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银屑病(Psoriasis)
流行病学:2008年中国6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0.47%,欧美国家的患病率为2% ~ 4%,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2/3的患者在40岁以前发病。大部分患者冬重夏轻,部分患者无明显季节性。
临床表现: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银屑病可合并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IL-23、TNF-α和Th17/IL-17相关的免疫通路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机制。
Man, A.-M.; Or ˘asan, M.S.; Hoteiuc, O.-A.; Ol ˘anescu-Vaida-Voevod, M.-C.; Mocan, T. Inflammation and Psorias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Int. J. Mol. Sci. 2023, 24, 16095. https://doi.org/10.3390/ ijms242216095
92.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arthritis,PsA)
流行病学:PsA在我国的患病率为 0.01%~0.1%,7%~42%的银屑病可发生PsA,且随着银屑病病程的延长其患病率逐渐升高。
临床表现:PsA以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疼痛、肿胀、僵硬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骶髂关节炎和/或脊柱炎、附着点炎及指(趾)炎等症状。
发病机制:银屑病相关的慢性炎性骨骼肌肉疾病。
9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
分为先天性PRCA(Diamond-Blackfan贫血,DBA)和获得性PRCA。
流行病学:DBA出生后1年内发病,欧美国家发病率为5/百万~7/百万,日本为12/百万,男女发病率无差别。我国尚无发病率数据统计的报道。
临床表现: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网织红细胞减低和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显著减低或缺如为特征的综合征。
发病机制:
DBA由核糖体蛋白结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异常,为红细胞内源性生成缺陷所致。多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约1/3合并先天畸形。
获得性PRCA主要是由于药物、病毒、抗体或免疫细胞等直接或间接攻击红系祖细胞、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受体等,抑制红系增殖和分化成熟,最终导致发病。
94.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
流行病学:临床上较少见,主要发生在20~50岁人群中,女性患病率略高。美国发病率约为58例/百万人年,英国则为6例/百万人年,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数据。
临床表现: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最好发于下肢(85.7%),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疼痛性红斑、丘疹、结节或脓疱,并迅速进展为不断扩大的溃疡,伴有典型的紫红色边缘和坏死性基底,其溃疡创面愈合后常可形成筛网状萎缩性瘢痕。约50%的PG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IBD)、自身免疫病、血液肿瘤等系统性疾病,其中男性PG患者更易合并恶性肿瘤且预后较差。
发病机制:与固有免疫系统失调、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遗传易感性和异常炎症有关。
Joachim Dissemond et al, Pyoderma Gangrenosum: Treatment Options, Drugs. 2023 Sep;83(14):1255-1267. doi: 10.1007/s40265-023-01931-3. Epub 2023 Aug 23.
95.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
流行病学:本病少见,多发生于女性,尤其是神经过敏者,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在寒冷季节发作较重。影响高达5%人群。
临床表现:阵发性四肢肢端(主要是手指)对称的间歇发白、紫绀和潮红为其临床特点,常为情绪激动或受寒冷所诱发。
发病机制:梗阻型有明显的掌、指动脉梗阻,多由免疫性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所伴随的慢性动脉炎所致。
Maciejewska, M.; Sikora, M.; Maciejewski, C.; Alda-Malicka, R.; Czuwara, J.; Rudnicka, L. Raynaud’s Phenomenon with Focus on Systemic Sclerosis. J. Clin. Med. 2022, 11, 2490. https://doi.org/10.3390/jcm11092490
痉挛型无明显掌、指动脉梗阻,在室温时指动脉正常,在临界温度时(18~20℃)才引起发作。痉挛型有异常的肾上腺能受体改变,血小板上α2-受体活性明显增加,致使血管对冷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96.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 ReA)
流行病学:多发生于18~40岁青年男性,无地域差异,可发生于世界各地。
临床表现:特定部位(如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的关节炎,曾被称为Reiter综合征(具有典型尿道炎、结膜炎和关节炎三联征者)。
感染的全身症状,可持续持续10~40天,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症状,关节炎症状(尿道或肠道感染后1~6周发病,多为单一或少关节炎,非对称性分布,呈现伴关节周围炎的腊肠样指,一般持续1~3个月,个别病例可长达半年以上。主要累及膝及踝等下肢大关节。肩、腕、肘、髋关节及手和足的小关节也可累及。)
发病机制:与感染、遗传标记(HLA-B27)和免疫失调有关。
97.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
旧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syndrome,RSDS)
Dysfunction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has been observed in some CRPS patients, and the older name for the syndrome “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highlighted this association. (Autoinflammatory and autoimmune contributions to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Molecular PainVolume 14: 1–13,DOI: 10.1177/1744806918799127)
流行病学:总体患病率1.2%,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如痛觉过敏、异位疼痛(受累肢体的未损伤区域到对侧肢体和身体其他部位自发和诱发出现弥漫性疼痛)、肿胀、皮肤变色、自主神经变化(肤温不对称、循环不良、异常出汗)、运动障碍(震颤和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以及情绪和认知的变化。
发病机制: CRPS 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目前认为其发生发展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遗传及心理因素等相关
徐妍,许继军,潘寅兵.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J Nanjing Med Univ,2023,43(07):1017⁃1021
98.不宁腿综合症(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
又称不安腿综合征,Willis-Ekbom病(Willis-Ekbom disease, WED)
流行病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2倍,不同国家和地区成人RLS患病率不同,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患病率为5%~10%,亚洲人群的患病率较低,为0.1%~3.0%,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50岁人群中的RLS患病率为0.69%;另一项为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两社区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RLS人群患病率为1.4%,且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患病率的2倍。另一项在青岛市王台镇进行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表明,>18岁人群的RLS患病率为7.2%。
临床表现:强烈、迫切想要移动肢体的冲动/欲望,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或加重,患者对肢体深处不适感描述各异,如蚁爬感、蠕动感、灼烧感、触电感、憋胀感、酸困感、牵拉感、紧箍感、撕裂感、甚至疼痛。这种不适感尤以小腿显著,也可累及大腿及身体其他部位,如上肢、头部、腹部,且通常呈对称性
发病机制: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特发性不宁腿综合征中,多巴胺能系统和大脑特定区域的铁存储功能障碍减少。可能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钙/磷酸盐失衡、贫血、功能性缺铁和亚临床周围神经异常可能与尿毒症不宁腿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有关。维生素D缺乏和钙代谢、子痫前期、强烈的家族史、低血清铁、铁蛋白水平和高雌激素水平也可能在妊娠中起作用。不宁腿综合征在妊娠期间非常常见,特别是在妊娠晚期。
不宁腿综合征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克罗恩病和炎症性肠病。然而,由于RLS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因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可能并不表明存在因果关系。
99.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
流行病学:欧洲国家PAN每年的发病率为 0~1.6/1 000万,美国发病率为9/100万,国内尚无大型流行病学资料。男∶女为2∶1,发病年龄为(37.6±1.6)岁。
临床表现:微动脉瘤、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器官梗死。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最常见。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可能与感染、环境、药物及注射血清等相关。随着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开发,与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 PAN 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感染等因素激活免疫细胞,攻击动脉血管,导致相关炎症。
1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流行病学:我国RA的患病率为0.42%,患者总数约500万,男女比约为1∶4。
临床表现:滑膜炎,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骨折及抑郁症等。
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自我耐受破坏,导致系统性自身免疫(即可检测到的自身抗体,如AMPA或RF)反应,引起的软骨和骨骼的破坏。
Update on the Pathomechanism, Diagnosis,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Cells 2020, 9, 880; doi:10.3390/cells904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