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①:班上最会讲故事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文化   文化   2024-10-28 06:31   浙江  


他被读者称为“中产们的心灵治疗师”,生活的平凡与粗粝是他的文字想要直面的东西。

他笔下的故事所写的,是当代生活的喜悦与不和,也是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内心依然存在的不满足,好奇心,失落感。

他就是约翰·契弗。

在开始本周的共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约翰·契弗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661天,共读的是第375本书——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作品《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约翰·契弗出生于1912年5月27日,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还有个称号是“城郊的契诃夫”。

契弗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领域都很有造诣,生平共出版五部长篇小说:《沃普萧纪事》《沃普萧丑闻》《欢迎来到弹园村》《猎鹰者监狱》和《恰似天堂》。

但相较而言,契弗的短篇小说成就更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本周我们要共读的出版于1978年的《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约翰·契弗
这本小说由约翰·契弗亲自编选,出版翌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3年后推出的平装本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这本书可以看成契弗对自己短篇小说创作生涯的一次总结。

小说的内容大多是约翰·契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军队中退伍后开始创作的。

那时候的纽约城还充满了河上的灯火,你在街角文具店的收音机里听到的还是本尼•古德曼的四重奏,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戴着顶帽子。

这里有那一代人最后的余绪:老烟枪们一大早用咳嗽声唤醒这个世界,他们对于爱情和幸福还怀有真正的乡愁……

约翰·契弗在这些东西中着力探寻人们对于光明的热爱,以及追求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某种道德的决心。

约翰·契弗
也许你很难从契弗的作品中了解到更广阔的美国社会,因为当中没有黑人和拉美族裔的生活,他没有反映后奴隶制的精神创伤,也没有反映社会不平等、政治斗争或是贫穷。

但你确实感受到了电梯工、门房和正派的穷人那寒酸而又艰难的生活。

这便是契弗小说的特点,他的创作一直都正中世间万物的中心,那就是“生活”,把生活中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的地方戳破。

他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怪胎、废柴或是各种的边缘人,而是向往生活的孩子们、求职者、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平凡的打工者,而他们才是组成社会的主要人群。

他是一位拥有足够明智的作家,知道推动人们生活前进的更多的是社会地位、自尊自重和工作,而非情欲和性欲。

我们依靠金钱生活,又梦想着完美的爱情。

因此,读他的小说我们总能体会到生活与梦想的冲突,主人公们在这之间徘徊、忍受,就像在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而最后剩下的生活的本质好像十分相似。

契弗所处的历史时期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人们都共享着美国战后对于繁荣与和平的普遍希望,而与此同时那个希望又总是因害怕它实在太新、怕它可能被收回而遭到损害。

契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心态的全貌:那些内心分裂的人物渴望得到安逸与安全,但他们也渴望爱情和解放,于是在此之间纠缠不清。

他们为一种非常迫切的欲望所吸引,而这种欲望会打破对心满意足的大部分尝试,经常还会导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在这里只能找到尚且干净但乏味的诚实和正直。

但在进一步的审视之下,你会发现那里也有非同寻常的人类激情和弱点,会发现一种可怕的喧嚣不宁。

它以最稳健、最有节制的样态出现,而且这是合乎情理的。

“为了能看到任何东西——一片树叶或是一枚草叶——我想你必须懂得爱的强烈。”

正如契弗本人所言:“我一直对我从未曾见过的国家充满乡愁,渴望去往我无法前往的地方。”

而他的文学作品里就充满了这样的“游牧者气息”。

然而谈到约翰·契弗的家庭和人生经历。他本人的性格也是极为复杂,人生经历也是相当波折和痛苦的。

他生性孤僻,脸皮极薄,既爱男人又爱女人。有一个很强势的母亲以及颓废的父亲和哥哥。

他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是家中第二个孩子。

父亲是鞋类推销商,他和妻子玛丽的长子出生于1905年;但到约翰出生的时候,两人的婚姻已经日趋恶化。

约翰的母亲后来有一次跟他说,他是在一次促销宴会之后意外怀上的。“那天晚上她喝了两杯曼哈顿鸡尾酒。”

约翰小时候就有讲故事的天赋。约翰回忆自己童年时期讲的那些故事都编得“无比夸张”,而且“虚假到荒谬的程度”,他把它们编得情节悬疑紧张到极点,老师都忘了继续把课讲下去了。

后来随着新英格兰地区制鞋和纺织工业开始衰落,父亲丧失了大部分收入,开始酗酒。

为了支付账单,母亲玛丽在市中心开了一家礼品店。玛丽为她辛苦得来的独立自主感到自豪,对待自己的儿子和丈夫也就变得愈发专横跋扈。然而,这也对约翰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

1931年夏,约翰·契弗和哥哥俩去欧洲进行了一次徒步旅行,主要在德国,因为哥哥弗雷德深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起所吸引,约翰却很不喜欢那种军国主义思潮,他的这种清醒的态度导致了兄弟关系最早的裂痕。

1942年,约翰正式从军,被派往军营接受基本训练,在那里被他的操练教官德拉姆中士大施恐怖统治。

那年九月在纽约休一个为期十天的假期时,结识了兰登书屋的贝内特·瑟夫,跟他签了一部短篇小说集的出版合同。

此后,他就开始长时间写作,按照他的说法他几乎每天一早都穿上他仅有的一套正装,乘电梯来到地下室的一个储藏室,然后把衣服脱得只剩一条平角短裤,一直写到午饭时间。

后来他还在派对上结识了大作家索尔·贝娄,这位大作家成为他的终生挚友和仰慕者。

1966年,因为婚姻的不幸福,他与结婚多年的妻子闹矛盾,以至于他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但医生宣布契弗本人才是问题之所在:“一个神经质的男人,极度自恋,自我中心,极不合群,并且极端沉浸在他自己那防御性的幻觉当中,以至于他凭空捏造出了一个躁狂并兼抑郁症患者的妻子。”

约翰的晚年在疾病的折磨中度过。起因是长期酗酒导致的器质性脑综合征。最后于1982年逝世于奥西宁的家中,紧挨着他父母的墓地。

不和的父母关系,冷淡的兄弟情谊,折磨的婚姻生活让约翰·契弗这个神经异常敏锐的人感受到人生的痛苦。

他曾在年末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早上醒来后,感觉我的人生是多么令人痛苦,可是随即我又想到,我想不出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过得没有这么多苦痛。”

约翰·契弗创作生涯最多产的一段时间,正好是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时期。中产阶级开始形成比较强大的自我意识。

于是,这部分人的痛苦和挣扎,是契弗小说始终关注的主题。这也许源自契弗从小的生活经历,父母亲都做过生意,他自己也会酗酒。

他在写作中苦心孤诣地探索中产阶级的生活基础,极为深刻地表现人类精神层面上居无定所、具有永恒意义的漂泊感。
用契弗自己的话来说,这或许就是人类天生都有一种游牧血统。

这种性格让人类时常可以感受到痛苦。

在他的小说里:有时会描写一个人物端庄得体的社会角色与腐化堕落的内心世界的不一致,有时又呈现对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乡愁,有时又呈现强烈的社群意识与现代城郊居民之间那种相互疏远的矛盾。

他对人们内心的矛盾,失落与迷茫把握的十分到位,阅读他的小说就好像正应了卡夫卡的那句: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让我们在与小说主人公的苦痛,执着,不解中,与他们的情绪产生共鸣。原来世间千千万万人都在如此困惑着,失控着,哭泣着,生活就是如此。

那么《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里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其中的人们都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们的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与思考呢?

敬请期待本周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一凡

电台主持人。在北方小城安静盛开,认为唯美食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缪梦涵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人读完1000本名著】 每天15分钟,每周共读1本书,这里是一个拥有“百万”家人的读书平台。 读书就是回家,读书也是打开内心最便捷的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