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几个热点,都与降薪有关。
先是,央企公募基金启动2023年退薪工作,据说超过290万的薪资退回。
接着,上海中金员工郑雯露跳楼死亡,据网上消息,月薪10万降到3.5万,中金辟谣非跳楼离世。我看了相关内容,推测非单一因素致使这么优秀的女孩选择离开人间,而是夫妻不和、情绪抑郁、房贷、降薪等多重Buff叠加所致,愿往者安息。
这两天,建行降薪10%的消息,又弥漫网络。
全球经济形势不好,企业界早已嗷嗷叫,疫情以来,裁员的裁员,降薪的降薪,关门的关门。
热会传导,经营困局亦会传导。
从本质上讲,金融圈和企业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企业效益不行,金融圈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降本增效,业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旋律。
而大多时候,这降本第一刀啊,砍向的都是员工的薪资福利。
无论职位高低,降薪都是打工人的痛。
降薪的银行,建行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早在前年,招商银行及一些地方性银行就启动了“反向讨薪”,其实也是一种降薪。
从招行的公布财报中看,2022年,绩效薪酬被要求退回的员工有2876人,共退回5824万元,2023年,涉及4415人,共退回4329万元,划到人均1到2万元。
从一定程度上,我很能理解企业的减薪举措。
但我不能理解在实务中,有些公司从上到下使用差不多的降薪比例,这对于基层员工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做法。
举例来说,月薪10万的高管和月薪8000的基层,都降10%
看起来高管降了10000元,基层降了800元。
从相对值上同为10%,从绝对值上高管降的是基层的12.5倍。
但这真的合理吗?
800元,之于基层员工,那是一个家庭两周的菜钱、孩子补习班1/10的学费;
10000元,之于高管,不过是锦上添花,少买一件奢侈品,少出去吃几次豪华大餐。
10%对高管和对基层的意义,大不同。
我说啊,这减薪,要先从高的减,越高减得要越多,尽量不减或少减基层员工的薪资。
给我们这些打工的牛马人多点手头的宽裕!
同理,在薪资调整上,实践中也多用人均调薪比例做预算与调薪额分配。
高者恒高,低者恒低,标准的马太效应。
使用人均调增额做调薪预算,并结合绩效表现与潜力做额度分配,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
组织的人员管理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内部的相对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