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松克:遥远的东南河
民生
情感
2024-10-08 00:02
河南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再有几天就是农历的六月六了,正值头伏天气,夏天把它暴烈奔放的一面展露得淋漓尽致。庄稼人对此又爱又恨,毒辣的太阳和沸腾的温度让人们干农活时几乎受尽折磨,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地里的庄稼酣畅快活地生长。我呆在空调房里,百无聊赖,高温高热让人丧失了出去活动的勇气。尽管家乡处于中国南北交汇的黄金地带,但是每年的夏季,总有热得令人发怵的这么几天。每到这时,我总会想起少年时跟随母亲去东南河锄地的那个上午。东南河是我们村一块地的名字。顾名思义,这块地在村庄的东南方向,紧挨着马河,是我们村最偏僻也是最遥远的一块地。那年我具体是12岁还是13岁,确实记不清楚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农历的六月初六,因为在那天早晨,村里有户人家杀了一头大猪。“宁省一年,不省一节”,杀猪的那家怕猪肉分不完会坏掉,不停地劝告着大家割肉时别太扣,要对自己狠一点。尽管可以先赊着账,大家在买肉的时候也都在念叨着,纠结着,仿佛在地里摸爬滚打了好多天,吃点肉就有浅浅的负罪感一般。那时候,家家户户条件都不好,都不富裕,一块钱一斤的猪肉,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想来就来的。但是,在当时的农村,六月六确实是端午节到中秋节之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首先天气越发炎热,庄稼也都起身了,地里繁重的农活基本告一个段落,庄稼人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而且,按照惯例,大一点的村子开始谋划着写戏唱戏,出嫁的闺女们也忙着回娘家走亲戚。因此在这一天,大家内心多多少少都有几分过节的轻松和喜悦。于是在那天早晨,村里几乎家家都在炒肉吃。各家灶房飘出的香气很快钻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吃罢早饭,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回味刚刚享用的肥肉的余香,浑身小河般流淌的汗水便开始狂躁地宣告着:今天的高温必定比任何一天都要强悍三分。更意外的是,刚丢下碗筷,母亲就催促我拿着锄头和她一起去东南河的那块地锄草。我极不情愿地嘟囔着:“不是都说‘六月六,挂锄钩’吗?”但母亲的意思却是我们家情况特殊:那块地的草实在是太多了,不锄要被人笑话!为了让我赶快拿起锄头,母亲再三明确,这绝对是今年这块地最后的一次锄草。但是我心里还是有一百个不情愿。早些年我们家有十几亩地,还养有两头牛,姐姐们和哥哥都能帮上忙,地里活基本不用我干,给我的印象是种地也不算咋作难。后来虽然种的地减少到七亩,也不养牛了,但姐姐们和哥哥都外出工作,很少回来帮忙了。父亲在十来里远的一个小学住校教书,这七亩地的大小活计自然就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当然,每次上地,只要不是上学时间,母亲总要叫上我。我虽然知道自己去地里也出不了多大力气,却总感觉满肚子的委屈。刚出村不远,我的短袖就被汗水完全浸湿,像一块塑料布一样粘粘地糊在前胸和后背上,尤其是肺部好像被渔网一般的东西紧紧地勒住了。不用说,头发也湿透了,草帽的系带又牢牢地缠箍着脖子,让人的心情和呼吸一样,憋屈到了极点。在小孩子眼里,东南河这块地离村子的距离好像比实际中更加遥远。远远望去,它甚至和马河对岸突兀雄壮的天桥紧紧相连。但我心里明白,地的尽头其实是马河广阔幽深的连三潭。完全可以想象,这时候我的心情,和平时伙伴们一起浩浩荡荡去连三潭洗澡玩乐时该有多大的落差。一路上我不断向母亲投去怨恨的目光,并且用我蹩脚的数学知识反反复复给她计算:这块地按我们家“一头沉”不专业的耕作水平,即使是风调雨顺,除去化肥、农药、种子等各种本钱,再除去缴纳的公粮,将来也绝对是一笔赔本的买卖。但母亲丝毫不为所动,依旧目光凛然,脚步坚定。也许是认知所限,也许是一辈子种地确实种出了深情厚谊,也许是识文断字的父亲当年被打成“右派”后吃了不少苦头,母亲一直坚定地认为:天地间最稳妥最气派的职业,必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母亲最经典的一句口头禅是:土地是天底下最神灵、最金贵、最实诚的。比如种个青椒就是辣的,种个西瓜是就甜的,种个李梅就是酸的……开始工作了,母亲把三拢,我只把一垄。我还挑了家里最锋利最顺手的那把锄头,慢慢还是被母亲甩下了好远。令人郁闷的是这块地虽然只有二亩左右,但因为地头太窄,长度就显得特别骇人,好像永远也看不到东边河岸处低矮的尽头。更残酷的是只要你进入了战斗状态,即使到了地头,还需要立即调转方向,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于是,为了跟上母亲的速度,我几乎是猫盖屎一般,东一锄头西一锄头。而母亲的锄头则是密不透风,即便是没有草的地方,也绣花一般,全部匀匀实实地细排一遍。她常说庄稼不会坑人,这样给庄稼透透气,庄稼才会长得更快。锄地的间隙里,母亲还时不时回头告诫我:不怕慢,就怕站。但我总忍不住时不时磨蹭一会儿,一边抹汗,一边踮着脚尖四下张望。南边不远处那块地叫南老沟,马河在那里慢慢悠悠地拐了一个大弯,是传说中小鬼儿经常出没的最“紧”的地方。高高的东岗,一辆火柴盒大小的汽车正在公路上蜗牛般踽踽独行,仿佛那汽车也焦躁得没了一点脾气。遥远的西北方向,村庄像一张浑圆阔大的荷叶,轻轻罩在碧绿的一望无垠的大地之上。我知道,在荷叶边缘的褶皱处,也就是村边空旷又凉快的林荫下,有成大群的人正在侃大山,在下棋,在打扑克……那年,那块麦茬地我们种的秋庄稼是芝麻和绿豆。芝麻遇到好墒好日头,仿佛没几日就窜到了人的齐腰处,一棵棵宝塔般矗立着,最上层是密密匝匝的娇嫩的花朵。穿行其间,挥舞锄头,必须得小心谨慎。最麻烦的是绿豆,它们已经齐刷刷长到了人的膝盖以上,基本都快完全遮盖了田垄的所有空隙。这让人无论是用何种姿态行进,小腿肚和腿窝处每时每刻都会被绿豆的枝叶和藤蔓牵牵绊绊,很快就被摩擦得又红又肿,再加上汗水的侵染和暑气的熏蒸,感觉更是如同溃烂了一般又痒又痛。为了给我打气,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计算着这块地芝麻和绿豆的大概产量。她说这二亩地是我们家几块责任田里边最大的希望,又说这几年芝麻和绿豆的价格总是非常喜人,而且侍弄起来还比烟叶和棉花省心多了,最适合我们这样缺劳力缺机器缺牲口的人家……如果老天爷肯帮忙,最后这块地的收入搞不好会抵得上父亲好几个月的工资!到时候我上学的花销、新衣服新鞋都不是问题!我一边听着母亲兴致勃勃的远景规划,一边暗暗气愤她在种地方面坚如磐石的决心。在我看来几乎赔本的买卖,竟然是她心中天底下最划算的生意。仔细回忆,收麦后,我们已经是第四次来东南河锄草了。第一次尤其辛苦,那时候庄稼苗才小半拃高,瘦瘦的,被两边厚厚的麦茬根紧紧地胁裹着。所以那次锄地不但要用力把所有的麦茬根全部铲除,还要时时留意护着幼小孱弱的庄稼苗。但是接下来的两次也不算简单。暴雨后的大晴天,土地先后经历了猛雨的拍击和烈日的暴晒,得赶快用牛拉着耘锄松一遍土,否则很快就板结得如同铁板一般。但是我们家已经不养牛了,缺少了那道工序,人抡起锄头来就格外费力。按理说到了“六月六”这个节点,地里有点杂草之类的也算不上大事。然而持续的干热天阻断了芝麻和绿豆最后一轮的生长速度,于是就有三三两两的水苇子蔓延起来。我认为这仅仅是有碍观瞻,伤不了大体,总觉得这次锄草是多此一举。为了解决我的思想问题,母亲反复给我洗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地荒了,这家人的里子和面子就都没了。不信看看那些一地荒草的人家,哪一家过得舒舒坦坦?这些水苇子芽确实顽固,但人勤地不懒,即使不能斩草除根,再锄一遍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当然听不进去母亲的唠叨,抬头寻找太阳的位置,只觉得毒花花的阳光充斥天地,晃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日光炙烤下的大地像一面受热的鏊子,天地间仿佛到处弥漫着鏊子轻微又持续的呼啸声。重复的动作,无休止的劳累让人的思想无暇他顾。于是在锄地的间隙里,我满脑子都是关于这块地的零零碎碎——这是一块让我们一家又爱又恨的土地。在化肥没有泛滥的年代,这块河边的沙土地是我们村的头等地,不但土层深厚,地肥拔籽,还耐旱耐涝。比如有一年,麦收后遭遇了持续两个多月的的大旱。直到立秋前后,才下了一场透雨,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种下了谷子。做梦也想不到,那年的谷穗却格外肥大壮实,产量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高,让我们欢喜并夸耀了好多年。不过,这块地离村子,尤其是离我们的打麦场太远了——足足有三四里地远,而且去打麦场还要自南向北穿过整个村庄。当时村里的三轮和四轮拖拉机已经普及,田间土路的车辙被碾压得又宽又深,导致像我们家这样用人力架子车拉庄稼的,就格外费时费力。偶尔,搞不好还会在某个小土沟里翻车,再遇上父亲的急躁脾气,那场面简直让人无法直视……用我的捣蛋话就是:我们家在种地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实在是无路可走了!十点多的时候,太阳的威力已经无法无天了,哪怕和它对视一秒钟,就会觉得天旋地转。眼睛早已被又咸又热的汗水浸得生疼,望望四周,没有一个干活的人影儿,明显大家都早早进入了歇伏模式,这让我的心情几乎沮丧到绝望。这地狱般的绝望让我不由想起了不久前发生在打麦场上的一幕:一个身高马大的本家叔叔累得一屁股瘫坐在麦垛旁边,一边喝水,一边大腔大调地自嘲:百姓,百姓,意思就是你白恁姓劲儿(装逼的意思)!众人听了,一个个苦笑着沉默不语……突然我似乎听到了几个伙伴在河湾嬉水的喧闹声,但仔细听却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别说人了,空空荡荡的河岸上,连个鸟雀之类活物的影子也看不到。想想也是,这么狠毒的太阳,傻子才跑这么远来洗澡。再说,洗了澡跑回去照样一身大汗!最关键的是,按照今天的太阳照射强度,这会儿的河水一定会把人烫得浑身难受!好几次我想央求母亲早点回去,但是都忍住了,感觉说了也是白说。因为母亲有她的名言:天越热,草死得越快!最要命的是空气里除了热气升腾,没有一丝一毫的风。两边邻居地里种的都是黄豆,但都套种有密密的玉米。玉米已经有一人多高,秆壮叶密,这让我和母亲仿佛陷入令人窒息的狭窄的围墙中间。这围墙中间除了白炽的阳光,除了翻腾的热浪,只有锄头和沙土地撞击摩擦的咔咔声在田垄上下翻飞,在耳畔不息地回响。干热的天空,死寂的大地,暴戾的温度,没有一点回家休息的希望,所有的一切令人的脑袋如马达般隆隆作响,继而麻木到只能认命。一瞬间我突然想到了村里某个见多识广的人曾说过“除草剂”这东西——只须简简单单用喷雾器打一遍,一切杂草会死个精光。但据说那东西尚在遥远的美国,太缥缈太虚幻了,远不如我心心念念的小手扶拖拉机实在。有了一台小手扶,就可以四平八稳地犁地打场,提高产量;就可以悠哉悠哉地拉庄稼,再也不怕翻车了……但父亲是不会舍得买一台小手扶的,因为我们只剩下七亩地了,操持这么一个大家伙是划不来的。有一次我和父亲抬杠,我吵嚷我们家种地条件甚至不如两千年前的秦汉,没有拖拉机不说,也没有牛,好多地里活只有靠人力硬扛。很明显,我虽然小小年纪,却对我们这“一头沉”家庭种地时的种种不便伤透了心。恍惚中仿佛听到母亲吆喝了一声:回家吧!说罢她便慌慌张张地扛起锄头,也不看我一眼,径自急匆匆走了,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边木然又机械地紧跟着,一边感到万分奇怪加几分害怕:天还没有到晌午,这一遭地还没有到头儿,就这样收工了?回到家,母亲顾不得洗脸擦汗,先奔向水缸,拿起水瓢,咕咚咕咚喝了一大瓢凉水。然后,睡了好久,直到下午三四点才起来做午饭。第二天,起风了,天气好像稍微凉快了一点。母亲又满血复活了,整个人又精神抖擞起来。这次她没有叫我,独自去东南河那块地,接连干了两天,终于把余下的工程彻底完成了。后来我才明白,母亲在六月六那天一定是中暑了。记忆中,那是一向刚强的母亲,面对严酷的自然和劳作,唯一屈服的一次。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唉,那遥远的东南河,那块郁郁青青的芝麻绿豆地,怎能不让人永远地记起!关于春种夏耘和秋收冬藏,那里盛满了母亲宗教般虔诚的期许,也落满了母亲沉重的声声叹息! 苗松克,中学教师,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人。喜欢读书往往不求甚解,爱好写作常常词不达意,自认为涉猎虽广,无一精通。向往无拘无束,恬淡悠然的人生。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 ◆
原创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