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才:安家费是“第一桶金”,也是“第一个坑”!

文摘   2024-09-30 00:00   陕西  



最近,因为一个热点事件,高校教师“非升即走”“非升即转”退还安家费的争议不绝于耳。很多对安家费怀有美好愿景的博士、博后如梦方醒,很多踩过安家费的坑的同仁现身说法,很多高校抓紧研究更优化的人才引进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声音又将高校安家费过度“妖化”,导致很多尚不知其中水深水浅的预备役搞迷糊了。


今天蔚青学者想和大家聊聊:作为高校准青年教师,要了解入职高校安家费的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安家费在择业选择中的重要程度?

求职前,正确看待安家费

从博士、博士后到高校青年教师,好像是一条顺理成章的路径。我们身边大部分选择读博的人,好像天然就已经默认毕业后就业,高校是第一选择。这就如同斯坦福大学保罗.戴维所说的路径依赖:人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驱使下,人不断强化这一选择。 


可能是博士、博士后群体的性格特质使然,大多数人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己最好的选择是进高校、科研院所,走学术这条路,甚至一些人依赖所处的导师圈子,连未来选择的高校也没有留几个备选项。


单一、明确的人生路径看似是简单顺利的,这就让准教师们在择业时放松了警惕,很少再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空间,同时也留下了不少隐患


安家费是高校引进人才时的一项重要福利,也常常让其他职业的年轻朋友啧啧称羡。


坐标东北某985,2025海外优青引才政策


不少年轻人谈好学校以后就幻想着一次性拿到几十、几百万的安家费,将人生中第一桶金拿去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买一辆心水很久的轿车、有富裕的闲钱还能用来投资和创业……


也有一些更看重生活而非事业的年轻人,将安家费作为选择高校的重要标准,甚至为了可观的安家费去往自己兴趣不大的高校、研究自己兴趣不大的领域。

安家费该不该被博士们摆到这么重要的考量位置?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入职青年教师的大量案例,建议大家千万别

那些在安家费里踩过的坑
高校每年都会制定招人计划、更新引才政策。高校引才政策和学校所处地域、学校层次与知名度、校领导管理思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一般经济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安家费会相较高一些,考核标准也会更为严格。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则更愿意靠丰厚的安家费吸引高层次人才。

安家费确实是高校为引进人才提供给博士、博后的一项重要待遇,但是,各个高校的安家费发放方式也不尽相同。现在博士数量激增,进高校拼教职这个赛道也越来越卷了,高校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现在一次性发放全额安家费的高校越来越少。

很多高校的安家费都是分期发放的,还有的高校虽然一次性付清,但是税后的安家费缩水很严重,且有的高校规定完不成聘期考核是需要全额退还税前安家费的。这些都建议大家在入职前和高校沟通清楚,不要等到事后发现真实情况和你认为的差距过大,而深陷安家费的“坑”中。

昨天,《大河报》就报道了两个典型踩坑案例:

西南地区某普通高校教师王某就掉入了安家费的坑,据她讲述,她所在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时,承诺了安家费为100万元,但入职签合同时学校表示安家费只有50万元。后来拿着购房合同找财务部,却被告知领安家费亦要排队!

曾在南方某双一流高校就职的青年教师陈某,入职的高校曾承诺给予80万安家费,但需分十年拿到,若在十年以内离职,需全额返还拿到的安家费。具她说她月发工资到手只有2750元,工作两年选择离职后,返还高校一笔安家费,“净赚”只有8万。


一方面,一定要和高校明确口头沟通时安家费这一趴的模糊地带,给自己正确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不要只顾着眼前高额安家费,还要看看安家费背后要求的考核任务,正确认知自己的实力,不要为了短期利益,把自己架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高校应该正视教师在合同中的议价权
另一方面,高校确实在聘任教师时掌握了主动权和议价权,也某种程度上拥有聘任合同的最终解释权。西南财经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王思懿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目前由高校单方面在聘任合同中设置“霸王条约”和惩罚性赔偿条款的做法完全忽视了教师的选择权、议价权等权利,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存疑。

王思懿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 健全大学内部控权机制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来规范高校人事自主权的行使,限制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单方面、强制性地设定教师的聘任年限、考核要求及聘约义务的权力。
  • 合理设计评价标准和考核周期,适当减少考核频率,在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如研究周期长短、投入-产出比)的基础上建立起合理的考核评价周期。
  • 健全“非升即走”的配套保障体系和退出流转机制。对于晋升失败面临解聘的教师,高校应完善相应的退出流转机制和补偿制度,做好职称互认和待遇接轨等工作,通过就业推荐等方式促进离职教师再就业,为“走”的教师提供更多职业发展的机遇。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认为,要为高校青年教师创制更为宽松且充满善意的工作环境,让更多青年教师有信心、有勇气长期深耕基础研究、“冷板凳”研究。
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与蔚青学者说取得联系。联系方式:15366039465(蔚青学者说)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蔚青学者说
你的学术partn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