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院士:中国如此之大,为什么容纳不了那么多博士?

文摘   2024-10-29 17:35   陕西  

本文由蔚青学者说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教育部、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蔚青学者说等网络公开渠道。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当博士“出局”、“身为博士很是羞辱”之类言论甚嚣尘上,不得不承认,一群博士正陷于就业泥潭之中。“买方市场”的大环境、逐年增多的博士,将博士进高校、进企业的准入门槛不断拔高。博士通胀的浪潮袭来,面对一再扩招的博士招生指标,不禁让人反思:博士的“含金量”是否还一如往常?未来大学博士的“红利”还能维持多久?

博士通胀,红利不再?

一方面,博士扩招的号角正式吹响: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拟新增6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包括48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35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

另一面,博士培养要强化“分流退出”机制,在扩规模的同时对博士培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10月20日,两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其中提到:“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规模扩大与内涵建设相协调……”

图源:政府官网

《意见》指出,要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前瞻布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及时响应国家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加强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加快关键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要重塑培养流程要素,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改革招生管理模式,优化培养过程,强化分流退出和多向选择,探索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

此次《意见》提出积极落实博士分流退出机制,就是为了让有能力、动机强的博士继续走科研道路,让不适宜科研的博士生可以不读博、有“退出”的多元化选择。究其本质,还是现阶段博士培养在质量上还有所欠缺。博士分流制度,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博士扩招后,一部分博士达不到毕业水准,客观上分流需求已经很有必要。这也意味着,现阶段博士的“含金量”有所下降,博士通胀问题已经较为明显了。

而当博士扩招与分流退出叠加出现,或许,我们应该默认:大学博士的“学历红利”已经逐渐褪去。未来,高校博士将不再稀缺,甚至会“非常饱和”。

韩启德院士:博士焦虑,是我们给的“粥”种类太少

近日,韩启德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35岁焦虑”,他表示:“僧多粥少”的问题是不是存在,我们的“僧”的数量已经过多了吗?近年来,我国培养的博士生的规模确实在迅速扩大,但中国如此之大,仍然长期需才孔亟。那么我们为什么容纳不了那么多博士?是不是给的经费、项目少了,不足以支持那么多的岗位?好像也不是。僧多粥少,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我们给的‘粥’种类太少”

诚然,当博士学历红利不再,甚至当“人均博士”成为常态,这也意味着博士被拉下神坛、以往“高知”的形象早已不复存在。换句话说,韩启德院士所说的“粥”,在历经博士扩招之后,不仅供应过多,并且在“粥”的品质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对博士而言,“人人都有,相当于人人都没有”。在笔者看来,博士培养不应只贪增长,罔顾博士的“市场需求”。在博士培养上,若只熬大量的、单一的“白粥”,只是在恶性内卷之余、徒增博士年龄焦虑

如何做多“粥”的种类?

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去做多“粥”的种类,目前,已经有相关的人才培养尝试在同步落实:

第一、博士一侧,如何“贴近市场”:

首先,在人才分类培养上,《意见》中提及的“专业博士”,则是为改善博士通胀、人才培养单一化的一种分流措施。区别于学术博士,专业博士是以应用实践型人才方式进行博士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实践过程和技术成果上的侧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对标“市场”。

2023年12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提出要加强专业型博士培养,大力发展博士专业学位。
10月22日,两办印发《意见》指出,要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比例,探索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分类发展,推进专业博士的发展。

其次,博士培养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综合人才适应博士就业新形势。

此前,两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于《中国科学基金》发文建议:“鼓励支持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各方优势特色联合培养人才,形成体量充足、学科齐全、素质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储备。”(详情点击《国自然发文:院士建议加强与“企业”合作!“横向”式科研或成未来新“风口”》)

以工程学科为例,为破解当下“卡脖子”技术瓶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已获二度扩展。目前,清北浙交等24所高校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入选。另,围绕工程类人才培养,西北工业大学4月“总师型”人才培养领航计划——“铸剑班”正式开班。聘任多位专业总师出任“导师”促进学生加速成长为“总师型”人才。

第二、导师一侧,如何“靠近市场”,促使博士培养供需适配、跟上“业界”脚步。

作为链接学界和业界人才培养的纽带,高校教师是博士培养的主力军。故,高校导师需先“靠近市场”。这里,特别是工科类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硕博人才培养要更跟上“业界”脚步:

近年来,各大高校新设立的产业导师即为从企业选聘的技术骨干。2022年两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比如,今年7月,腾讯杰出科学家、天衍实验室主任郑冶枫以“学界新人”的身份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同月,前雅虎首席数据科学家、阿里巴巴达摩院M6 大模型核心人物杨红霞正式入职香港理工大学任计算机系教授……他们,将以大学教授的新身份于高校任教。

写在最后

如韩启德院士所言,僧多粥少,是我们的“粥”种类太少。对此,笔者看来,专业博士之外,高校、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实践正是在尝试做多“粥”的种类。博士培养,仍需兼顾博士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在扩大基数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积极靠近“市场”,让博士培养的“粥”的种类丰富起来。当然,上述内容仅为一家之言,欢迎留言互动探讨!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形势总在变化,难度仍在升级!你是不是还在发愁:变化快、信息少、人脉少、科研忙,没有大把时间研究成功上岸的方法……蔚青学者作为青年学者学术生涯陪伴者,助你打破“信息差”,欢迎关注蔚青学者公众号并登录蔚青学者官网,助你轻松掌握最新的招聘信息政策解读科研动态👇👇👇

同时,对于正在备战2025海优申请季的各位候选人,蔚青学者为各位精心准备了以下超值福利,请快接住!👇👇👇

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与蔚青学者说取得联系。联系方式:15366039465(蔚青学者说)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蔚青学者说
你的学术partn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