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倒挂”:新一轮失业潮终将席卷博士?

文摘   教育   2024-10-14 17:51   陕西  

本文由蔚青学者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高校官网等网络公开渠道。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本研倒挂,是指高校里在校生中研究生人数多于本科生,也就是“研本比>1”。实际上这一情况随近些年的扩招趋势加大,在大多研究型大学(985高校)早已不是新鲜事

兰州大学在今年9月公布“在校研究生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登上热搜。实际上,早在10年前部分学校就已经出现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的现象。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高校预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29.6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比本科生多出3万人

据清华大学官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9月,清华大学的在校博士生人数达到了21971人,而在校本科生16291人博士生比本科生多了5000多人。

图源 清华大学

可见,别说“本研倒挂未来5-10年必将成常态”,趋势已经开始蔓延至“本博倒挂”了

“倒挂”现象引起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先是对“学历贬值”的焦虑、对“学历注水”的质疑声音再次甚嚣尘上,紧接着就是挑动每一位当代青年神经的话题:未来,就连博士,也会加入失业潮吗?

图源 网络

为什么会出现“本博倒挂”?

要说起“本研倒挂”,乃至“本博倒挂”现象,不得不提近些年持续上涨的“扩招潮”。

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正在经历大变革,从顶层设计上来说,博士扩招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战略需求的体现。当前,新一轮产业升级也已开启,扩大博士人才蓄水池对于进一步实现“科技强国”有必要性。

二十届三中全会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目标也再次将科技创新提到了新高度,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供应在整体目标导向下各个高校也不约而同地响应政策,扩大博士生规模,以求更快更多地产出面对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的成果。

与此同时,众所周知当前全球经济处于下行期,社会上能够提供给一茬茬本硕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逐年减少,公务员岗位能够接纳的人数也有限。“3000块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但却可以招到一个本科生”的调侃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真实写照,曾经也是“高学历”人才的本硕生,如今已经如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预测的:文凭贬值的焦虑,催生人们对更高学历的追逐于是,读博提升学历成了很多人逃避恶劣就业环境或是为提高待遇“搏一搏”的选择

准确地说,中国高校的博士扩招,是从2017年开始挂挡提速。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17年博士招生数为8.39万人。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称,2023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15.33万人。也就是说,仅仅6年博士招生数几乎翻了一番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扩招,除了体现在现有博士点招生量的增长上,还体现在博士点授予单位数量的增加上。

2024年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公示,此次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4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博士点的名单中一个明显趋势是:有不少“双非”院校拥有了博士点。这意味着,未来随着扩招趋势,“本博倒挂”的现象极有可能蔓延至985高校之外更广的范围。这背后的关键问题有:博士大扩招下,有多少人真正适合读博?大量年轻人是否能顺利毕业?此外,就业期望与学历直接挂钩,越来越多年轻人拥有博士学历,就业市场上能否提供相匹配的工作,恐怕都得打上大大的“?”。

“本博倒挂”蔓延,将掀起新一轮失业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普及,可以预见的是博士规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博士规模的扩大的确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科技、学术水平的上升起到不小作用,然而,其另一面仍值得警惕——过度扩招

正如上文所述,在浩浩荡荡的大扩招中,有诸多“双非”院校拥有博士点,这其中,也有部分“双非”院校开始出现“本研倒挂”的现象。随着扩招趋势,在笔者看来,未来“本博倒挂蔓延开来”的预测也并非无的放矢

某东部地区“双非”大学官方微信号新生数据

通常来说,完整支撑国家的就业体系应包括基层的技职教育、大专学校和少部分钻研学术的硕博士生,借鉴发达国家,越高阶的教育学位人数应递减。但如今国内高等教育传统的的金字塔结构已经开始变形,部分高校呈现反金字塔结构

“本博倒挂”如果蔓延开来,值得防范的仍是那个关键问题:博士越来越多,TA们的就业要何去何从?

未来,在高校、企业和公务员岗位都不缺博士或者说不需要大量博士的环境下,那些并不适合以“研究型大学”模式发展的高校硬着头皮“过度扩招”,使得过多的博士毕业生无法衔接就业市场最终依然无法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当供给过剩,学历的含金量将大打折扣,教育质量下降、人才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下,最终导致新一轮“失业潮”。到那时,顶着博士帽子的人才将在越积越大的“就业堰塞湖”中痛苦挣扎。

好工作有限的条件下,大多数普通博士最终注定成为“炮灰”。家人多年的经济支持,博士生自身大把的青春时光,去从事“向下”的岗位,自然是“不甘”。久而久之,那些没背景、没人脉又不像蓝领工人那样有一技之长的博士人群,将难免沦为“社会底层”

历史上,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用经验表明,“过度扩招”的最终结局就是:大量博士毕业后成为了社会上流浪的大龄青年“隐形难民”。除了就业难,还有就业差,要么“向下兼容”从事与学历完全不匹配的工作,要么重返高校做低薪的“临时工”。此外,“落差感”还体现在与“未读博”同龄人的收入差距上,学历贬值的情况下,就业市场上博士的薪资与本硕毕业的人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蓝领”。在日本的“学历贬值30年”中,还让人沉默的现实是,随时间推移,年轻人失业率的上升导致社会竞争异常激烈,阶级分化加剧,少部分人成为“上级国民”,更多人沦为“时代废物”。在所谓的“废物”群体中,不乏大量“上升失败”的有博士学历的青年人。

日剧《白色巨塔》的剧迷评价:“我们都困在白色巨塔里,一边往上攀爬一边寻找救赎。”

十字路口的普通人,该如何自处?

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普通博士,做出每一个选择都将越来越难。

普通博士毕业进高校,面对一众“天赋型”和背靠大佬型竞争对手,要么对高校“博士后经历打底”的要求和“非升即走”的极限挑战望而生畏,要么对逼近红线的年龄要求和“薛定谔”的薪资待遇尴尬一笑

普通博士考公,先不说岗位匹配度和薪资预期的“落差”,只是面对一众更年轻的本硕竞争对手,在年龄、复习时间与备考精力等方面尽显劣势

普通博士进企业,一方面能供给博士的企业岗位数量极为稀少,另一方面光是企业通常出于快速实现效益的目的考虑,相比博士,用人方也更愿意招一个有社会工作经验或是“成本”更低的硕士甚至本科生

博士毕业陷入“就业困境”图景一览

难道普通博士就无路可走了吗?要笔者说,个人的努力又怎能抵过时代的洪流?对于普通青年来说,对抗这种“无力感”的途径可能就在于:降低预期,认清形势、放弃幻想。

如果你正在考虑“要不要读博”“博士毕业后要做什么工作”,不妨进一步考虑:你是为什么想读博?

若你已下定决心为学术理想成为一位纯粹的学者,并且能够接受“清贫”的生活,那大可在学术阶梯上继续攀爬。若你更倾向为了提高薪资待遇或是追求名利而选择成为博士,那么请慎重掂量掂量自己手上的牌,能否保证自己,下一轮不被淘汰……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很多学者实力不俗,但受到时间、经验、学术资源的限制,缺乏跟同行业高层次专家沟通的机会,获取不到客观、积极和有效的反馈,只能自己苦苦摸索

形势总在变化,难度仍在升级!你是不是还在发愁:变化快、信息少、人脉少、科研忙,没有大把时间研究成功上岸的方法……蔚青学者作为青年学者学术生涯陪伴者,助你打破“信息差”,欢迎关注蔚青学者公众号并登录蔚青学者官网,助你轻松掌握最新的招聘信息政策解读科研资讯等动态👇👇👇

同时,对于正在备战2025海优申请季的各位候选人,蔚青学者为各位精心准备了以下超值福利,请快接住!👇👇👇


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与蔚青学者说取得联系。联系方式:15366039465(蔚青学者说)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蔚青学者说
你的学术partn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