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蔚青学者说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小红书、知乎等网络公开渠道。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今年海优结果即将揭晓,一众申请人中,谁又能“遥遥领先”?在某社交平台上,关于#海外优青,回不回国的相关讨论仍在继续。
某书上关于#海优不中,还回国吗?#的部分网友意见
一直被视作“跳板”的海优,渐渐成了海外学者回国的“安全帽”。
大多数人抱着“一条路走到黑”的想法,表示:“在能申请海优的年纪,一直申,不中海优就不回……”
苦于“与家人两地分居”的学者们,坦言:“即便是‘最后一年’,中不中的,家还是要回……”
某书上关于#海优不中,还回国吗?#的投票结果
那么,当海优被学者视作为回国任教的“安全帽”,甚至是,让一众学者产生“海优不中不回”等诸多顾虑。这不禁让人反思,“海优”,是否还如初设时为海外人才回国大开方便之门?换句话说,无海优不回国,于学者而言,究竟是引才还是耗才?或许,对大多数海外学者而言,更该考虑的是,海优回国高校任教,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有了“安全帽”,就够了?
以“海优”身份回国,自然是风光无限,在高校,远不到40岁的黄金年纪,却能以“归国教授”身份任教科研,说海优是一顶“安全帽”,也没什么大错。
一方面,海优回国,引才政策存在诸多利好,国家、省市、高校层面的支持力度不低,于是“海优”成了各大高校争相引进的科研人才。甚至,部分高校也有“非海优不要”之类的论调。另一方面,海优本身就自带“帽子”属性,回国可以直接以“正高”的教职身份继续科研。同时,“海优”的学术背景与科研资源,也能具备在高校“挑大梁”的基本条件。
在申请难度上,海优有绿色引进通道,同等条件下,海优自然成了海外学者竞相追逐的“安全帽”。甚至,成了回国进高校当老师的“必备”。据浙江某位高校教职表示:“海优比面上还容易,待遇比大陆优青还高。”然而,虽面向海外学者设立,但这顶安全帽,也没有那么好拿。抛掉国内海优名额来说,海优这顶“安全帽”,高回报对应的风险并不低。一面是,近乡情怯,想回国当教职就不得不踏上这个赛道。据海外博后Cindy(化名)表示:“博后只是一个临时工作,博士和tenure track教职的过渡。目前国内挺饱和的,土博后都担心留不下,国外博后没有海优一切都白费,还不如留组。”另一面是,“卷”避免不了。国内的学术环境,与海外博士后时期有着明显区别。独立PI就意味着需要你“独挑大梁”,抛开掉国内学术环境的“人情味”,一个晋升考核,足以让百万青椒陷入焦灼:教学型医学院的青年教师林宏宇(化名)这样介绍他的科研日常:“早起就做实验到下午3点,然后赶紧睡下,5点半要去手术室接班,做到第二天早上8点,白天继续做实验。有时候晚上还要上夜班,整个人很疲惫......要过考核我今年必须还要发文章。医学院就是这样,虽然不同科室会有些区别,只能这样熬。最近一次连续通宵是上周,我两天只睡了6个小时,每天只睡5个小时是常态。”刚休满产假回到高校的理科青年女教师王馨(化名)谈起申请基金的经历,说道:“寒假边带孩子边写本子,小孩小,白天我抽不开身,边哄他同时还要浏览基金申请的那些论坛、QQ群,怕万一错过消息。晚上孩子睡了,上下眼皮打架得厉害。但马上就要交本子了,不去申请怎么会中呢?只能强撑不睡觉来写本子。天天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幸运的是,她中了,她用“范进中举”一词形容自己的中标后的感受。一次次申请、每年定期的考核,对学术奋斗、坚持的背后,也不见得全是回报与喜悦,或许,基金落榜、临近淘汰才是大多数学者的真实处境。亦或是,焦虑、恐惧、被“指标”重担压得喘不过气……联想到此前,作为海外人才引进到南京某双一流的青椒宋某,同样困于人才评聘,“因非升即走考核未通过,服药不幸离世……”,他的悲剧如今想来仍倍感惋惜。可见,“海优”这顶安全帽,能戴,不过,能戴多久,还尚未可知。对海外学者而言,既然决定好回国,加入这场学术圈的“世界杯”,那么,国内的学术生态还得适应,非升即走的处境,就必须“直面”。拿到“海优”,只是这场“世界杯”的“首开记录”。至于,接下来,如何在这场学术“世界杯”继续“进球”、甚至让“帽子戏法”般炫技操作能频频上演。此时,建立新的“比赛规则”就愈加重要。在建立新“比赛规则”之外,或许更重要的是,如何打消学者对“海优不中不回”、“高校非海优不要”的顾虑。对此,仅仅是“比赛规则”的更新迭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海外人才“安心”回国,如何“引才而不耗才”?打消青年学者顾虑,破除国内科研生态的弊病迫在眉睫。笔者看来,在火热诚邀,大幅引才的同时,对海外人才要做到“引而不耗”,开辟出适宜海外学者们挥洒科研热情的广阔天地,建立健康、开放的学术生态,至关重要。这还需各方群策群力。祝各位海优申请人,心想事成,回国顺利!以下是蔚青学者说此前整理的海优相关干货分享,详情可点击速览: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与蔚青学者说取得联系。联系方式:15366039465(蔚青学者说)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