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在菜鸟物流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6个月之后,撤回了其IPO申请。自此,阿里巴巴一年前提出的子集团拆分上市计划,几乎全部遇挫。
去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变革,在阿里之下,设立阿里云、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子集团,各子集团均可寻求独立上市。
随后,阿里集团启动了阿里云、盒马及菜鸟的上市计划,但又于去年11月和今年3月分别中止。
经常有朋友公司与我讨论:企业应不应该上市?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寻思过一番,今天借菜鸟撤回上市申请一事,从融资角度,投资角度和企业管理角度来讨论一下。
01. 从融资角度看,企业上市是打通融资渠道,实现自身股份流通,企业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好“商品”,并且做好商品价值“营销”
以前做企业财务管理,常就财务指标、内控流程等事情与销售部门争论,有次在争论中我说,财务做IPO也是在做销售,只不过,销售部门是向客户销售产品,财务则是向资本市场销售公司股份。
确实,从面向资本市场的角度,公司就是一个商品,同一般商品销售也并无二致,一是要打造一个好“商品”,也就是做一间高资本回报率的好公司;二是要做好商品“营销”,也就是让市场相信公司具有投资价值。
A股IPO当然就是在A股市场做“营销”了。
A股市场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
1990年11月26日,上交所成立,并于12月19日鸣锣开市,当时交易的只有8只股票,俗称“沪市老八股”;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并于次年7月3日正式营业,当时交易的只有5只股票,俗称“深市老五股”。
早期就这么10几只股票,所以,最早的投资者,一般的“营销”方法还不起作用,需得单位摊派任务才去买了股票,不过,也属于幸运的摊派,因为结果都赚钱了。
随着股票发行增多,1999年“5.19”行情时,沪指最高上攻至1756点,当时两市有857只股票。后来到2007年沪指上攻至历史最高的6124点时,两市约有1400多只股票。
整体而言,以前的A股市场,主打一个钱多,股票少。
而现在,情况反转了,变成股票多,钱少。
都说我们现在是一个融资市,不是投资市,我倒觉得,洽洽相反,从以往到现在,我们都是在做投资市。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因为A股过去不差钱,超募和高倍数发行是常态,企业只要过审了就不担心股票发不出去或者卖不到好价钱,其实无需费心向投资者“营销”。
所以,我们的制度设计都是旨在“控制”,导向保护投资者不受伤害,而不是以公司价值吸引投资者。
比如,我们怕股票涨跌幅太大,就设置了涨跌停板,怕炒作过盛,就设置了T+1;怕募资过度,就设置了限定倍数;怕受外部资金影响过大,就有相对严格的准入管制,等等。
再比如,企业上市的要求条件很高,A股上市堪称世界最难,申请IPO企业需要高盈利和高增长,近年还有水涨船高之势。
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筛选出优质企业。但在实际过程中,一方面企业会把IPO当成终极目标,主要为了满足监管指标,上市就万事大吉,而不是立足于企业本身长久良性经营;另一方面是发展成熟、经营状况优良的企业,其实可能不那么需要资金。所以,我们看以往的很多上市企业,募投项目多是为了募资而编制,募集了资金却投不出去,躺在账上做理财,资金使用效率很低,投资回报率不高。
还比如,为了不对现有市场造成过大冲击,我们严格控制发行进度,上市周期非常长,那么,真正急需融资的企业要么寻求其他路径,要么熬不住不上了。
最近因AI崛起而同英伟达一道业绩爆涨的光模块生产企业苏州旭创公司(每块GPU都需要6-8颗光模块,全球一半以上800G高速光模块由苏州旭创公司供应),就因为直接IPO排队时间太长而选择了被并购。
另外,很多有增长潜力的科技公司,尤其是早期的互联网企业,由于不满足A股上市条件,都去寻求境外上市了。如同我们在《A股为何一直3000点?》提到的,A股缺乏像美股7巨头那样领涨的科技公司。
当然,如果将这些公司都轻易放行上市,那流动性可能消失得更快,股市会更加低迷。
这种矛盾的症结在哪?
在于超额流动性用完之后,资金量少了,整个A股都进入“需要做好融资市、导向吸引投资者、融通资金”的阶段。
据标普和道琼斯指数统计,至2024年,全球股市总市值已超过110万亿美元,其中美股50多万亿,占约50%,A股约11万多亿,占10%。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市值体量应该算小。
主要股市的投资者构成中,美股的外部投资者占比接近20%,欧洲国家,如英国和德国股市一般占到40%,日本股市为30%,而A股只有不到5%。
所以,如我们在以前文章中讨论的,A股不是定价权在外资手中,而是缺少外资的加持。
再一个,对标外部市场,我们的大体量机构资金也属于相对不足。
据中基协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为27.6万亿人民币,但大部分属于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占比较低,如果算上封闭基金和私募证券基金中所包含股票投资的资金量,合计应该在10多万亿的样子,不算高。
中基协2023年末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结构统计:
都说我们是高储蓄率国家,以前没啥概念,前阵翻四大行财报,四大行截至2023年6月,合计有个人定存32万亿,公司定存20万亿,加上其他银行的拥有量,数据确实很可观。
所以,综合看来,A股的现状是资金量低。
4月12日(本周五),国务院出台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国九条”),提出要“建立培育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看起来,国家准备好好融通资金了。
意见提到,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完善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监管制度”,“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提升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投资灵活度”,“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等等。如果这些长期资金入市,资金面应该会逐渐改善。
另一方面,国九条提出的“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则如同我们前面讨论的,要做好公司“商品”的销售,先要打造一个好“商品”,也就是提升公司资本回报率。
我们在《银行股风险大吗?》一文中讨论过,过去靠房地产和大基建拉动经济的时代,非常适合债务型投资,且高增长阶段的企业也能承受高利息。而随着地产经济进入尾声,基建高峰已过,经济转入中低速增长,新兴经济、科技公司的不确定性大,资金需求大,创业门槛增高,更适合风险资本和股权投资。
同时,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创业企业越来越讲求“唯快不破”,越来越需要高额的资本支持。
近来,国内大模型Kimi广受追捧,它的开发者,月之暗面的创始人,AI科学家杨植麟在创业之前曾做过精确的计算,如果要启动以AGI为目标的大模型创业,他需要筹集1亿美元,而一年之后,这个数字翻了13倍。
但对比OpenAI,这还是个小数字。OpenAI自成立以来,光微软就给他投了130亿美元。
另外,据“胡润研究院”数据显示,各国的独角兽公司新增数量都在放缓,而中国尤为突出。2022年上半年,美国新增独角兽公司138家,印度新增14家,中国只新增11家。2022年,中国新增独角兽数量大约为40家上下,而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这个数据分别是156家、137家、111家。
独角兽数量锐减,二级市场低迷是一个重要原因。上市困难,导致一级市场投资者难以退出和实现投资回报,因而信心持续走低,
所以,一头是二级市场供给充足,流动性缺乏;另一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越来越需要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还在于如何做好融资市,建立投资者信心,以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再说回菜鸟物流。
菜鸟物流是阿里巴巴打造的物流版块,阿⾥巴巴占约63.7% 的完全稀释股份权益。此次撤回IPO,为了减少不利影响,弥补员工和股东的资本回报,阿里称将斥资最高可达37.5亿美元的资金向少数股东和员工收购股份。
菜鸟的收入包括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和科技及其他服务三大板块,其国际物流业务的收入近年都在50%左右,持续高于国内物流业务。
菜鸟的目标是全球化,以“全国24 小时、全球 72 小时必达”为愿景。截至 2023 年6月30日,菜鸟全球网络已经遍布200 多个国家及地区,与超过4400个网点及17万个驿站的大型末端网络相连接。
据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称,实现菜鸟的愿景目标,需要持续投入基础设施、搭建全球物流网络,包括在世界不同地方以及物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投资。但“阿里巴巴会凭借其强大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全力支持菜鸟去做这些投资”。
实施“1+6+N”战略后,阿里集团的精力被IPO、架构调整等内部事宜分散,其核心中国零售业务去年四季度的收入只增长了1%,连续两年几乎零增长。相比之下,拼多多在 Temu 的推动下实现三位数的营收增长;抖音商城GMV 同比增长277%,京东也实现了6.2%的增长。
我们看菜鸟撤回IPO,其实也暗合了我们前面讨论企业IPO应把握的点:
公司应首先集中精力打造一个好“商品”。近年阿里巴巴电商业务发展停滞,那么对于菜鸟来说,专注于跟阿里电商业务深度融合,和阿里一道在主航道业务中取胜就是第一要事。
阿里其他计划IPO的业务,阿里云面临激烈的竞争,盒马一直未能扭亏。把“商品”打造好之前执意于IPO会导致企业分心,没有做好最重要的事,反而不能提升公司价值。
第二是进行商品“营销”应把握时机,目前资本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缺乏流动性,硬推IPO无法达成为股东实现价值的目标,说白了也就是卖不到好价钱。
上面我们从A股市场维度和公司维度都可以看到,IPO上市是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企业应否寻求上市,其实在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如果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则无可避免的存在大额资金需求,寻求上市可以打通融资渠道和实现早期投资者回报。
但如果上市,就需要持续提升公司“商品”价值,不断为市场带来回报。近日,蔡崇信在接受播客专访时提到:“我们落后了,我们忘记了真正的顾客是谁”,也正是阿里撤回IPO的底层考虑。
02. 从投资的角度,企业上市是将自身置于资本市场中,让广大投资者具有分享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红利的渠道,繁荣的市场需要大量优质的企业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讨论过,中国人持有的房产估值在个人财富中占的比例一般达到70%。
过去,房地产既是抽水泵又是蓄水池,资金通过房地产开发变成地价款、材料费和工程费等,流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又通过居民购房流回房产中。
房子变成最大的财富载体和投资渠道。
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饱和,房价到达顶峰,这套模式已经行不通了,须得有新的抽水泵和蓄水池,以形成经济上行的动力,承载和聚集资金。
那么,这个载体应该就是资本市场了。国九条分三个阶段提出了未来5年、至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通过股权和风险投资支持创新创业与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再通过股市进行流通,实现早期投资回报,也使民众资本具有分享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红利的渠道,从而实现科技、产业和资本的循环。
近期,随着房地产企业的爆雷过后,高收益信托理财又出现了爆雷潮,而当人民币进入降息大周期,过去以固定收益为主的投资产品与渠道似乎都逐步陷落了,如同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就“国九条”的专访答问中所说,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机会”。
那么,企业上市使自己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份子,并不是一件坏事。
不过,大家会说,股市又不涨,哪里是增加收入,都是亏钱。
这个嘛,我个人觉得,往后,国家会倾向于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引导不同风格和风险偏好的投资资金流向不同类别的上市公司。可以先把稳健型资金引向盈利和现金流都稳定的低估值企业。毕竟,保险、社保、年金和银行理财资金都不能随意亏了不是?
怎么进行分类呢?构建指数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国九条提出,要“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目前,A股的ETF产品也正在越来越丰富,比如2024年新近推出了中证A50指数。2019年成立的中证红利ETF专门投资高分红股票,近几年基金的分红率都在4%以上,不同于其他股票基金过去一年大多亏损,其收益率超过了9%。
放在以往,被动型投资基金可能不大受欢迎,而在去泡沫化时代,不会大涨大跌的稳健型基金有点像理财产品,可能会符合很多投资者的需求。
2006年,巴菲特提出用50万美元打赌,赌标普500的指数基金业绩能战胜任意5只对冲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门徒合伙基金公司( Protégé Partners)的泰德·西德斯响应了挑战,他选择了5只FOF(Fund of funds,组合基金)应对巴菲特指定的指数基金。
赌约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到2017年12月31日结束,持续了10年。巴菲特以125.8%比36.3%的大比分完胜西德斯。
赌局的结果正如《投资的常识》所倡导的理念:绝大部分人跑不赢指数,主动投资不如买指数基金。
不过,这种赌约如果放在以前的A股,大概是不会赢的。
标普500包括美股500只大市值股票,基本可对标我们的沪深300。沪深300指数在2007年10月达到历史最高的5891.72点,而后直到2021年2月才回到5930.91点,目前在3500-3600点间徘徊。
在这个期间,选出几只10年下来稍微赚点钱的基金,就可以赢了,应该还是做得到的。
但是,随着A股超额流动性的消失,大量企业进入成熟阶段,波动趋于正常化,这个策略可能慢慢会行得通。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企业寻求上市并致力于成为优质的上市公司,可以让投资者具有分享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红利的通道。就像一个繁荣的商品市场,不仅要有客流量,还要有大量优质的商品。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也需要有大量能创造资本回报的优质企业,并且,还需要不断有新的价值型企业涌现出来。
我甚至在弱弱地想,未来,掌握核心技术与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国家都会希望其上市。毕竟,如果,“强大的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的标配”,那么,一批大市值的高科技企业也是强大资本市场的标配。
03.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顺应市场原则和规范,才可以更好的发展
很多企业说,一旦上市,就要遵循严格的信息披露,且这不能做那不能做,有很多束缚,会影响企业经营。
记得,以前看一个劣质电视剧,对其中一句话一直深深记得,觉得很有道理,它说,规矩是山,做事方式是水,到底是山阻碍了水,还是水绕着山,相得益彰,全在乎自己。
就像交通规则不是为了不让开车,而是为了整体交通顺畅,每一件事都有它需要遵循的规则和套路。上市的规则套路就其本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制信息披露和规范性治理,二是为符合市场预期的持续的业绩增长压力。
先说信息披露和规范性治理。
我们前面讨论到,在资本市场,公司是一个商品。卖商品,就需要让顾客清晰地理解商品的价值,从而产生购买的动机。而要让顾客理解,其实就靠合理的信息披露,向顾客阐述清楚商品价值。
吴军在《浪潮之巅》“科技公司的吹鼓手”一章中提到的:上市公司CFO的首要任务不是替公司管账,而是和华尔街沟通,用财务的语言,将公司的长远规划向华尔街讲清楚并树立华尔街的信心。
所以,要进行良好的公司“营销”,对于信息披露与规范性治理就不应是被动执行,而应是主动管理。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但它每年都会按时公布年报,华为的年报也同一般上市公司年报相似,包括管理层分析,风险要素,公司治理,经审计的财报等各方面内容,会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比较详尽的阐述。分析和解读华为年报,已经成为一个财经热点,也是很多人的年度功课。
并且,自2000年起,华为一直聘请全球四大之一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华为的独立审计师,对其财报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发表独立审计意见。
华为“公司治理”网页:
华为认为,在国际市场做生意,就要让外界更了解华为,要遵循通行的公司治理规范,以增强公司的可信度。所以,虽然它不是上市公司,但也遵循严格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原则。
再来说上市给企业带来的增长压力。
有的说,很多企业,如果不是被资本市场逼迫而不断追求利润,就不会倒闭。但其实,不断追求成长和进化,本就是自然界的常态。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盈利,最终都会倒闭。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一家公司的发展历程,总有高峰和低谷,企业需要做的是顺应趋势,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强行制造增长,甚至采取财务造假的方式。
那些生命力长久的企业,总是善于在低谷期进行收缩,以度过难关,而又善于在恢复期积蓄力量再行拓展。那些因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的,多半也不是上市公司压力使然,多半还是因为自身缺乏原则自律。
我们熟知的宝洁公司成立于1837年,到现在有180多年历史了。曾两次担任其CEO的雷富礼在第一次任职期间(2000-2009年)采取的是扩张策略,他进行了大量收购兼并,将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品牌从10个提升到24个,使公司销售额翻番,盈利增长4倍。第二次任职期间(2013-2015年),他采取的相反的收缩策略,将宝洁近200个品牌砍掉了100多个,保留80个贡献95%利润的核心产品。
两次策略都取得了成功,在于其顺应时势,而不是一味扩张。
04. 结语
说了这么多,读者可能也看出来了,本文的观点是倾向于企业应该寻求上市。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说:股市,短期来说是投票器,长期来说是称重机。就像现在,市场都向人工智能热点相关企业投票,而长期来看,那些优秀而又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如果致力于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那么置身于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反过来又通过自身发展回馈市场,企业与市场互相成就,不失为一个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