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蔚青学者原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目前,以“准聘-长聘”为特征的“非升即走”制度,已在绝大多数“双一流”高校全面铺开。那么,广大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小白如何在新环境里混的“风生水起”,如何一键开启自己的“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指南”,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平台选择很重要
首先,选择985、211还是三四流高校,一开始就要早做打算。三四流高校的“稳定”与985高校的“职业光环”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发展路线。
考虑这个问题是主要出于两点:一方面是大多数三四流高校目前还提供编制,不过一旦入职,后期想要跳槽基本上难度很大。毕竟,低层次高校想跳槽高层次平台,还是建议别太抱希望,没个国家级人才称号大概率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确实,985一流平台拥有不可否认的职业体面(起点高,实验环境,仪器设备,经费保障,人脉关系样样出彩),但卷是常态。基本上,能进去的人基本都很会卷,即便是成功入职了,想留下还得继续卷。没办法,这都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那么,对准青年教师而言,入职前就要先明确自身心理预期:是“择一校而终老”还是骑驴找马找个“短暂跳板”。
再者,不同平台的待遇条件要在入职前就要考察到位,毕竟,“大饼无处不在”。有某高校青年教师表示:“这两年,不断有东部沿海一些省份的高校青年教师联系我想要跳槽到我所在的东北片区,真实的原因就是,当时说的条件总是兑付不了,导致他们的收入真的支撑不了一个像样的生活。”而一些三四流高校为了抢人,甚至给出超过一流高校的“优渥待遇”。据中部双非教授小郑说:“无论是安家费还是校内待遇,我们学校基本上能超过本市一所985”。不过,小郑还说:“在入职待遇上还是要仔细考察,职称、职级对应的实发工资,年底绩效奖金,安家费、补贴等,雷还是挺多的”。
熟悉各种“规则”,明确职业定位
入职后,要尽快熟悉高校各种重要政策及文件。比如所在高校的聘任考核制度,有无非升即走,学校的晋升任务指标、相应教学或科研任务的侧重……总之,熟悉平台“规则”是青年教师的入职“第一课”。
一是要时常根据高校的考核标准调整自己的工作进度。其实,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指标并不轻松,据河北一高校青年教师小兵透露,“现在这工作没什么意思,整天就是填表考核,体现不出自由思考的学术精神。”在湖南某高校任职的小赵说:“我们除了常规的教学科研任务外,隔三岔五就得接受学校各个部门的相关考核,教务处的教学考核、年底院级和校级的年度考核,一旦考核没过,那不就太被动了。”
二是高校现有的“考核标准”也并不稳定。小赵坦言:“我们学校基本上属一直变,每次考核指标的修改变动,没有任何道理可言。总之,各位青年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入职以后,需要明确的一些不得不遵守、且大家心知肚明的“隐形规则”。毕竟,一些高校的论资排辈也不得不遵从。据小赵透露:“入职后,听到的最多话语就是‘分子分母、先来后到、排队。学院同事大多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在熟悉“规则”的前提下,紧跟着是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路线。其实,广大高校教师群体由于个人禀赋、偏好和路径不同,并不需要强求其“面面俱到”,而是要彰显所长、各有侧重。那么,对于新入职的年轻人来说,就要明确自己该不断靠近的方向。比如立志当教学名师,就要站好讲台,甘当“教书匠”。要成为“科研大佬”就要找准自己的科研“焦点”,长期“蹲守”,等待科研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若是想学而优则仕,那就得“早作打算”,培育好自身“学术影响力”,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久则学术优,个中道理,诸位慢慢体会。
尽快站稳脚跟、搞好人际交往
初入高校圈,要尽快适应大学教师的身份。成为大学教师,意味着从只做科研到“教学+科研+N”模式的转变。高校繁杂的琐事、家庭与工作的矛盾、经济压力等是大多数新入职青青年教师的现实问题。因而,要在高校尽快站稳脚跟,让所有工作步入正轨,这个过渡期不宜过长。
与此同时,高校里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是一门学问。毕竟,要玩好这个“圈子游戏”,就要尽快“入圈”、内外通吃。一是对内要与同校、同学院的前辈、同事维系好关系。高校里课题团队、平台资源、晋升考核等等竞争性利益的分配,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考量”。据湖南某大学赵老师透露:“2020年职称申报,在学院投票环节我们团队负责人都没有正常投票资格,其他申报者的博后导师、学科团队成员、还有校友基本上全程参与。”此时,要想在高校隐形的人事博弈中取胜,那么,“大腿该抱还是得抱”。
二是对外要与导师、同门恢复联系。如果你在三四流高校任教,基本上纯靠自己“单干”。那么,之前的导师、同门就是靠谱的救命稻草。无论是课题还是人脉资源,这些帮助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弥足珍贵。
三是,对自己还是要“狠”一点,充分利用自身已有资源、平台,写本子、刷文章,多去学术会议“露脸”。既然进入了“学术圈”,还是要早作规划。
评职称早规划不要等
做好了勇闯“学术圈”前期准备和心理建设,那么,青年教师小白该如何快速成长为大学里的“中流砥柱”?这就需要个人清晰自身的“青年教师”定位,若你志在大学“教书匠”,那承担教学任务、立德树人就是需努力的方向。而对于教学科研型教师来说,科研才是助力自身事业发展的助推剂。因而,争取科研为重,早出成果,应对考评,才能无惧“非升即走”。
那么,以科研为重,如何能早出成果?其实就是前文提到的,找准自己的科研“焦点”,长期“蹲守”,等待科研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细化来说:
第一,在科研方向上以延续博士课题方向为妥,这样有助于借助博士工作基础快速获批项目。拿到经费后需要聚焦所在区域优势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新的科研方向。
第二,在项目申请上要注重学术交流,特别是要注重与小同行的学术交流,为科研项目的申请提供助力。据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经验来看,项目申请书送到小同行概率最大,还是要尽可能地让国内小同行领域专家学者了解你的工作。
第三,在个人状态上,保持状态在线、成果积累不断档。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创新创业,成果无论大小,要保持稳定输出节奏。
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而言,做科研,贵在持之以恒,要积小胜则为大胜。当你有稳定的成果输出和厚实的科研积淀时,成为“科研大佬”只是时间问题。
工作与生活平衡,维护好家庭:
面对入职后的经济压力如何解决?
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如何在陌生的环境里度过自己的迷茫期?如何在搞好科研的前提下平衡好自己的生活?这里收集了一些同行们缓解入职初期压力的建议,仅供参考:
浙江某大学青年教师张老师:“认真踏踏实实研究好自己的核心科研方向,尽快出成果然后搞转化;再就是搞有特色的副业兼职,像自媒体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创收。如果能把专业课讲好,做到专业之余兼顾有趣,做得好一些的收入也十分可观。”
西部一985青年教师李老师说:“多拿项目,纵向、横向项目多多益善,项目多经费多,尽管不能直接进自己腰包,但也能提供不少便利,况且项目都有绩效奖励可以发放。横向项目更可以与业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打开其它局面。”
北京某政法大学青年教师赵老师说:“高校基本收入是讲课费和固定工资,也即高校讲师能拿到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的话,其他的额外收入很多。比如像职称附带的半固定收入,包括带研究生、论文指导费、论文外审费等;二是半灵活收入,类似各类校外的培训指导,和一些一般期刊的约稿;三是自身人脉带来的收入,比如各类横向纵向项目费,各类公司顾问等劳务收入。不过这类收入可以很高,也可能是0,还是因人而异。”
然而,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对大学教师这个群体而言,短期收益的提高,往往意味着长远利益的受损。“小钱”好赚,但终究只能解“燃眉之急”,最好的出路其实就是大家心知肚明却不见得能做好的。做好科研、搞好教学,多申项目、职称晋升,搞好基本盘,自然会“名利双收”。
最后,祝各位初入高校的青椒求职顺利、好事连连!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