非常零星的少量黄色区域产生了一半的GDP,其他广袤的蓝色区域产生另一半GDP。
蓝色区域大多是农业区。
美国实行大农场制度,至2014年,全国大约有220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约2400亩土地,平均每个农场拥有的务农劳动力为1.6人。
都说年轻人不愿再回到农村,但是算算账,种一亩地也就产谷1000公斤,按现在的价格,还不到2000块,一年种2季,也就4000块,这还没扣除成本,看起来是不好玩。
但如果能种2400亩地,则有900多万块,那可以买机器、雇帮工了,付了成本还可以赚不少钱,看起来很不错,似乎比呆在城里强
试想,如果一个乡镇只有几个农场,少量的务农人员,那么基础设施不用多建了,公共支出也可以很少。
如此弄来,好像可以做到区域收支平衡了
而且,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农场投资回报高,人均GDP也可以上去了。
不像现在,各地的乡镇建设项目感觉永远不会有回报的样子。
有的说我们多山地、丘陵、沙漠,不是哪里都适合耕种的。
那也简单,就山里面搞林场,丘陵搞旅游场,沙漠搞发电场,反正依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嘛,关键是要实现规模化,提高人均产出,有投资回报。
所以,大家看,人多了哪里就一定是红利?很多情况下要人少才有效益。
其他的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可以有更好的规模效应,人均公共成本可以降低,那么,相对的公共支出也可以降低了。
都说美国及西方现在人工特别贵,买得起空调付不起安装费,导致参加巴黎奥运会还要自带空调,那我们预期可能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后可以承接各层次劳务需求。
从美国的现状和我们的发展来看,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挡不住的趋势,似乎这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如果如上面图中一样,这是可能的结果,那么已经做的大量小城镇建设岂不是要白废了?
这个嘛,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仍是需要的,再则,如美国那40.6万公里铁路拆得只剩下25万公里一般,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
过去,房地产既是储水池又是抽水泵,在房地产的带动下,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大量卖地收入,还可以获得大量税收。
现在,这些都陷落了。
但是,一种模式过了它的效用期,又会有另一种模式的兴起。
比如,我们上面提到,农民种一亩地,不但交不起税,还要给补贴才好,但如果变成种2400亩地的农场主,应就可以交得起税了。
今年,我们启动了新一轮财税改革,中间提到要健全直接税体系,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看起来是要扩展税源了。
再则,我们国家除了土地资产,还有国企、国有股权等很多资产。
大家不都在说,我们要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吗?
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很多的。
04. 社会经济与个人生活
跟朋友们聊天时,常听朋友们表示忧虑:经济这么差,怎么办?我就问:会很影响你的生活吗?
他们一般说,我们吃饭倒不成问题啰。
哦,那是为芸芸众生担心吗?
哎,芸芸众生何时不苦呢?这个担心不来。
佛家说,诸行无常,诸漏皆苦。
古时都是被奴役和杀戮;封建社会是终日劳作依然食不裹腹;解放前是战争,解放后是文革和过苦日子……
小时候常听说的是清理三角债,工人下岗,国企要脱困……
那时候通货膨胀很厉害,存钱有10几个点的利息还要加上几个点的保值贴补率,出门没有车开,夏天不能开空调,冬天冻得直跺脚……
对比起来,现在是最好的时候了。
每当发现,一个事情拿出手机捣鼓两下就搞好了,就觉得太方便了,怎么可以这样好。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好玩的东西。
同时,国家建设也不会止步,未来的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还会越来越方便。
至于现在这么缺钱,大家都说是中美金融战造成的,等到降息就好了。
好不好得了还得等着看,不过,实在好不了,就大不了不保外贸不保币值了开始印钱嘛,有物资没钱好办,有钱没物资才难办。
灾情出现时要救灾,未脱贫时要扶贫,股市下跌过分了神秘资金还要托底,所以,如真局面难以收拾,总会出解决措施的。
以前看到一句话,印象特别深,据说出自圣经。它说,天上的飞鸟不耕耘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我们不比飞鸟更贵重吗?
大自然自有道理,社会自有运行规则,我们暂时还当不了农场主,只能先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