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667天,共读的是第375本书——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作品《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本周共读的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因为篇幅有限我们只选取其中的五篇进行共读。
约翰·契弗的小说刚开始读可能并不太好理解,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在读书和对生活的理解这件事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最后一天的共读,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本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想再聊聊这些故事背后隐含着的深意。
契弗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被生活所淹没的,被困窘与绝望裹挟的,外界的一点意外冲击到他们身上,他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世界可能就会发生巨大的波折。
而契弗之所以被称为美国“城郊的契诃夫”,自然是因为契弗的小说在风格上与契诃夫类似,关注的不是情节或故事,而是颖悟、梦想和观念。
译者张坤说,“在契弗的作品中,有一种隐约而又无所不在的青春气息,一种少年感。契弗的挽歌情调和抒情气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由于契弗书写的对象是生活在美国郊区的中产阶级,这些中产阶级白天在市区上班,晚上回到郊区生活,于是有了“城郊的契诃夫”的限定。
契弗写中产阶级的作品中,大部分书写的是纽约郊区的中产阶级,他们白天到曼哈顿上班,下班后坐通勤火车回到郊区的大房子。
于是我们在这五个短篇里体验了他们各式各样的生活,那些“佯装光鲜”的日子。
比如,《巨型收音机》里的一对夫妇,吉姆和艾琳即使是收入、事业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恰好符合美国中产阶级的平均水平,有着所谓高雅的爱好,但是当他们窃听到其他人生活的不堪时,也不得不承认和面对自己生活的狼狈。
《普通的一天》里吉姆和妻子回丈母娘家度过了“打杂工”的一天,吉姆在这一天里听尽了与他有一点关系又没有太大关系的唠叨,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
他的平淡乏味的生活里透着一些无奈和好笑,然而《普通的一天》正是想要由此揭示,生活是由一连串的琐碎的,滑稽的,平凡的东西构成的。
《离婚的季节》里,一对有着一双儿女的中产夫妇,妻子是全职主妇,他们的生活看似幸福而安逸,但逃不过邻居的追求,继而揭露了妻子在家庭中所承受的生活的种种,牺牲掉的自我。
然而,即使有想要追求自我的意识,却也难以挣脱生活的牢笼。外人眼里看似美满的生活实则也是面临着重重考验与折磨。
《圣诞节是穷人的伤心日》里将一个被生活折磨到苦不堪言的电梯工作为主人公。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契弗却在故事中给予这个角色许多温暖,让他受到他人的爱意与馈赠。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既是让人受挫的,可下一秒的温情,又可以让关系变得融洽而美好,甚至觉得人生值得。
《游泳的人》里主人公奈德突发奇想决定沿着河道途经朋友们的游泳池游泳回家,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梦境被渐渐击碎了。
他并不是个好友成群、健美、拥有完整家庭以及有一套房子的中产阶级。相反他一直活在过去的回忆中,逃避着如今破败的现实。
约翰·契佛,这位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身上被贴满形形色色的标签:“美国郊外的契诃夫”。
随着1970年代《外国文艺》杂志将他的作品译介到中国,他也被定义成“美国中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物”。
约翰·契弗创作生涯最多产的一段时间,正好是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时期。中产阶级开始形成比较强大的自我意识。
于是,中产阶级的痛苦和挣扎成了契弗小说始终关注的主题。
契弗苦心孤诣地在作品中极为深刻地表现人类精神层面上居无定所、具有永恒意义的漂泊感。这就像是人类天生都有一种游牧血统。由此,契弗将其短篇小说称为“游牧者文学”。
他在《我为什么要写短篇小说》中写道,“当今的各色小说门类的确是个由情爱、色情闹剧以及淫荡而又古老的家族史所构成的大花园,而一部短篇小说集就像是园中的一棵柠檬树;
但只要我们还拥有因其强度以及插曲式的性质而倍显突出的经验,我们的文学当中就会有短篇小说这一体裁存在,而如果没有了文学,我们当然也将枯萎灭亡。是利维斯曾经说过:文学是一个文明人的首要特征。”
契弗意识到叙述性的虚构小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彼此以及身处的这个让人迷惑的世界,这是小说继续存在的理由。
“文学依旧拥有叙事功能——小说,人们将用生命捍卫它”。而长篇小说因为题材和篇幅的重大和厚重,追求一种古典式的一致性,从而拒绝接纳我们生活方式中的一些新鲜元素。
不少读过约翰·契弗的中国作家感念于他,比如王蒙。王蒙几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契弗的喜爱,认为契弗的小说“写得非常干净。每个段落,每一句话,每个字都像是经过水洗过,清爽、利落、闪闪发光”。
余华也曾说过,约翰·契弗的小说里写的是生活,他把平凡写成了不朽。
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说:“约翰·契弗的这些短篇小说是如此耀眼,他的声音是如此丰富而特别,契弗当之无愧为战后美国文学大师中的翘楚。”
雷蒙德·卡佛则认为,契弗对美国短篇小说的复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要问约翰·契弗本人他的读者是谁,他却会说:“我乐于认为是那些在牙医诊所里等着被叫上治疗椅的男男女女;
是那些乘坐洲际航班,在长途飞行中不想看一部陈腐庸俗的影片来消磨时间的乘客;
是那些似乎觉得叙事性虚构作品能够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理解我们周围这个有时候令人感到困惑的世界的那些独具慧眼而又博识多闻的男男女女。”
在他看来,小说的目的不仅是消遣时光,更重要的是这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他的受众是那些想要更多理解他人和世界的读者们。
正如作家茨威格所说的:“理解别人远比审判别人更为快乐。”
约翰·契弗在采访中提到他坚信小说是为了照亮、推翻、更新。小说除了写得好之外,还有任何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美德。人们在小说中寻找道德,因为小说和哲学的确一直有让人混淆不清的东西。
我想这也是契弗的小说被这么多作家所推崇的原因吧。拓宽边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约翰·契弗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们。这部分人群其实在生活上已经逐渐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开始追求自主意识。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突飞猛进,《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展现的美国中产阶级众生相让中国读者感同身受。
随手翻阅一篇,或许就可以在故事里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共鸣,也为自己的生活解开痛苦的枷锁。
而阅读契弗的小说让我们感到共鸣,是因为他的小说告诉我们这些生活中什么都不缺的人并不是在无事生非。
他们的无聊麻木其实是大多数人都在经历的——看看即使生产资料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还有多少人挣扎在底层,辛苦恣睢只为养家糊口,而看似安稳和谐的家可能下一秒就会表露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对生活存疑,向生活发问,也是对生活认真的方式。
这就是契弗的小说世界,他决绝地击破了各种美化人生真相的泡沫。同时常常用一种幽默荒诞结局做结。暗示着生活永不停歇。
只要始终保持着对于光明的热爱,以及对于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某种道德链条的追寻决心。平凡的日子也可以书写出伟大的奇迹。
《鲁滨逊漂流记》
1704年4月,一位叛变的水手被遗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直到4年后获救,而此时的水手已然变成了一个野人。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①:班上最会讲故事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②:恐慌和焦虑,都在他的小说里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③: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④:付出比索取更让人感到幸福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⑤:一个人的强大,从爱自己开始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⑥: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一凡
电台主持人。在北方小城安静盛开,认为唯美食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