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非常有中国特色。
跟随你一生,记载人生轨迹,包括身份、学历、资历、工作经历、重大事件等。
二十多年前,辅导员警告调皮捣蛋的同学,会说:不要搞事儿,小心记到档案里,跟你一辈子。
单凭“一辈子的黑点”,当时能唬住不少同学。
若有考公务员、事业编的意向,人事档案必须维护好、保管好,否则难过政审。
01
随着改革开放,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外企、民企里工作,看能力多于看资历,再加上跳槽、跨地区流动等原因,
很容易发生一件悲惨的事——不知道人事档案在哪儿。
我曾负责办理公司优秀员工的上海人才引进落户。
落户手续之一,必须把异地的人事档案转到上海来。
10个同事里有8个,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在哪旮旯保管,毫无头绪,完全懵逼状态。
考考屏幕前的你,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在哪儿吗?
传统意义上,以下场景会用到档案:
1、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征兵入伍等调用人事档案,进行政治审查;
2、专升本、考研、考博等,需要将档案调入新的学校;
3、职称评审;
4、城市落户,需要将档案调入落户城市;
5、工龄认定,退休时的过渡性养老金发放依据;
02
最近发退休的内容比较多。
后台有朋友留言,因各种原因,找不到人事档案了,深深担忧未来无法顺利办理退休手续!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也可能是杞人忧天,个中原因,听我慢慢道来。
对于参加企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人员来说,区分两种情况,方便对号入座:
1、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没有档案也不影响领取养老金。
养老保险权益由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所在地区的社平工资水平等因素决定,社保机构有参保记录。
达到退休年龄,且缴费达15年及以上,没有档案也不影响领取养老金。
2、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人员,没有档案可能会影响领取养老金。
主要看在当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前,自己有没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
若有,必须以人事档案的原始记载来认定视同缴费年限,发放过渡性养老金。
03
各省市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间不同,认定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也不一样。
北京从1992年10月开始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上海从1993年1月开始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全国其它地区,最迟在1996年前开始实施现行的社保制度。
对于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先查当地的养老个人账户的建立时间,再看自己有无符合条件的连续工龄,来确定自己是否有视同缴费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2014年10月份之前的工作工龄,都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