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特征为低骨量、骨微结构破坏和骨骼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高。
据《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报道,我国是世界上骨质疏松患者最多的国家,全球2亿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我国独占近一半。
我国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自2018年和2021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 男性6.9%。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达到32%。
与此同时,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仅为7.4%,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只有6.4%,骨折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率仅为30%左右。
图片来源:bigstock
衰老、不良生活方式和众多疾病状态均会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绝经后钙从骨骼中丢失的速度大大加快,骨折的发生率是男性的3-5倍。
骨质疏松症是隐匿、可发现、可治愈的。因此,及时的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骨质疏松的忽视,有可能带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Q1. 哪些人需要格外关注骨质疏松的筛查呢?
● 一些先天性因素会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包括女性、体型瘦、有骨质疏松家族史、月经初潮晚、早绝经(<45岁)等。
● 吸烟、大量摄入咖啡(大于4杯/天)、酗酒、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体力活动过少等不良生活方式。
● 有胃肠吸收障碍、进食障碍等疾病。
● 具有甲亢、甲旁亢、库欣综合征、性腺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病、慢性肝肾功能或心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的人群。
● 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或一些肿瘤激素疗法的患者。
Q2. 如何发现骨质疏松?有什么检查手段?
骨质疏松症患者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骨量丢失的程度增加,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力学性能下降和微骨折的发生,可以出现腰背痛或全身骨痛、肌肉痉挛、活动受限、脊柱变形、骨折等等。
图片来源:bigstock
常用的针对骨质疏松的检查手段包括X线、双能X线和定量CT、定量超声等骨密度检查。
同时,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尿钙、尿磷、尿肌酐和多种骨转换标志物的实验室检查也会给诊断和治疗的选择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Q3. 骨质疏松能预防吗?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的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调整生活方式需要强调膳食钙的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和低盐饮食、充足的日照、规律的运动、戒烟、戒酒等。
骨骼健康的基本膳食补充剂包扩钙剂(推荐中青年元素钙摄入量为800mg/日,50岁以上1000-1200mg/日),维生素D(建议25OHD维持在20ng/ml以上,30ng/ml以上更理想)。
图片来源:bigstock
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增肌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程是个体化、长期化的,治疗的前后都需要评估风险和疗效。药物的序贯治疗方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内科医生
内分泌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2022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2] Uptodate:骨质疏松症筛查、临床表现、诊断、评估、治疗
[3] 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