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重症老年患者人数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这些重症老年患者来说,很多都存在营养不良或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为了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进行营养补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对重症老年患者的营养补充方法缺乏了解,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从重症老年患者的角度出发,一起聊一聊营养补充策略都有哪些,从而实现营养均衡,更好地助力健康。
01
重症老年患者营养补充的原则
建议所有重症老年患者都接受营养危险筛查,如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MNA-SF营养评估,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等。
1.筛查营养危险因素。
重症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营养风险。据统计,该部分人群中有23%至34%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如果重症老年患者存在营养代谢异常,那么对其进行规范化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2.营养评价。
针对有营养危险因素的患者,通过膳食调查,可对其采取人体成分测定、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综合营养评估等手段。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可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和诊断。
3.合理选用营养干预手段。
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之后,依托于患者实际的营养状态、吞咽功能、胃肠功能及病情轻重等因素,为患者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02
重症老年患者营养补充的建议
1.根据营养目标进行营养支持。
在对于高龄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建议每天以104.6~125.5 kJ/d(25~30kcal/d)为标准进行补充,并且患者每天需要摄入的目标蛋白为1.2~2.0g/kg/d。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正常情况下的基础代谢率在83.7kJ/kg/d(20kcal/kg/d)。因疾病类型及病程不同,患者能量需求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营养支持时需要在急性期适当降低,恢复期适当增加,在生理活动或患病状态下,总代谢速率应该是基础代谢的1.2至1.8倍,因此老年人需要的热量是104.6~125.5kJ/kg/d(25~30kcal/kg/d)。老年人在受到感染、手术、创伤失血等急性创伤打击后,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导致患者出现组织水肿特别是肠壁水肿,从而使老年人更易发生肠道不耐受。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输注人血白蛋白或氨基酸等含氮底物来促进蛋白合成,从而改善肠道功能。
2.建议大多数老年危重症患者术后及时进行肠道营养治疗。
(1)推荐使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2)对于老年危重症患者,鼻胃/鼻肠道的放置建议采用盲法;插管不能成功或插管困难者,应该在内镜引导下置入鼻胃/鼻肠管;对于不能耐受内镜下置管的患者,可以在X线引导下或超声引导下进行置管操作。
(3)如果患者在完成腹部的外科手术后,需要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那么建议在手术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肠内营养支持的通路。
(4)建议老年危重症患者开始时先进行低剂量喂养(10~20 kcal/h或500 kcal/d),随后可根据肠内营养(EN)的耐受程度谨慎调整喂养速度,5至7天逐步达到目标喂养量。
(5)建议老年危重症患者采用非乳糖配方进行EN治疗。
(6)建议老年危重症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时使用益生菌,以减少肠内营养性腹泻的发病率。
(7)建议将胃肠营养液加温至接近人体体温,以防止腹泻。
3.建议推迟个别重症老年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
在某些特殊的病情或疾病的特定时期,应推迟对重症老年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患者在休克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不能达标时,应首先纠正休克的病因,对患者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待休克得到控制后,逐步由滋养型肠内营养过渡到喂养型肠内营养。
(2)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情况,或者在出现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低氧血症时,需要纠正后才能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3)如果患者存在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应待出血停止或无再出血表现后再行肠内营养治疗。
综上所述,对重症老年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
作者丨盛晓敏(阜南县人民医院)
编辑丨张莹 校对丨王宇
往 期
精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