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靴 ▎不分左右,不惧风雨

文摘   2024-12-22 17:23   北京  

穿藏靴的老牧民
图源:网络

青海省博物馆藏唐代皮鞋



一双上世纪的藏地旧靴




邓巴靴
民族博物馆藏

一双20世纪初的儿童氆氇藏靴
图源:rugrabbit


在理塘有着一个十分浪漫的民间卜卦游戏,叫做歌卜:首先“主卦人”将几个男女的鞋带儿收在一起藏于身后,然后让大家随机唱歌,随着曲子的递进,“主卦人”从身后抽出两条鞋带儿,根据所唱歌谣内容的不同,由此来算出这对男女的感情运势。

比如要是唱到 :“爱人你需要什么呀?需要什么请告诉我,就算你需要天上的星星,我也找个梯子上去”(ཆུང་འདྲིས་ཁྱོད་ལ་ཅི་དགོས། ། འདི་དགོས་ང་ལ་གསུངས་དང་། ། ནམ་མཁའི་སྐར་མ་དགོས་ན། ། སྐས་འཇའ་བཙུགས་ནས་ལེན་འགྲོ། །)这种感情笃深的歌,那么于是他俩会有美好的未来,但要是唱到:“找了天竺瑜伽师,去算了一卦,他说情人的心啊,就像那鼗鼓一样,摇摆不定”(རྒྱ་གར་ཨ་ཙ་ར་ལ། ། མོ་ཞིག་བཏབ་ས་སོང་གི། ། ཆུང་འདྲིས་ཌ་མ་རུ་མགོ་ལ། ། སྙིང་གཏམ་མ་བཤད་གསུང་གྲགས། ། )这样的内容,那么暗示着两人之间怀有猜忌,不适合成为一对,诸如此类。

要是当时真有互相暗恋的情人凑成一对儿了,年青的藏族情侣经常会害羞地当众脸红,但又有时,主持人也会乱点鸳鸯,他将高龄老妇和几个年青人的鞋带混在一起,若是结成一对儿,并且歌曲暧昧,往往能引得人们捧腹大笑。

穿着装藏靴的藏族妇女
图源:网络

在上面的游戏里,鞋带象征着爱情,是一条条牵动男女双方命运的脉络。要是说鞋带是命运的链接,那么它所依附的鞋子,就是克服一切坎坷和苦难的巨大支撑千百年来,藏族的鞋子从最初的实用性发展到了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性,并且即使是这种艺术审美,也出现得非常早:上世纪50年代,从青海出土了一双牛皮革履,它用“较厚的牛皮做靴底,用较薄的牛皮做靴面,底和面再相缝合,其缝合的方法是先用骨锥和铜锥钻孔打眼,再用针具将牛皮做绳线缝合即可),说明高原的先民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加工靴履工艺和造型水平。革履缝合在靴口前端缝缀一块附有带毛的牛皮做装饰,展示出一种爱美的情趣”。

青海乐都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彩陶靴

文献中也同样如此,唐代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中,禄东赞足登一双“黑色狗鼻靴”(王尧先生语),而根敦群培也认为松赞干布“以红绢缠头,身披五色锦 缎半月披风,足着勾尖之革履靴”。时至后代,帕竹巴官员又着蒙古的靴子,而清代《西藏纪游》中“自打箭炉至西藏……缝皮为靴,朱色者多,底薄与帮等,形如袜,亦用氆氇为之”,以及“麻椙底皆马兰叶渍取为麻,捻细为之,靿有用织金配氆氇者,靴用香牛皮底缝,皆沙绿皮缝嵌,极华丽”则是对此更为精准的描述。

穿着藏靴的19世纪西藏贵族


鞋子,藏语中称为“拉哈姆”(ལྷམ་汉字难拟音,转写作Lham),卫藏口语中亦以“杭果”指代所有鞋子,但上世纪“靴子”一词同样作为外来词在藏语中流行。藏靴按照材质主要可分为皮质和氆氇靴,而按照风格样式,可以分为松巴和嘎洛,佳钦等等。其中,松巴最具特色:“靴底用牛绒捻的绳纳制而成,较为高级的称为‘松巴梯呢玛’,用牛皮制底,靴帮色,彩斑斓,其色彩的搭配十分讲 究,分别用红、黄、兰、绿等八种颜色的丝线在靴帮上绣出美丽的图案,靴面上的绣花也十分艳丽,而且靴尖的方、圆、尖、钩形式不一”。

穿着皮底藏靴的牧民

同样在靴子上,也流溢出不同地域间的文化,比如卫藏地区流行典雅的暗色氆氇长筒靴,帮面和靴腰又经常以深红等布巾点缀,体现出卫藏人民的风度,而昌都川西等地的藏族,又常常着黑色的厚底皮靴,体现着康巴人的气度。此外,牛皮长筒靴一直以来是各个牧区最常见的靴子,这种靴子不易破损、又能防雪防冻,是牧民们长途跋涉的最佳帮扶。

康巴人与藏靴


藏靴由鞋底、靴筒和刺绣组成,因此它的制作也被分为这三步。靴底可以是麻线的也可以是皮质的,其中麻线主要依靠一种特定的野草,而皮底在以前是纯手工制作,人们选取一整张牛皮,经过熟皮、染色等工序使之柔软,再裁出模型,如今一般都是以皮革厂采购。薄靴底一般需要3到4层牛皮,厚的则需要5到7层。

低帮松巴鞋的构成
图源:《Lham》

靴筒一般由氆氇和棉布组成。在3到4层氆氇上用特制浆糊粘贴一层白色棉布,再用木槌慢慢敲出凹面模样来。靴筒颜色一般以黑、红、绿为主。靴筒后方留有开口,是为了穿戴方便。

嘎洛藏靴的塑形
图源:《Lham》

靴面和鞋跟的刺绣作为整个靴子最体现艺术性的一部分,它的设计复杂且丰富,比如仅是在题材上可以画各种吉祥的图案如莲花、孔雀、孔雀翎等等,往往女士的靴子所绘刺绣更加丰富。唱戏或者特定的仪式中演员们会穿一些特殊的靴子,比如名为“达嘎拉姆”,这种藏靴靴面上绘有三只眼睛,代表着神的目光十分威严,一般是扮演君王等时候的装扮。

穿着特定高级藏靴搭嘎拉姆

与现代鞋不同,藏靴的另一特点是不分左右脚,时间久了鞋子自己就会分出左右来——由于左右脚的着力点不同,鞋底的磨损方位也不一致,这一点对于跛脚的人们来说更为明显,跛脚一侧常穿的鞋底磨损总是大于另一边,因此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能确定左右脚了。总之,藏地的靴子不分左右,但它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藏靴的制作
图源:网络


11世纪的西藏著名译师恰洛却吉贝(ཆག་ལོ་ཙཱ་བ་ཆོས་རྗེ་དཔལ)曾到天竺时,被当地人问到来自哪里,他用梵语答到:“来自西藏”,但因为对答太过流利,使得当地人依旧怀疑其身份。突然,其中一个当地人观察到了恰洛的脚,他说:“确定是来自西藏的,瞧他的脚,因为常年穿藏靴指头都磨平了”


藏式高级靴

图源:网络

另外在扎塘寺有一幅绘于11世纪的华丽的“释迦牟尼说法图”,藏族画师贴心地为来自天竺的光脚的释迦牟尼佛穿上了靴子。在这些例子里,就像藏族在千百年的时光里,将硬皮藏靴踩踏为一片片柔软的草原,一段段美好的故事一样,藏靴也将它对这个民族经年累月的岁月痕迹,凝结成了这个民族的身份象征,通过这种身份符号,现在的我们才得以看见这个古老民族走过历史时的模样、骨肉和汗水。

释迦牟尼说法图
扎塘寺壁画,11世纪

西方艺术文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艺术赏析案例,是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梵高的油画《农鞋》的评论,在这里,他将鞋子凝视成农妇的辛劳以至作为此在的人,以及整个存在本身,而我们同样可以追随这种感受,他是这么说的: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积聚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

梵高的《农鞋》
大都会博物馆藏



她他利,藏靴袜


九眼挂饰


 


CHARU
ཆ་རུ། 迦入源于藏语,是一枚黑帐篷上的木扣子。社会企业|游牧可持续|博物馆|设计品牌心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