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由蔚青学者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知乎、南方都市报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10月25日,一份“与王某某建立永久亲密关系的承诺书”在网上热传。具体内容真实性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注意的是,该承诺书落款处盖有显示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委员会”的印章。
图源 南方都市报
这份所谓的承诺书疑点重重,其中之一便是“盖有公章”。一个本是“见不得光的”的私人约定,为何能盖有毫不相关的公章?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说起高校里的“公章”,不少高校有这种现象:普通老师盖个章子要么跑断腿,要么低声下气到处求人;而手握一定行政权力的部分领导,文件、公章可以说出就出、说盖就盖,几乎是“随心所欲”……
是行政领导,就能随意盖章?
说起一些学校里的行政领导,就不乏教师们对奇葩政策的吐槽。前有教授怒怼“我不是行政考核的工具!没法让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后有被强制要求“全员坐班”的青年教师怒喷“学院行政领导越发专制!”
部分高校教师对行政“奇葩政策”的吐槽一览
有些领导,为何能随意盖章?又为何能“拍脑袋”出政策?
一方面,因其手握重权,所受约束不足。在一些学术资源有限的高校,经费审批权大多集中在校领导手中,行政领导往往在经费划拨、项目申请、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而高校里各方职级较低的教师,常常“人微言轻”,受伤可能最多,话语权声量却最小。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下达各种新的政策通知,为了表现完成任务的“认真态度”,这些领导主动层层加码地执行;更有甚者,为了做出“突出政绩”,有的领导致力于钻研各种“创新”政策,什么教学排名、上课无死角监控等等。说白了,这些久居高校管理层的不少人,都“太想进步了”。
图源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大隐患:行政权力太集中!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为着实现育人、科研目标,协作分工结合而成的集体。行政领导的权力实际上是组织赋予的管理权,目标是服务高校内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既是组织,最大特性就是有分工,内部必然会分化出管理阶层来指挥协调,越是要完成复杂的目标,就必然导致科层制的出现。
高校行政部门,尤其是行政管理层,掌握资源分配的“生杀大权”,用高校里的话说,就是“官位”。教职人员对行政管理,可谓是“又爱又恨”,然而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又不得不竞相追逐谋求一定“官职”。
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一些高校的行政领导中仍不乏在认知层面“守旧”、行动层面“倒退”的人。他们将组织权力误读滥用,更有甚者“公权私用”习惯成性,一旦“上位”便自以为成了一方“霸主”。原本服务组织的群体,逐渐成了高校里权力腐败的高发群体。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训斥下属公权私用“胡作非为”的片段
高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行政领导?
要申明的是,笔者并非要否定行政权力的存在,恰恰想强调的是,一个专业、务实的行政管理层是一所高校学术、科研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可以说高校能否进步,成也行政、败也行政。
对高校教师而言,行政部门与其领导的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以学术、科研为本位,需要管理和组织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如果行政不够强,就不能为支撑教学、科研提供资源和服务,那一众在校教师、科研人员就难以安心教书、做研究。另一方面,在各个大学内部,不同学科、院系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分歧,各自诉求不同,沟通也有大大小小的障碍,这就更需要中立方来协调各方利益群体,使众人统一于共同目标。
从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上而言,高校的行政管理层需要一群既懂专业的学术科研规律,又懂人际关系的人,应该善于争取并统筹资源、使用组织权力去服务各方,简单说就是“管人管事都在行”。比较有意思的是,国内高校里各层级行政领导通常也是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于一身的,而往往“重行政轻学术”,甚至“只行政不学术”,也就是常受教师们诟病的“外行领导内行”。这样的结构下,别说学生群体,基层行政人员、普通的高校教师等群体基本是被完全“拿捏”的“底层”。总而言之,缺乏约束的权力,极易产生腐化。
高校教师,苦“权力垄断及滥用”久矣。不论教学还是科研,普通教师群体是高校里最大的“劳动者”群体,然而其大多数并不享有相应的话语权。笔者想呼吁的是,在如今多项举措给普通教师提供更多资源的同时,也应提供相应的发声反馈渠道与监督权力。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形势总在变化,难度仍在升级!你是不是还在发愁:变化快、信息少、人脉少、科研忙,没有大把时间研究成功上岸的方法……蔚青学者作为青年学者学术生涯陪伴者,助你打破“信息差”,欢迎关注蔚青学者公众号并登录蔚青学者官网,助你轻松掌握最新的招聘信息、政策解读和科研动态👇👇👇
同时,对于正在备战2025海优申请季的各位候选人,蔚青学者为各位精心准备了以下超值福利,请快接住!👇👇👇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