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科普】奶牛热应激的产生与预防
文摘
三农
2024-05-04 20:04
北京
夏天和五一假期一同到来,相信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最近回暖的气温,走在路上偶尔还会热出一身汗来。天热,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困扰,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帮助下,似乎避暑变得越来越简单,从些许年前的树下蒲扇乘凉夜话,到如今家家户户有的风扇空调,街边小商铺也有冷饮和冰棒在售,只是得注意一下就算天热也别一下吃太多,吃坏肚子可就得不偿失了。更何况,人类的发达的汗腺也可以在炎热的天气帮助调节体温,这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高效散热途径之一。可是对于奶牛,散热确实有些困难了。由于奶牛汗腺不发达,皮肤散热性差,因此对热环境比较敏感,易发生热应激。热应激会导致奶牛采食量减少、产奶量降低、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还会使奶牛易受病毒和细菌侵袭,阻碍与器官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和激素的合成,还会降低奶牛的繁殖能力,等等,属于负面效果拉满了。先简单解释一波,奶牛的热应激,其实是奶牛应对高温环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一旦奶牛场出现高温高湿环境(温度高于30℃,湿度高于70%),奶牛热应激应对措施不力,就会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进而引发奶牛热应激反应。奶牛的热应激反应一般表现为:活动量少、反刍少、食欲减退、粗饲料采食量下降、物质代谢减缓、产奶量减少、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降低,等等。严重的会导致奶牛发情紊乱、不易受胎或死胎等一系列问题。奶牛的热应激也会提升乳房炎、子宫炎及肢蹄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率,严重威胁奶牛健康,甚至危害奶牛产业的发展。由黄色到红色,其危险程度不断上升,从横纵坐标可以看出,牛的热应激和环境的温湿度是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恒温动物被称作恒温,就是因为其会调节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使得生物体的温度控制在一个恒定温度的范围,温度并不会真正地“恒温”,机体允许体温在小范围内动态变化,但总体来看,体温是处在平稳的状态的。先说散热,自然界中的有机体都会通过四种基本方式来散发自身热量:蒸发、辐射、传导和对流。有一个较为经典的例子——热带雨林气候。这是地球上最复杂和最活跃的地区类型之一。在这里,四种基本的热传递方式(蒸发、辐射、传导和对流)共同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每天,太阳的辐射能以光和热的形式穿透大气层,为雨林提供必要的能量。树木和其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这些能量,而它们的叶子表面则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这个过程就是蒸发。蒸发消耗了大量的热量,因此具有显著的冷却效果,使得植物和周围环境保持较低的温度。在雨林的地面上,热量通过接触传导的方式从温暖的土壤传递到较冷的树根和落叶层。由于土壤通常是热的不良导体,这种热传递方式的效率相对较低,但对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当太阳的热量加热了雨林的表面水体,如河流和池塘,它们的水面开始蒸发。这种蒸发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同时也导致了水体的冷却。随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了对流循环,这种对流运动在雨林中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和小气候。夜间,当太阳不再辐射能量到雨林时,辐射冷却开始发挥作用。地表和植物表面的热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导致温度下降。这种辐射冷却过程对于调节雨林的夜间温度和湿度非常重要。可以看到,热带雨林气候是由蒸发、辐射、传导和对流这四种热传递方式共同塑造的。那么当我们理解了这四种基本的散热途径之后,再来看看牛牛们,就知道牛牛们有多燥热了。首先是蒸发,奶牛汗腺不发达,很少有流汗,有时夏天下雨,炎热且潮湿的天气会使得蒸发更加困难,就更没法散热。然后是辐射,热辐射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不过生物体散发的热辐射相比于产热来讲还是太少了,不是散热的主导因素。接下来是传导,传导建立在接触上,由于牛的皮肤温度约为 36°C,因此每当环境低于 36°C 时,热量就会从动物转移到环境中。牛只正常生活时接触的大多是周边的空气,空气的比热容较低且温度常常较高,使得传导空气散热十分困难。牛只晚上睡觉时接触地面,地面温度相对较低,这样的散热较为有效。最后是对流,生物体内的对流散热主要是与循环系统相关,例如呼吸和排泄,都会带走大量体内的热量。过热的天气牛牛会增加喘气,也是加快散热的表现。所以,综合看来,炎热温度下的牛牛散热条件的确有限,几乎只有传导和对流这两种途径在发挥作用。但相比于散热,产热可是更大的一部分。牛牛的产热包含新陈代谢、生物活动和瘤胃内发酵。考虑到养牛场天热的时候基本不会让牛过度运动的情况,我们可以认为体内的主要热源来自于新陈代谢和瘤胃发酵。新陈代谢方面,恒温动物通常通过减少采食量来对热做出反应。比如正在泌乳的奶牛,一天吃的饲料约为50~65kg,而应激之后的奶牛可能减少约二成,甚至更少。这通常被解释为一种适应性反应,会减慢新陈代谢率,从而减慢代谢热的产生。但相较而言,瘤胃发酵方面才是大头,牛牛的瘤胃有大量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在对粗饲料进行消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热。不过这也是牛牛的无奈了。除了体内的热源,体外的热源无疑就是这炎热的天气了。刚才提到,环境低于36°C,牛只会向环境散热,但高于36°C就“倒反天罡”了,环境反而会向牛牛身上导热,进一步加剧机体热升高。散热跟不上升温,那就会热量蓄积,就会过热。和人太热会中暑一样,牛牛太热会出现热应激的异常情况。而判断奶牛热应激的方法也较为简单直接:直接测量奶牛的直肠温度,如果温度超过39°C(正常体温为38.5°C到39.5°C),可能表明奶牛正在经历热应激。此外,也有一些可以进行辅助判断的方法。奶牛在热应激时会增加呼吸频率,正常情况下奶牛的呼吸频率大约是每分钟20到30次,而在热应激时,呼吸频率可能会增加到每分钟60次以上。在热应激时,奶牛的食欲会显著下降,奶产量也会显著下降。当奶牛异常地聚集在阴凉和风扇区域时也应该引起注意,这是因为散热条件不好使得奶牛被迫主动寻找散热途径。总之,炎热天气下,若观察到奶牛表现出不适的行为,如不安、频繁站立和寻找水源等,那么极有可能是出现了热应激或疾病。还是从刚才的四种基础散热方式入手,我们来着手解决牛只的热应激:通过增加场内和过道遮荫,可以减少太阳的直晒,减少牛只热辐射的摄入,并通过降低牛群密度,使得牛和牛之间的距离增加,提升热辐射散热效率;我们还可以通过加装喷淋装置,通过在牛只身上喷水来“模拟”出汗,不仅增加了蒸发散热效率,与水的直接接触还加强了传导散热的效率;还可以配合适当放置的风机来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不仅提高了热传导效率,还提高了对流散热效率,也使得场区的有毒有害气体也得到了排除。如上这些是我在很多牛场见到的现实实例,当然还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和措施,如使用浅色或反光材料铺装牛舍地面以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地面温度,以及挑选较为凉爽的早晨和傍晚进行重要生产活动(如挤奶),还有训练牛只在固定的较为凉爽的地方进行休息等等。说完了导热减轻热应激,还有一些方法是现代技术已经探明且实用的,举个经典的例子——饲料添加剂。比如,在日粮中适量添加饲料添加剂,可预防热应激的发生。目前已验证的有适量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和烟酸等,以提高奶牛抗热应激能力。微生态制剂中所含的益生菌能够起到维持消化道菌群的动态平衡,可适量添加微生态制剂来提高消化率,提高奶生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还可以使用中草药类原料,如芦根、石膏、青蒿、板蓝根、金银花和夏枯草等。中草药不仅具有祛热解暑,减轻应激的作用,而且具有提高产奶量和改善乳品品质的功效。科技不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使得牛场的牛只们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福利,至少在热应激这部分,牛牛再也不用承担那么大的痛苦了。在生活更滋润的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性能。当然在让动物如何生活地更滋润这个问题上,科技在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给出的答案常出常新,牛牛生活上的困难也越来越少。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也的确如此。毕竟,研究生产动物就是一个双向成全的过程,你让动物过得滋润,那么动物的回报就会更加丰厚。这么想来,在未来生活的生产动物,可能活的比人们还舒适呢。但,不要因此就羡笼中鸟,值得羡慕的应该是用科学技术为动物们创造出如此环境的人——正因有了他们,才使得这个行业用更低的成本换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推动整个行业大跨步发展,其贡献可谓挥毫泼墨,功标青史。[1]. Gayatri Gujar, Manish Tiwari, Nistha Yadav, Dr. Monika, Heat stress adaptation in cows –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10.1016/j.jtherbio.2023.103740, 118, (103740), (2023).[2]. 殷海全 & 彭来营.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北方牧业, 29 (2023).[3]. Gujar, G., Tiwari, M., Yadav, N. & Monika, D. Heat stress adaptation in cows –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118, 103740 (2023).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therbio.2023.103740[4]. Herbut, P., Angrecka, S., Godyń, D. & Hoffmann, G. The Physiological and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Heat Stress in Cattle – A Review. Annals of Animal Science 19, 579-593 (2019). https://doi.org:doi:10.2478/aoas-2019-0011[5]. 郭咏梅, 李佳荣, 闫素梅 & 史彬林. 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及营养调控措施. 饲料研究 46, 174-179 (2023). https://doi.org:10.13557/j.cnki.issn1002-2813.2023.1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