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美国史美国博士申请一战上岸?一篇经验贴

文摘   2024-07-12 08:16   德国  



如何美国史美国博士申请一战上岸?一篇经验贴

胡同学



编者按:胡同学是我通过咨询辅导过的美国史学生,ta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申请季拿到美国R1研究型大学的博士全奖录取,并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分享给大家。在当前美博美国史全奖录取稀缺的大环境下,ta的成功难能可贵。欢迎评论、转发,交流你的申博经验!



申明:

本人的申请背景是陆本英硕,申请结果8投7拒,有且仅有一个全奖offer,申到的学校也是排名不突出的美国普通R1大学。以下分享的初衷是为了尽可能打破信息壁垒,以帮助类似背景和想申美博的同学。经验也可能仅适用于历史学科,下文不包含任何具体的文书写作技巧。


美博申请基本信息:一般每年的11月中-1月中申请截止,材料至少包括:Statement of Purpose(SOP or Personal Statement, Research Proposal)/ Writing Sample(WS) /2-3封推荐信/学术成绩单/英语能力证明/ Diversity Statement,重要性大致依次递减)


1.关于英硕跨越去美博


先说结论:如果你确定要去【美国】读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美硕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担心费用问题,美国也同样有一年制的历史学和相关学科的硕士项目,费用和英国差距不大。)但不是美硕就申不了美博吗?美硕就一定有绝对优势极大概率保你申上美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美硕的优势&英硕的劣势】


①美硕有更好的connection和更有力的推荐信,英美的推荐信文化略不同,当然这也不是说英国人写的不能用,只是美国人更懂美国学校喜欢看什么样的推荐信。

②美硕GPA更可观,一般而言英硕拿高GPA比美国难,且换算成美国的成绩体系有劣势。

③美硕可以让你沉浸式体验美国学术文化,而这点我认为是较英硕最大的优势。它可以让你了解比如:在你的领域里美国流行什么题目、什么范式?有什么老师和你的研究息息相关?他们现在做什么题目?以及,帮助你摸索美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和背后的价值理念,这是其他国家的学术训练没有办法直接喂给你的(注意是直接,所以这意味着,你即使不在美国,也可以想办法补足,事在人为!)

我感受到,英国-欧陆-美国,有着不同的学术关切、学术界运行机制、博士培养模式。在英国可以申请上的博士选题和受青睐的叙事,美国的委员会不一定会给出同样的反应,以及这样的学术视角、意趣差异可能会极大限制你可选的导师和项目(比如你的题目在美国很少人做)。读到这里,也许一开始就要想清楚:美国从来不是在真空中的学术天堂,这个国家真的是适合你的学术目的地吗?


【英硕如何弥补申美博的信息差】


我在英国选课都尽量选择有美国背景的老师(美博毕业的/美国教书空降来英国赚外快的/和美国学术界往来频繁的等等)。以及感谢互联网,小红书到处都是愿意分享的在美博主,他们的攻略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请大胆勾搭一下,大胆social!我的申博之路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靠互联网活菩萨们带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靠他们的慈善事业过活了全程。个人认为,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社群,虽然不是必需的,倘若能遇到真的会有不少的帮助。


【英硕/一年授课硕的含金量】


含金量至少涉及到:课程设置有无满足你的学术需求,你在课程期间收获了怎样的学术训练(你和各个导师联系如何/毕论项目和平时assignment有没有所得……)。两年制相对于一年的好处在于,理论上你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学术训练和思考你的SOP选题(因为海外历史学申博不看学术发表,所以发表压力是不存在的),但这只是理论上,一切还是事在人为,要最大化能利用上的资源。如果你好奇的是,美国的委员会是否会因为你是一年授课英硕直接判你死刑什么材料都不看了,答案是【当然不会】。





2.申美博的规划&申请材料准备


【时间规划】


我23年8月中写完硕士毕论,从那以后开始选校及各种准备,同年12月提交完所有材料,所以我的申请是在4个月内完成的。


【选题&写文书】


尽管写SOP只用了四个月(实际上10月中完成一稿,11月底最终稿,一共有三稿),WS直接用的硕士毕论,但是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在为它断断续续铺路。我的文书中的研究问题直接启发于硕士的一篇课程论文,且本硕毕论均围绕着相关的议题展开。所以从选题到落笔我并没有花很大的功夫。如果前期研究没有给你的博士文书带来足够的灵感,建议还是要更早地准备,从historiography(史学文献综述)到primary sources(一手史料)再到打磨语言和文本结构,目测是很花时间的。


【关于心态】


我觉得申博过程中最大的锻炼之一是我们会遇到各种无法预估和控制的困难,比如心仪list上的学校半数都不招生(我想说这真的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你发现美国的学校实在太少,还可以试试英国德国等等),比如套瓷邮件发出去一半以上都不回(这个时候请不要做任何自我怀疑,到了日子就发follow up邮件,还是不回就thank you next!),还比如推荐人踩着ddl发推荐信或者漏发了又找不到人(有的美国学校在申请截止后允许补发推荐信,因为要放圣诞假了申请流程会冻结,但要注意询问最终日期)


【关于选校】


回顾申请结果,我认为自己申请的学校还是不够多,至少10-15所甚至更多是比较保险的。当初很粗暴地直接只看了US News前100名的学校,实际上我认为所有R1大学都值得上,排名实在是太虚浮了,不要因为排名而错过适合你的项目。


【关于套瓷】


虽然普遍认为套瓷作用不大,但本人申请季所有惊喜都出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套瓷的目的,一个是确认是否招生,这样可以省下不少申请费,而没有回复我是否招生的老师我都没有选择报考,如果不差钱也可以申的!第二个目的是获得学术交流/让帮改文书/提供各种各样信息的机会,遇上这些属于意外之喜而非套瓷的必然结果,要做好心理预期(很多老师会告诉你录取前他不会和任何学生进一步交流,尤其在委员会的老师)。没有遇上,也完全不妨碍申请上,这样的例子更常见!

我在套瓷过程中,遇到了两个老师直接上手大改我的文书,一个老师牵头我和其他老师见面,一个老师和我分享如何将我的题目日后落地,以及每个约到meeting的老师都会聊到校内外合作资源/同门的placement(就业去向)/指导风格/奖学金/助教工作量/校园生活等等(如若老师不主动提我们就要主动询问)。尽管这些老师都尽可能地帮助我,但是这都无法保证你被录取,就根本不存在能保录的东西!帮你改文书也不可以!我的感受是,如果想提高获得交流机会的更能性,建议写完第一版SOP或者你有具体的研究问题出来时(而仅是非模糊的研究方向)再套瓷,你的想法越具体越能吸引老师,或者能让TA更好帮助你。


【关于神秘的委员会与录取权衡】


因为我还是学生,所以能看到的必然很有限。但根据最后录取上的老师的反馈以及meeting得到的信息来看:尽管理论上是委员会提名名单并做最终决定,但是在有的学校,委员会也会让其他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比如你申报的导师们也要看你的文书并给委员会comment以参考,又比如我因为GPA有很大劣势而被委员会成员当场质疑,是我的意向导师defend住我捞了我一把(注意,GPA高于3.5/满分4.0后不论多少分都影响不大,但低于3.5确实会有负面效果)。所以尽管录取前和意向导师的meeting不是一场面试考试,也必须好好准备!……在申请季,我总是没事就去琢磨录取内幕,回顾发现这只会徒增内耗和烦恼,我们只要把自己的那部分做好就足够了!我们的GPA/本硕背景/推荐信/委员会今年想要什么人/报录比等等,到这一步已经无可改变了,如果老想着这些那会崩溃的,我们只能专注于还可以改变并且对申请最重要的部分:SOP和WS!



1

END

1

欢迎关注“在美国学历史”!



铜代
所有时光于此身流过,而我恰好想这样活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