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2025年)》,明确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这为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也就是说,通过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工作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并产生协同效应、互补效应和累加效应,从而实现整体育人功能。"因而,每一位教师都应基于自身工作实际,积 极思考并在实践中探索,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专业能力。
一、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多维思考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精进视角:做有专业担当的心育领跑人
一线回声:“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无疑是个给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增加帮手的好消息,以后不用再单打独斗了,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以后我们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会得到更多同事的支持和配合。"蚌埠九中吴俏燕老师, 一位工作18年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是说。
基层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能会隐身进政教或德育工作中, 由相关部门或班主任群体承担。
有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后,这些工作和责任似乎就有了明确的去处,无形中给人单力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群体带去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困扰。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无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磅蓄力,全体教师协同分担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压力有所缓解,在与各学科教师“协同作战”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拓宽教育视野,提升育人能力。
但是,随着专业经验的不断“置换”与“输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优势也会以较快的速度被稀释和消耗,时间久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存在意义会受到质疑。
“专业精进”是解决这一生存困境的必由之路。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守住专业优势,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与进修,深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修炼个人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业务能力过硬且具备一项或多项突出专业优势的心育专家。
当全体教师都要掌握学生成长中常见的发展性、适应性与障碍性问题的识别与应对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了解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辅导方法的原理与背后机制,能进行干预效果的科学评估与长效追踪,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关口前移”的“防未病”活动等。
此外,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 “服务精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摆脱专业发展局限的突破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引领全体教师针对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提供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2.全体科任教师的回归视角:“经师”与“人师”相统一
一线回声:“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尝试着借助语文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当我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我、关注情绪情感、学会与人相处、懂得感恩、学会适应与调整时,他们似乎更愿意亲近语文课堂,更能理解文本传递的思想,这让我感受到教书育人的真正意义。” 蚌埠二实小严开莉老师, 一位工作23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是说。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看似让科任教师多干了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则是对学科教育教学的重新理解和深度反思,是对教材中本就具备的育人育心内容的挖掘和再现。
课程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学生评价中的“核心素养”都在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人,而心理健全发展是这类人才的必备前提。
前辈教育家早就强调教育是在人的心理层面进行的,任何一项教育都蕴含心理教育的种子。
全体科任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师教育使命的回归,毕竟所有教师都应是既教书又育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
科任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学科优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德育教师要在学生道德品行塑造、价值观念引导中传递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价值导向;
智育教师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为激发个体求知主动性、 实现心理潜能提供前提条件;
体育教师要在训练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借助体育运动调控情绪、提升身体自尊、促进社会性发展的心理自助能力;
美育教师要在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常态化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和谐、人格健全;
劳动教师要在创造性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良好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支持保障。
3.学校管理者的融合视角:统筹实施全员融合育心工作
一线回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依托具体课程,五育并举,教师全员参与。通过开发实施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立体网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这盘棋如何下好,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深度思考,统筹谋划。”蚌埠未来实验小学校长尤静如是说。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创新之处在于全员融合育心。
学科教师常年浸染于各自专业领域,融合意识难免薄弱,更多的是以自身学科为中心,单线条、局部化进行跨学科教学,教育融合的深度和效果有限。
这时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站在更高的全局化视角,统筹规划实施全员融合育心工作。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创新,让学校管理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临近感”去直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发展,以及当下应有的行动。
全员融合育心是个系统工程,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人的意识,引导全体教师发挥各自专长,打破学科界限,以适当的时机、适合的内容、适度的方式参与融合育心工作,最终形成合力,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
全员融合育心工作强调教育资源的交叉融合和教育者的有机联动,这里面的联结点很重要, 一定要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有效催化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极转变,继而发展出和谐心理与健全人格。学校管理者应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理念的逻辑架构,借助课程、资源、项目、活动等载体,通过优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健全教育评价方式,推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真正落地。
4.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发展视角: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就心理谈心理
一线回声:“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更多的是从发展和预防的角度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和问题预防需要研究者以前瞻的、开阔的发展视角看待学生心理的动态发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多学科协同合作,多领域共享资源,才能避免心理研究孤立化、刻板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蚌山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吴海英老师如是说。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就意识到各学科教育中都有着可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手段,会有意识地指导教师“借来”,以辅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或活动设计。
但鲜有人会跳出来,站在“他学科” 或“他们学科”的角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这似乎是对本学科专业的不自信。
随着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启动,教研员们开始意识到“就心理谈心理”的旧有模式才是对专业性的误解与偏见。
随后,关于五育融合育心的研究,如大单元心理健康课程、跨学科全人教育、学生发展指导项目化学习等成为教研员们关注的研究热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直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中,从以心理健康问题导向为主的教育研究模式过渡到以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主的服务研究模式,就是考虑到了教育对象与教育问题的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的人,相应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也一定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教研员要以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客观面对学生心理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研究对象特征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理性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密切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发展背景,了解最前沿的研究理念与成果,主动尝试与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摆脱单一学科研究的狭隘与片面。
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索
1.建立有利于“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
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学校首先要建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才能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学校的五育融合路径与全员育人方式,全员导师制是其中一个路径参考。
蚌埠未来实验小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在不断践行和完善全员导师工作机制,本着 “以人为本,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落实职责,协同育人”的工作原则,为每一个学生匹配适合的导师,依托导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良好师生关系,适时开展全方位、个性化的学生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心理优势和潜能,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同时,坚持将成为良师益友和做好家校沟通作为导师育人的关键职责,利用开展家访、谈心谈话、线上指导和书面反馈等形式,推动学校与家庭、社会相协同,努力为学生构建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2.开发有利于“融合育心”的课程与配套资源
开发“融合育心”的课程与配套资源,是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行动任务的实践抓手。
目前学校常见的“融合育心”课程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类课程、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以及学生发展指导类课程等,教师借助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媒体微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教学实践,依托各级智慧教育资源平台建立课程配套资源库。
蚌埠六中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注重学生自主性、胜任力与归属感的心理发展需求,课程结构设计有机且开放,适合引入多学科教学资源,适合所有教师开展育心的教学工作;蚌埠未来实验小学开发的“导师育心”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我能……”为主线,激发学生心理发展潜能,提升学生积极心理能量;蚌埠第二实验小学长期践行“随课潜入,润心无声”的育心理念,在学科教学、智慧大阅读、个性化作业设计、家长课堂等领域开发设计多类精品课程及配套线上教学资源,强化学校全过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3.创新有利于“全人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心理健康的完整的人,将对学生多样性与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满足与尊重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其成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有益补充,是现阶段很多学校在做的有益尝试。
蚌埠二十中开展“蒲公英成长社区”校园文化活动,旨在解开心理成长困惑,提供心理关爱支持,培养身心健康、阳光自信好少年。
通过定期开展读书沙龙、心理成长沙龙、家长课堂、亲子活动等,线上线下相结合,培养优秀公益师资,提升家长教育指导能力,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蚌埠一中的“心汇剧,共成长”校园心理剧活动承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全体教师积极贡献专业智慧协助校园心理剧创作、编排与演出,并借助校园心理剧作品资源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学生在参与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优势特长,历练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意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综合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墨女. 中小学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内涵
与实践理路[J]. 长 春 师 范 大 学 学 报,2023(6): 197-200.
[2]俞国良,何妍.“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10.
[3]刘荣英.本科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体系的探索[J].南 阳 理工学院学报,2023
(3):70-72.
[4]薛义荣.全学科育心:融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2023(24):32-36.
[5]李慧.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 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2): 39-41. (责任编辑:王轶群)
作者丨陈萍
制图丨豆包AI制作
编发丨张知炀 唐晓雨(实习)
出品丨安徽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
一审丨张知炀;二审丨袁海群、曹路;三审丨翟梓坪、张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