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重境】“以终为始”为多重要?

财经   2022-05-30 08:11   湖南  

我们都听过“以终为始”,之前以为这仅仅是史蒂芬·柯维《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二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说:凡事要经过两次创造,一次是在脑海里酝酿设计,一次是在实际中把它做出来。

最近才知道,“以终为始”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原来是咱们中国的哈),是告诫后人要在人生的春天就认真思考人生终点的意义和价值。

经过漫长的人生和工作经历,我感觉,这个“以终为始”特别重要。

怎么重要个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

以终为始是最优路径选择


以前老板跟我们讨论问题,常说: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搞清目的才知道怎么做。

后来,我跟同事们讨论工作,也常说,要从本质出发,我们做个事是要达成什么目标,根据目标决定手段。不要先上一堆手段,导致“做得都很好,就是没成果”。

如果我们要开展一个行程,我们会先确定目的地,再规划路线,而不能:今天先走10公里,明天再走10公里。那样就有可能,兜了一圈,弯弯绕绕又回到原地。

不过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 “先走10公里再说”的状况。

比如我们经常很程序化的工作,完成一件事,两件事,N件事,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些?有没有达到效果?就想得少了。

给同事安排工作,你做这个,他做那个,但是不说清楚目的和意义,同事也就无法根据最终的大图自主把控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工作也就变得繁杂而无趣,以至失去激情和动力。

以前看同事参加论证会,做方案,准备PPT,参加会议,做汇报,按照惯常搞法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没通过。

这也是只管做事,没有根据“终点”仔细规划路径,并找出路径中可能存在的关卡,一个个击破,最终拿下“目标”。

我们都知道“有的放矢”这个成语,就是要对着靶子射箭,才有可能重中靶心,靶心就是我们的目标。

明确目标,则行动的方法也不言自明。如同打靶,认准了靶心(目标),我们就知道自行瞄准,打偏了也知道如何调整一下方向,逐步靠近。

作为一个团队,目标一致,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朝一个中心点前进,而不是各有各的目标,向四面八方使力,导致团队的效率可能比一个人做还更低。

就像,我们认准了同一个靶心打靶自然高效,往四面八方打就乱了。

李嘉诚在《我一生的理念》中提到“分段治事”的概念,要有效的执行任务或开展团队管理,就必须善于分段治事。

而要高明的分段治事,那也需有“以终为始”的思维,明确要实现的目标,洞悉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条理,然后分割成若干段,按部就班地进行。

华为特别推崇的“全营一杆枪”,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以终为始”和“分段治事”。

“全营一杆枪”来自电视剧《绝密543》。50年代,我们经常受到台湾和美国高空侦察机的侵扰。他们的U2侦察机从捕捉信号到逃离导弹命中范围仅需要8秒钟,而我们的地空导弹从打开雷达到发射和击中目标需要8分钟。

8秒钟 vs. 8分钟,天和地一样的距离。

但是,导弹二营全营五十多辆车,五十多个岗位,上百人,以“8秒”为目标,想尽一切办法,硬是把8分钟降到6秒钟,最终打下了侦察机。

从终点出发,路径就短了,最优路径也很容易显现。


(二)

以终为始是超级激励


有个关于销售的段子。

客户最终需要的不是草籽,而是草坪,所以卖草籽的应向客户描绘的是草坪的美丽,而不是草籽的优良。因为绿色如茵的美丽草坪才可以激发人们拥有的渴望,激励人们花钱买下草籽,并辛苦种成草坪。

另有一个故事。

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将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终极追求落实为“登月计划”,从而通过登月计划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

他像建筑师把每块砖嵌入伟大建筑一样,将每一位NASA人的日常工作纳入到“登月计划”这个宏伟蓝图中,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工作在这个宏伟蓝图中的位置。

于是,NASA的员工不再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造电路板或是研发火箭,而是看成送人登月,甚至问一个正在擦地的清洁工做什么工作,他也骄傲的回答:“我帮助把人送上月球”。

由此,NASA于1969年成功实现人类首次登月,并且后期变成Google、Facebook等科技公司都害怕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些公司抢人才都抢不过NASA,人们认为在NASA工作是更可以改变世界的,更有意义事。

种草,擦地,造电路板,研发火箭……,等等,跟其他工作一样,很“乏味”,但如果把它们变成一个宏大的目标的一部分,让人看到美好的“终局”,人们的投入度、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同了。

所以,如果我们工作的背后有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就能激励着我们完成繁琐的工作与任务,为我们带来成就的喜悦。

《超级激励者》介绍了一个黄金圈法则。黄金圈是从内到外的三个同心圆,最里面的圆是“为什么”,中间是“怎么做”,最外面是“做什么”。

对应我们大脑的构造,最里面的部分叫边缘脑,是我们更贴近生物的那部分,然后在外面增加皮层,和新皮层。

所以,越往核心的部分,就越接近于原始动物性的那一面,越感性,越能决策和行动;越往外面的部分,是越接近于智能的这一面,越理性,善于判断和分析,但是难以行动。

因此,直接针对最核心部分的激励,往往最有效。

我们知道乔布斯就很善于利用这一点。他总是特别强调作品,要把产品做得如同艺术一般。

他在2007年iPhone发布会上说,我们今天要发布三款革命性的产品,一个宽屏触控音乐播放器,一个革命性的移动电话,一个突破性的互联网通讯工具,Are you getting it? 这不是三个独立的产品,这是一个产品!我们叫它iPhone。今天,我们重新发明了移动电话。

于是,全场沸腾。iPhone变成人们排队乃至卖肾都想要买的产品。

世间的万事万物,可能都有两个面,一面是物质,具有功能价值,一面是情感,具有情绪价值。

从以终为始的角度,我们终极追求的不过是快乐和幸福,所以,着眼于情绪价值,我们往往能找到更合适的路径。

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如何聚拢大家一起奋勇向前,干出一番事业?可能就要如同黄帝内经所说,在春天就认真思考终点的意义和价值,打造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我们在一起,克服层层困难,奋勇向前,是“为什么”?

我们都熟知一个故事,问三个在那儿砌同一面墙的人,你在干吗?第一个说:没看到吗?我在累死累活砌墙。第二个说:我在修一座教堂。第三个一脸神圣的说:我在建造这座美丽的城市!

他们干的活是一样的,但是看到的终点不一样,激情和面貌就很不一样,正如NASA的清洁工也骄傲的说:“我在帮助把人送上月球”。


(三)

以终为始是批判性思维


最近,为了做好任务管理,我们尝试给手上的任务进行星级排序。

我们根据任务的成功概率、重要程度等,分别标注1星到5星,星级高的任务就具有重要优先级,将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以及其他资源。

我们也没有深度思考,就是惯常把任务标上2星或者3星。这天,我们突然惊觉,其实我们心里有几项任务是最高优先级的,而有几项则是暂时无法较好推进的,但我们标的星级竟然都是一样的!

肯定有某个地方搞错了。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这就是一种为了做事而做事,缺乏“以终为始”的思维,还好进行了反思和纠错。

前几天跟同事讨论,一个同事说,为什么以前这样做证明错了,现在还会重复老路呢?另一个同事认为,那可能是因为在一种模式下面搞久了,就会形成惯性思维。

其实这个我蛮有体会。

我做过很多种不同的工作:审计、咨询、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现在应该算市场工作了。

每换一种工作,我会先思考,这个工作我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达成目标?

通过把握终点目标,根据终点目标思考达成路径,我避免了很多惯性思维,每次都能比较快的进入角色。所以朋友们一般都说,看起来你转对了哈。

不过,这次能不能转对,还待分晓

马斯克说:我更倾向于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物理学教会我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去推理。

运用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是把握本质和终局。

马斯克提出的移民火星看似不可为,光火箭的成本就高得不能接受,但是他发现,制造火箭材料的价格只有火箭价格的2%,于是他断定可以自行制造火箭并大幅降低成本。后来,他创办的SpaceX将火箭的制造成本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以下,还成功实现了火箭回收。

贝索斯也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很少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

他这个话的意思也是先找终点,找到终点,思路就清晰了,战略就好布局了。

从终点出发重新思考,很可能我们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结语


今天读到一句特别有同感的话: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要干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并不清晰要如何干,没关系,先行动起来,干着干着,目标逐渐明确,路径逐渐清晰,还会出现很多机缘,让我们干成这件事。

人生中总有一种,“运气很好”的感觉。

德鲁克说:目标不是命运的主宰,而是方向的指标;不是命令,而是承诺。目标不能决定未来,它们只是一套用来调动各项资源与能力去创造未来的方法。

“创造未来”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第一次看到《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书名,我以为是一种时间管理方法,正准备嗤之以鼻,读过之后发现这是一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深以为好。

以终为始是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最优路径。

我们还有一句古话与之对应,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三重境
洞察·获得·价值寻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