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由蔚青学者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科学网、小木虫公众号、各政府及相关部门官网网络公开渠道。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3月5日,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在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表示:对从事基础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我们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他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潜心科研。我们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比如说采购、报销、填表等,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一方面,一些高校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行政部门日趋庞大、臃肿,行政部门下达的各种任务指标,让一线青年教师疲于应付。在行政机构内部,不仅存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情况,也存在高校行政人员数量冗余、甚至远超过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的情况。这样的行政部门对一线教师进行综合管理,下达各种项目和任务,填写或撰写各种表格和总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让无数一线教师成为标准化生产线上的计件工作者。另一方面,高校绩效考核设置不尽合理,各种繁杂的业务指标,让青年教师很难回归课堂和科研的本质目的。高校通过绩效考核的不断“加码”来达成对一线教师的管理,这些考核指标包括且不限于本科生教学、带研究生、发表论著、主持课题、到校经费、获奖获证和获政府批示的数量,需要青年教师按时按量达成。比如,一学年450时以上标准学时,一年三篇论文一篇SCI、SSCI、A&HCI或CSSCI,三年一本书等。这样的考核“加码”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使大学学术造假问题凸显,普通教师忙于应付,超时工作成为高校教师的常态,许多教师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教师的日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另外,教授每周工作6天以上的高达74.9%,其中工作7天(每天都工作)的高达36.3%。副教授周工作6天以上的占52.6%。职称越高者绩效压力越大,工作时间越长。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青年教师年纪轻轻就猝死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时间,青年教师没有宣泄的出口,会出现诸多问题:前段时间,中南大学副教授在朋友圈发文声讨教务办设定的不合理的相关规定时直言:“我不是行政考核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高校青年教师的繁杂事务减负应当提上高校制度改革的议事日程。在今年两会期间,高校青年教师的这一长久困扰,终于迎来新的希望。在国家层面上,政府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相关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3月5日,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在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明确表示: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把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认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对科研持续而强烈的热情,导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好这份热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说,自己团队的一位青年学者非常有才华,也很有个性,执着于事业,在他做出重量级成果后,就放手让他独自带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了。他表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为保证青年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做科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明确建议:“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担任中层干部的学术骨干选择是否要行政级别。对于那些不要行政级别的“双肩挑”的科技人员,按普通科技人员管理,不纳入干部管理。”2023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其中就“持续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减负行动”议题,明确提到,“要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持续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减负行动”,“减少青年科技人才个人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杜绝不必要的应酬活动”,同时“保证科研岗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非学术事务性活动每周不超过1天,每周8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将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时间纳入单位考核”。“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一线科研人员从事非科研工作。”自2018年到2022年这4年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连续推出了3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2018年,全国范围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重点部署开展减表、解决报销繁、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等7项行动;2020年,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科研人员保障激励等专项行动;2022年8月,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这一次减负的主体聚焦于青年科研人员,直面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提出“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文件亮出了行动内容的关键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2023年9月,江苏省出台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重点事项清单》18条举措,坚持减负与激励并重、授权与服务并举。“七部门出台《清单》,试图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一位参与制定清单的工作人员介绍道。2022年6月,广东省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为创新创造赋能。其中第十条更是明确提到 “推动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2023年10月底,西北工业大学召开机构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明确“三减”(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通过调整、理顺、规范等办法来提高部门的运转效率、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同年9月南京大学官宣将党办、校办合并为南京大学办公室,以切实提升学校的行政效能。同时,在高校编制逐渐饱和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去编制化”的聘用机制,在学校层面精简机构与人事也有利于更多权限下放到院系,包括人员聘用、科研项目管理、资源使用等,由此激发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活力与主动性。此外,越来越多高校借助于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重建高校行政机构及职能与服务,比如,启用线上“一站式”自助服务平台,通过接入教务、科研、财务、人力资源等系统的相关数据,能够满足全校师生全天候查看、下载、打印、盖章的广泛需求。“学校出台了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相关办法,明确对青年人员的资助比例不低于50%。”西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袁宏宽说,“比如科研启动项目,新入职博士只要申请,学校都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开展自由探索。”重庆大学建立的“科研网上服务大厅”整合学校多个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申请、合同审核签订、科研经费入账、预算调整、票据开具、项目结题、成果认定等环节一站式办理,并可随时随地查询办理进度。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工作者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青年科技人员的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让青年学者“告别”不必要的行政琐事,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科研上,真正做到“减负”和“松绑”。相信在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督促推动下,会有越来越多政策落地实施,青年科研人员要有信心。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形势总在变化,难度仍在升级!你是不是还在发愁:变化快、信息少、人脉少、科研忙,没有大把时间研究成功上岸的方法……蔚青学者作为青年学者学术生涯陪伴者,助你打破“信息差”,欢迎关注蔚青学者公众号并登录蔚青学者官网,助你轻松掌握最新的招聘信息、政策解读和科研动态👇👇👇
同时,对于正在备战2025海优申请季的各位候选人,蔚青学者为各位精心准备了以下超值福利,请快接住!👇👇👇
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与蔚青学者说取得联系。联系方式:15366039465(蔚青学者说)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