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招弟”的女孩决定改名

文化   2024-08-21 12:03   江苏  

来源:正经婶儿
作者:木南


名字,作为人们在社交领域的标识,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意义。


或是父母寄予孩子的殷切期望与美好愿景。


然而,有这么一群人。


她们的名字背后更多地关联着父母、亲属乃至家庭的故事与情感。


却鲜少直接与她们相关。

 

今天,我们讲的是她们的故事。


01


22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布的文章““招弟”改名记”经各大媒体转发,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响。


 

"招娣"、"迎娣"等名字,无一不承载着父母渴望诞下男婴的深切期盼。


这些名字仿佛成了女孩子们背负的使命。


似乎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预示或促进弟弟的降临。


当我们利用公安部的同名人数查询系统探寻时,会发现名为"张招娣"的有3099人,而"陈招娣"则多达4067人。


若进一步考虑其他姓氏及谐音变体,在全国范围内,这样寓意"招来弟弟"的名字简直不胜枚举,构成了庞大而引人深思的群体。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叫这种名字的以40岁以上的女性居多。


但仍有不少年轻女性被寄予这种畸形的“盼儿”期望,以此为名。


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演进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已显著淡化。


然而,那些被命名为“招娣”、“引娣”或“来弟”的年轻女性。


在成长的道路上仍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名字所带来的困扰。


这些名字不仅不怎么好听。


更在无形中给她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成为难以言说的隐痛。


众多“招弟”们内心深处都萌生过更改名字的念头。


希望能以此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重获自我认同。


但面对改名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复杂手续。


如身份证件、个人档案及学历证明的更新等,许多人不得不望而却步。


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


更有甚者,部分“招弟”在尝试改名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甚至最终未能如愿。


这些经历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她们对于改名的畏惧心理。


使许多人最终放弃了这一念头。


02


改名成功了!我要哭死。


六月底,江西的易初在小红书平台上兴奋地宣布了自己改名的成功。


她的新户口页上,曾用名一栏赫然写着“易招弟”。


那是她决心告别的过去。

 


改名的念头,早在易初的小学时代就已萌芽。


那时,周围女孩的名字多含玉、梅、霞等字眼。


虽显传统却让她心生羡慕,相比之下,“招弟”二字太过直白。


承载了家里人对男孩的期盼,而非对她个人的美好祝愿。


作为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她深知父母对弟弟的偏爱。


但姐弟情深,并未因此心生嫌隙。


然而,外界的目光和言语却让她难以释怀。


名字成了她自卑的源头。


无论是课堂上的点名,还是日常办事时的广播,都让她倍感尴尬。


易初的职业是汽车销售。


客户初见其名,常带笑调侃,虽非恶意,却也让她心里不是滋味。


名字仿佛成了她社交的绊脚石。


让人轻易联想到她的家庭背景,影响着她与他人的交往和信任建立。


她曾尝试向父亲表达改名的意愿,却未获理解。


父亲的一句“只是个代号”让她更加坚定了改名的决心。


 

近期,网络上改名成功的案例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详细的流程和热心的帮助让她看到了希望。


她决定,趁着未婚之际,彻底摆脱那个不属于她的名字。


走进派出所的那一刻,她内心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幸运的是,改名过程比她想象的要顺利得多。


十五天后,她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新身份证。


那一刻,她仿佛获得了新生。

 


易初选择的新名是“易初”,寓意着初始与新生。


她希望这个名字能真正代表她自己。


而非任何外界强加的标签或期待。


改名后的她,得到了亲朋好友的祝福和支持。


她也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


很快获得了数万点赞和网友们的祝贺。


如今,易初正更新各类证件信息。


“基本在手机上弄就可以了,挺方便的。”


对她而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她知道,从此以后,她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生活。


不再受困于那个承载了太多不属于她的期望与偏见的名字。


03


易初的经历不是特例。


22年,20岁的河南女孩“芃芃”也告别“招弟”,迎来了新名字。


芃芃的名字,曾是她心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如同沉重的枷锁,让她在每一次被提及或自我介绍时都感到无比刺痛。


自卑的阴影笼罩着她的生活,成为她难以启齿的秘密。


在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的是家族对男孩的期盼。


而非对她个人价值的认可,这让她深感困扰与无奈。


为了挣脱这个束缚,芃芃多次鼓起勇气,三次向相关部门提起改名申请。


但遗憾的是,每一次都未能如愿。


这连续的挫败不仅消磨她的决心。


还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之中,为此患上了很严重的抑郁症。


然而,2021年,随着新修订的《民法典》正式实施。


关于姓名更改的规定迎来了新的变化,为芃芃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她深知,这是自己最好的机会,于是决定再次踏上改名之路。

 


这一次,芃芃做足了准备。


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一步步操作,每一步都充满了期待与不安。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


但她没有放弃,因为她知道,这是通往自由与自我认同的必经之路。


终于,在焦灼地等待了几周之后,好消息传来——她的改名申请获得了批准!


那一刻,芃芃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重获自由的欢呼声。


她正式告别了那个让她痛苦不堪的“招弟”。


迎来了一个真正属于她自己的新名字。


新名字的生效,对芃芃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变化。


更是她心灵上的一次重生。


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


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终于是我自己了!”


这句话从她口中说出时,充满了坚定与喜悦。


是她对过去告别的宣言,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易初与芃芃的经历,深深触动了众多名为“招弟”的女孩们的心弦。


这些年轻女性,自小便承载着名字背后所蕴含的家庭愿景和社会偏见。


她们的名字仿佛是一块无形的透镜。


放大了家庭对性别的特定偏好。


不仅深刻影响了她们对自我的认知与接纳。


更在无形中侵蚀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


值得庆幸的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观念逐步开放。


法律体系也日益完善,为这些女孩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招弟”们勇敢地迈出步伐,选择通过改名的行动。


与那个曾经被轻视、被视为附庸的自己彻底划清界限。

 


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一个不再符合自我形象的名字的告别。


更是对个人权利的一次坚决捍卫,更是对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的明确拒绝与挑战。


改名,成为了她们自我认同觉醒的重要标志。


宣告着她们不再沉默,而是要以自己的方式,活出真实的自我,拥抱更加广阔和自由的人生。


04


事情上了热搜后,很多网友说,


无法想象,2024年,还有那么多人叫这种名字。


事实上,正如上文所说,在全国范围内,名为“招弟”一类的女孩群体依然庞大。


她们的名字远非简单的标识,而是社会风貌的一面棱镜。


既微妙地塑造着个体的内心世界与行为模式。


又深刻地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心理倾向与性别偏好。


这样的名字,无论是对个体命运的轨迹,还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演进,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更换名字,象征着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内心世界的重塑与解放。


然而,在这条转变之路上,女孩们仍需面对诸多挑战与未知。


但正是这些挑战,更加凸显了她们拥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与权利的重要性。


无论前路多么崎岖,她们都应被赋予并坚定捍卫这份选择的自由。


勇敢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作家黄佟佟曾说过,“中国女孩的成长史,太多利用,太少关爱。”


许多女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懂事。


而这些“话”“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公平的“条约”。


为家里的男孩让路,被牺牲个人利益满足所谓家庭的需求。


久而久之,女孩们容易被驯服成习惯于无原则的奉献,活成其他人的附庸。


改名,不仅是个人抗争的象征,更是集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它呼唤的是,每一位女性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拒绝被既定的角色所束缚。


在此,愿在座各位女性都能保持独立、坚定的姿态,笑对社会。


-完-


图片及资料来源:

《“招弟”改名记》,2024-07-22,人民日报

《“招弟”改名,不该障碍重重》,2022-11-10,工人日报

《那个叫“招弟”的女孩,终于成功改名了》,2022-10-30,育小芽

《“招弟”改名,“做回自己”向旧观念说“不”》,2024-07-23,宁实平


作者简介:木南,33分钟热度的理工生,批判且挑战,追求要言不烦的客观。



- The End -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樊胜美:为什么你竭力供养着全家人,全家人却不把你当人?
接纳与疗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伤害、遗憾、不满足,是我们这一生要走的路
怎么疗愈不被父母认可的童年创伤?


查看我的更多原创文章

点击菜单栏中的文章目录

meiya,人大心理学硕士,畅销书作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0年心理咨询经验

个案和团体咨询时间累积超过4500小时

预约咨询&约稿请发邮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meiyang86

(添加时请注明理由)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预约咨询

meiya
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专注个人心灵成长。成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和我一起,从“心”开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