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科普】食管沟——牛肚子里的捷径

文摘   三农   2024-05-12 08:39   河北  


我们都知道,作为反刍动物的牛有四个胃:第一个胃是瘤胃,是牛四个胃中最大的,也是我们在餐桌上常见的毛肚;第二个胃是网胃,又叫蜂巢胃,广东那边又称之为金钱肚;第三个胃是瓣胃,又叫牛百叶或千层肚;第四个胃是皱胃,也叫“真胃”,类似于单胃动物的胃。
我们也知道,别看这四个胃名字和样式花里胡哨的,但其实起到重要作用的也就两个胃,瘤胃和皱胃。瘤胃作为反刍动物消化吸收的“发酵罐”,主微生物消化与食物的分解,皱胃主吸收。这二者共同占到总胃约八成的体积,足见其重要性。
我们还知道,反刍过程是指进食后经过一段时间,将瘤胃中半消化的食物逆呕回嘴里,再次咀嚼然后进行二次消化。
我们更知道,反刍动物一般是食草动物,因为植物的纤维较难消化,加上反刍动物采食比较匆忙,特别是采食粗饲料的时候,大部分粗饲料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有必要进行再咀嚼和再消化。
那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粗料是因为不易消化才这样进进出出,反复捶打,那像牛奶这种高营养价值且易吸收的食物,若还是像这样在瘤胃走一遭,怕不是在瘤胃微生物和来回颠倒的过程中损失大堆,最后到达皱胃的只剩下一丢丢,营养都被消耗完了。
那么这次来讲讲,小牛是怎么确保自己的营养吸收,好让自己茁壮成长的。


顺带提一嘴,反刍动物除骆驼以外的动物都没有上门牙,而是在相应的位置上长着坚硬的齿龈,其作用是用来支撑下门牙要撕咬的东西。
更有行家能够通过看牙来判断牛龄,这种方法有科学依据,且听下回分解之。

回到正题,所以从饲料视角去看,这趟牛肚子里的旅行是这样的:先进牛嘴被简单咀嚼后进入瘤胃,然后在瘤胃停留,发酵分解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嘴中被仔细咀嚼之,然后再度吞咽才能进入后续的网胃和瓣胃中,直到皱胃和后边的肠被完全吸收掉,排出体外。
在小犊牛刚刚出生的时候,胃部结构跟大牛是不一样的,网胃瓣胃都尚未发育完全,但皱胃是非常完备和健全的 ,占到了犊牛胃体积的60% 。
发达的皱胃能够使之完成最基础的消化和吸收,保证了犊牛对营养的摄入。
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了保证营养摄入,牛进化出了相应的对应“对策”——食管沟,来确保自己喝的奶能吸收到自己的身上。

当犊牛抬头吸吮时,这一动作会反射性地引起牛食管沟的唇状肌肉卷缩,使其闭合成管状。这样,乳汁或饮料就不会在前胃停留,而是直接通过食管沟(食道沟)和瓣胃管进入皱胃。这种反射有助于乳汁或液体快速、直接地进入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消化和吸收。
这就是食管沟反射。
食管沟反射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不同,如在用桶饮乳时,可能会导致食管沟出现闭合不全的收缩;而在用奶头吸吮时,则可能出现完全闭合的收缩。
这是因为相较于低头饮奶,抬头动作往往能更好地使食管沟起作用。而这一反射随着犊牛的成长而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所以我们经常见到,小犊牛吃奶都是仰着脑袋的,负责自动触发食管沟反射。

但单纯只靠食管沟反射来是牛犊获取营养,短期内对牛的生长有保障,但长期来看是不利的。
瘤胃不仅仅起到“发酵罐”的作用,还起到消化吸收的作用。在瘤胃表面附有很多的乳突,是用来消化吸收营养的。
如果光喝奶的话,小犊牛长期处于舒适区,它的瘤胃壁就会非常的光滑,上边乳突非常少,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改料和发育。
因此,有前人尝试过在犊牛喂奶的时候,还给他吃一部分草,这就会刺激他的乳突发育,有利于发育过渡,然而由于小牛犊还不能进行顺利的反刍动作,这样的刺激方式对于瘤胃发育的作用有限。
如今,我们通过在喂奶的同时饲喂犊牛开食料来促进犊牛健康发展。开食料一般为颗粒状,营养丰富均衡,吃进去这种固体的饲料,能够促进犊牛瘤胃快速的发展。一个健康的犊牛,其瘤胃上边的乳突是非常丰满、非常健壮的,对粗饲料的消化和精饲料的吸收都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有时利用食管沟反射给牛投药或者益生菌,使药物直接进入瓣胃和皱胃,以减少其在瘤胃中的分解,提高效用。人工喂奶时也尽量让牛能够仰头吃奶,这也是尽可能让食物进入食管沟中,利于后续消化。

总之,食管沟反射是反刍动物中常见的结构,其功能表现出了多胃动物对自然规律的适应和进化。
在瘤胃功能尚未完全之前,通过食管沟将高营养价值的牛奶直饮如皱胃进行消化吸收,保证了前期的安全健康发展;待瘤胃发育完全,食管沟反射逐渐消失,阻断了直入皱胃的途径以防止难以消化的草料食物扰乱消化系统。
食管沟与多胃消化相辅相成,以不同的食物导流方式,确保了牛只充足的营养吸收。






作者 & 编辑 | 原昊



关注公众号

获取行业前沿进展和有料资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草食幼畜in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专注(幼龄)草食动物营养与健康研究。以此公众号传播团队和行业动态,搭建与同行们交流平台,推广牛羊兔鹅马驴鹿等健康饲养和营养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