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重境】不卷人生卷诗书

财经   2022-10-15 15:08   湖南  
写这个,一是觉得上次中秋节因一句美文引发的感慨还只写了一半,只说了没必要卷人生,但是卷诗书有没有必要呢?就没写;二是,又晒了一个月网了,很是惭愧,所以写个回忆系列之二。
前几天,一个漂亮女生(正处于研究生将毕业求职阶段)发个消息给我,说她在投简历时提到平时喜欢读一些认知类的书,于是在想,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认知觉醒》、《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这类认知方面的书籍的。然后想起有次找我聊天,我说有很多东西我是工作很久了才知道,而现下很多年轻人很早就开始涉猎了解,这样挺好,如果我以前也可以早点知道那多好。她一直记得我们那次聊天。
我好像的确这么说过,感谢她记这么清楚,到底是一边聊天一边记了笔记的 PS:解惑那本书我也确实特别喜欢,逮谁都推荐。
我曾经尝试发展过很多爱好,尤其乐于发展那种看起来比较酷的,梦想着让自己也炫酷一点,不过折腾了半天,发现都是在假装爱好而已,可能唯一坚持下来的爱好,就是阅读。可能主要是这个挺适合运动和艺术神经不发达的懒人
曾经也想过,坚持了这个爱好,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
读小学时,有个表哥送了我两本作文选,那是我最初的,唯二的课外书,翻了很多遍,以至于有次考试发现有个文章刚好切题,竟然没差几个字的默写了出来。(其实我想突出的重点是看的遍数多,不是这个行为已经基本等同于抄袭了
不记得是小学几年级,班上设置了一个图书角,老师收了一些书,都是那种小本的连环画,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摆在教室前面墙角的一张课桌上,每周二是老师学习和开会的时间,下午不上课,我就悄悄借一本回去,等写完作业以后看,仍记得那种边写作业边无比雀跃的心情。
读5年级时,突然找到一些赚小钱的途径,比如去山上采蕨,到池塘里捞田螺,到处搜寻能换钱的东西,然后拿到菜市场卖了,再去望城坡当时最大的商场买几毛钱一本的书(话说,那个商场现在还开着,在望岳路口子上,不过已经沦落成小商店了。再话说,怎么小时候的生意头脑后来反而退化了呢?)
读6年级时,开始有了一点点零花钱,那时候习惯很好,总是计算着分成若干份,然后计划着每个月用一份买书,很会精打细算的样子。不像现在,赚钱不咋会,花钱却很糊涂。
初中生活在一堆杂志中穿过,《故事会》,《小溪流》,《儿童文学》……,那个儿童文学,虽然有儿童两个字,但感觉整个是扮老成的忧郁,少年一般喜欢扮老成,所以我当时还挺喜欢看。
后来就不知怎么喜欢看《读者文摘》(后面改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
有段时间,一个朋友因感情问题心情总是很起伏,行事也有点激烈。另一朋友说,如果她平时喜欢看的也是读者之类的,应该就不会如此。这个倒真是,不知是因为天生的心大还是为读书学来的,我从小很会开解自己,特别擅长自我洗脑,可能应该叫做阿Q精神。
读中专时,我立志一定要学好英语,于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抱着英语书啃(却也没学好)。当时同寝的同学都喜欢去校外的图书室租言情小说读得不亦乐乎,并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别的小说作者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席娟),我总是不屑一顾。
工作以后,却有一段时间,硬是把席娟的小说全部找来翻了个遍,竟是补了读书时没读过的缺憾。
于是常感叹,什么阶段读什么书,当时没读后面竟然还要还回去的。所以,不如不挣扎了,坦然面对,该犯二时还得犯二。
从小读书都特别慢,总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念到脑海里。
听有人说,阅读应该一行只看几个字,一目扫几行,就通晓整段意思。我却悲催的发现,我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这种境界。
还有的说,读一本书的时间一般是2-3小时,一趟高铁正好,我也只能觉得人家太厉害了,我怎么也做不到。
现在倒是也想通了,小时候能把作文选读得能背出来,还是因为书少,读得慢,遍数多,后来读的很多却记不住,不能信手拈来。如果要记住,背得出,那肯定会读得慢了。所以,也不如不挣扎,坦然面对,慢就是慢。理解了,记住了,还能灵活运用,才是获得。
其实,大道至简,本来道理也没那么多。人家说,半部《伦语》治天下,但是伦语只有11705个字;四分之一部《道德经》也可以治天下,但是道德经只有5162个字。用算术来计算的话,岂不是治天下的道理只需1291个字(还是四舍五入的)?
看起来我们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大可以慢慢读。还有些书是读来欣赏的,更不需要快。
要说读书有什么好处?除了前面说的让人很会自我开解、自我洗脑,当然是学到做事的方法。
刚开始做管理的时候,找了德鲁克、杰克·韦尔奇等等一堆的管理类书,自己看也就罢了,还时不时摘一段发给别人。讨论工作的时候,也随时引用一段书,搞得领导们烦死了,跟我说,“杨智姬我给你个建议,不要老是讲书。”不过,后来的后来,他还是跟我说:“不能只是自己读,要让大家读才是本事。”
也不知是不是被这句话影响了,从此安排工作都附上一本书或一门课,还要加上一句:哎,其实我的方法和经验就三个字,照书搞。
如果要组织一场活动,就推一个链接:哎,关于活动组织我们先学一下这本书,《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如果讨论写作就拿出一本书:哎,咱们学一下这个《金字塔原理》。如果讨论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扔出一堆书和课:咱们把这些都学一下……
估计同事们也是被我折磨惨了,有个中午,同事耳朵里塞着耳机跑来跑去的忙,我问在听什么,她说在听人力资源课。
这几天又安排了一个事,给同事推了一堆文章和资料:把这些文章和资料好好学习一下,把“碳”这个事研究清楚,争取成为碳专家……
纳瓦尔说:真心热爱阅读,加上后天的引导和培养,你的能力将不可限量。如果能成为一台永动学习机,你就永远不缺赚钱的途径。你会拥有洞察社会现象本质的能力,你会找到真正的价值和需求所在,然后通过学习,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永远不缺赚钱的途径”,这个我还没感受到啊,好吧,肯定是学艺还不精,吾将继续求索……
不过以前有个小同事,去食堂吃饭都带着一本书,后面证明她果然很能干,以至于后来招聘中,要是碰上爱读书的都果断决定要。
洞察本质的能力也确实会强些,以前常有同事说,我解释的东西特别容易让人明白,善于概括。哈哈,不是有句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过了多少要会扯上几句才行。
另外,读书可以获知一此自己无法想像的场景。
比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描述未来战争的样子:“只要短短几秒,计划精密的网络攻击就能够让全美的电网断电,破坏航空管制系统,造成核电厂和化学工厂大量的事故,干扰警察军队的情报和通讯网络,甚至涂抹掉所有的金融记录,让数万亿美元就这样消失无踪,没有人知道究竟谁拥有什么。
未来的人可能不需要打仗,在网络上就可以解决战争。当读到这一段,脑袋里一闪:哦,可以是这样。
当然,我认为最妙的好处是,阅读是一个欣赏的过程。
以前上班路远,又堵,于是一路开车一边打开讲书的音频,如同听一个故事,十分兴致盎然,慢慢游的堵车路也不再觉得枯躁。
闲暇时候端着茶窝在沙发里翻翻书,简直不要太美妙。
小时候,每读一篇课文,老师总要我们总结中心思想,跟那个新概念英语要我们对每篇文章写摘要也差不多(可惜我没有照着做,怪不得英语没学好)。
那个时候不懂,老师也没把我们搞明白,总是敷衍了事,不求甚解。现在却觉得,这应该是最好的读书方法了。
试想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个中心思想,书中写了哪几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写了哪几点?把这个捋清楚,一本书的内容就把握在手了。
有个叫《认知天性》的书,如果最简短的概括书的主旨,关键词应就两个字:检索。人的大脑经过检索过程会记得更牢固。检索就是尝试回忆、描述或背诵,正如概括中心思想和理出脉络,这个过程会有点痛苦,因为人天性会思维懒惰,不愿意检索。
以前正是这样,所以读书效率很低,现在才形成了一点主动意识,会创造机会让自己经历痛苦,检索内容,比如现在写这个文章。
又说回到前面提到的漂亮女生回忆起我们的聊天,的确,跌跌撞撞这么久才懂得的道理,要是一早就知道该多好。
话说,她提到的几本书我也确实是很后来才读过,真的是,有很多东西我是工作很久了才知道,而现下很多年轻人很早就开始涉猎了解。
有一种要穿越回去重做一遍试试看的感觉。
不过,如黑塞的《悉达多》所表达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心路历程,必然由自己来证悟。所以,可能如果不是这样,那又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或者说,任何一种情况,都是它应该的最好的结果。
看,这可能是卷诗书最大的好处,什么时候都能找到一段话来自我开解,自我洗脑

第三重境
洞察·获得·价值寻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