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课堂丨校园心理剧:促进学生心理自助的新视角

文摘   2025-01-06 17:32   安徽  

心理困惑的解除或心理问题的疗愈遵循助人自助原则,对于正值身心迅速发展和个性养成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而言,掌握心理调适手段,学会激发个性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办法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显得十分必要[1]。校园心理剧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编撰和表演的开放性强,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校园心理剧作为培养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载体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2]。


一、编剧视角:借助剧本编撰,跳出个体处境局限,以全局性视角体察心理事件的发生发展


安徽蚌埠市湖光小学的校园心理剧《我们的主菜没了》取材于真实发生在四年级小学生身边的事情:


午餐时负责拎菜桶的男生和同学打闹,把主菜(肉菜)菜桶打翻了,全班同学没有肉菜吃了。继而同学之间出现了埋怨、指责、漠视、同情等不同反应,每个人的话都有道理,体现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当各说各的理时,班级矛盾升级。


班主任带领当事同学将整个事件编撰成校园心理剧, 在全班同学面前演出。演员、观众、所有事件当事人在编撰剧本、演出和观看的过程中,不再仅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代之以全局性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相互理解,更学会了对自己言语行为的规范和调整,心理得到跨越性发展。



二、演员视角:亲历角色演绎,感受当下情绪情感,顺势寻求心理问题所在和解决途径


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心理剧《都是我的》中的主人公原型在班级里是个强势的“ 小霸王”,家长的宠溺让其对自己的自私个性并不自知。


时间久了,同学们对其敬而远之,日渐恶化的人际关系令其十分苦恼,情绪和性格都受到了影响。他求助于心理老师,老师借助心理剧的形式,将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典型事件如郊游时抢座位、聚餐时霸占糖醋排骨、拍照时出风头等编排成校园心理剧,还原他在事件中的表现,让他重复体会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这些表现对周围人的影响。


该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反观自己的内心,感受彼时彼刻的情绪情感,对自身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也自觉地找到了解决办法,心理困惑得以疏通。


三、观众视角:通过剧目赏析,代入情境,觉察、 反观自我心理状态,预防心理发展中的潜在危机


蚌埠九中的心理剧《以爱之名》讲述的是青春期的女儿与更年期的母亲之间因沟通不畅而相互误解、 关系恶化的故事。故事具有普遍性,很多家庭都曾遇到过此类事件,亲子双方带着对对方的固有偏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简单粗暴地解释对方的行为,在负性情绪的驱使下“出言不逊”,不恰当的语言和语气又引发对方的负性情绪乃至逆反行为,致使双方无法正常沟通,关系恶化。


这类故事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看后都很受触动,不自觉地代入情境,反观自己的行为,比照之下自主找寻解决问题的正确渠道,或借助剧目的启示,学习科学的亲子沟通方法,有效避开潜在的危机。



四、强化校园心理剧心理自助功效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结构设计是确保其疗愈价值的基础。


校园心理剧与普通的校园舞台剧、课本剧的明显区别在于除了具备观赏性外,还要对演员、观众的心理有触动,对潜在的和明显的心理问题有疗愈价值。校园心理剧科学独特的结构设计是保证这一切的基础。校园心理剧目应包含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还原心理事件,这一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主要是借助情景营造,交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让观众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看明白发生了什么。


第二阶段:呈现心理状态,这是重点和高潮,占用较多时间和资源 ,尽可能详尽地阐述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酝酿和高潮,让人感觉到这个心理状态的产生是顺应常理的,即自然发生,且很难调和,亟待解决。


第三阶段:心理疏导,指出心理发展的可能走向,预估心理问题的可能后果, 提出解决的参考方案,方案要对观众和演员有启示。


2.原创性剧目既要遵从事实原貌,又要具有典型代表性。


校园心理剧一般主张原创,即选题和剧情来源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当情境营造到位时,会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演员也很容易投入故事情境,并享受自己的表演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真实事件都适合还原成校园心理剧,其事件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要有共通性和代表性,是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学习心理问题、自我认识问题、适应问题等。


某些极端事件,如自杀、反社会、深度抑郁、恶性创伤事件等,虽然情节波动大,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但其发生概率低,不具有普遍性,且涉及相关人员的隐私,即便可以采用心理剧手段介入,也最好安排在咨询室里进行个体咨询,必要时甚至需要专业心理治疗的介入。对于学校里大部分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而言,不具有教育的必要性和借鉴价值,甚至可能还会引发不可意料的负面作用。



3.角色原型出演可以强化戏剧效果,但务必要考虑个体心理承受度和长期的心理建设。


蚌埠市铁路第三小学的校园心理剧《吴悠的故事》讲述的是父亲离世、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女童吴悠从开始的个性孤僻、被同学冷落欺负,到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境,融入班集体生活的故事。


故事和人物乃至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实的,为强化演出效果,吴悠同学本色出演。舞台上,随着情节的推进,被同学言行欺辱的场景呈现出来,吴悠的挫败、郁闷和苦恼被真实地还原出来。让台下了解演出背景的老师捏了一把汗,好在孩子通过不断地排练,性格变得开朗了,心理建设较为完善,没有出现二次伤害的状况。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要根据人物原型的心理重建程度来决定是否本色出演。除了要征求人物本身意见外,还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要让班主任或心理老师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对周遭变化的适应度,及时为其提供稳定、长期的心理援助,确保其可以本色出演,且能够通过演出进行心理重建。



4. 校园心理剧带给人的更多是体验和启发,而不是教诲和指导。


很多校园心理剧在演出后,观众反应平平,甚至觉得很假,比如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被老师一通简单的说教就化解了;一个欺凌的行为被父母一声呵斥就制止了,大家觉得和生活实际不相符,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深究其原因,就是剧本的情节设计不重视心理状态的立体化呈现,很难与观众的情感深度联结。真正令人触动的剧目一定是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观众的欢笑声、感叹声,表情凝重、释然、嘴角泛起的淡淡微笑等都是代入的表现。


5.巧妙调度舞台各元素的呈现方式,强化校园心理剧的疗愈效果。


校园心理剧一般都有若干场景(幕)组成,这些代表不同时空的场景(幕 )立体化呈现剧目内容。但是受学校演出场所条件限制,场景(幕)在转化时需要伴随着道具、灯光、背景等的转换,很多时候需要工作人员的介入,这无形中就构成了对演出的干扰。为减少这些干扰,场景(幕)的数量要尽可能少,有高利用率,要典型。过多而分散的场景(幕)会让剧目失去重点和亮点,让观众的情绪情感出现断裂带,还易产生疲劳感。



所以,高效化设计每一场景(幕)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可以尝试将舞台分区,利用灯光,将观众的注意力投射在需要关注的某个区域,这些分区便于进行情景还原,剧情对接,实现时空互换。


如蚌埠二中的校园心理剧《曾经泯灭的阳光》中主人公遭遇创伤事件,经常做噩梦。梦里把创伤事件还原出来,这个梦里的故事如果单独设置一幕,会涉及大量舞台布景和道具的重置,这些都会让观众实时产生的情绪突兀跳出,注意力分散,不利于对下一幕情节的体验和感受。但是,如果将其设置在舞台的某个区域,用追光从做噩梦的少年直接扫到事发现场,会让整个情节进展更顺畅,观众的情绪感受也会实现更自然的过渡。


除此之外,演员的站位、重要台词出现时画面的设计、动作与语言的配合、道具的利用率和辨识度等方面都是需要设计者深入考虑的内容[3]。毕 竟,校园心理剧演出时的最终效果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音乐、舞台美术、多媒体技术等综合元素与心理辅导技术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苏国炎,彭卓平 . 中等教育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黄邦华 . 就业与创业指导[M]. 北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3.

[3] 陈德智 . 创业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顺德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佛山,528305)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卫 虹



作者丨陈萍 

制图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包AI

编发丨张知炀 唐晓雨(实习)

出品丨安徽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

一审丨张知炀;二审丨袁海群、曹路三审丨翟梓坪、张海峰



作者丨陈萍 陈启刚 

制图丨豆包AI制作

编发丨张知炀 唐晓雨(实习)

出品丨安徽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

一审丨张知炀;二审丨袁海群、曹路三审丨翟梓坪、张海峰


教育第一线AHTV
安徽广播电视台《教育第一线心理健康》栏目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