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31
9月19日白天,整个房产圈都在讨论“降息”的话题。
这个话题如此火热,以至于我身边的好多朋友,也来问我看法。
这就尴尬了。
我对金融一窍不通。
我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你问我别人降息跟我们的房产有什么关系。我母鸡呀。
昨天发了一篇宣传文案《园区湖东第一豪宅,你见过吗?》,主要是宣传第9次线下沙龙。
一共5个名额。
文章发出20分钟,就报满了。(如果你特别感兴趣,可以私信我。没准有人半路退出呢。)
读者们把资产证明甩过来,糊了我一脸。
全都是流动资产满级的大佬。
什么降息,什么美联储,什么通缩,什么LPR,我统统不看。
现金才是硬道理。
看到读者们的银行卡余额,我就对中国的经济,充满了信心。
日更公众号,真的太累了。
我一直想要找一两个合伙人,一起写一个公众号,每个人一周写三篇,压力就小很多了。
第二次线下会的时候,有一个读者A,说自己很喜欢研究楼市,也很喜欢写文章。
我跟他说,你可以自己写公众号。或者也可以把文章发到我的公众号上。公众号会统计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同时计算相应的广告收益。虽然不多,但是这个正反馈很重要。
当年我自己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可是没有流量主这个说法的。纯纯的靠爱发电。
一分钱收入也没有。
事实上,我约过稿的读者,不下五人。但是真正行动的,只有一个读者A,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终于传了一篇文章过来,问我能不能发。
我一看,好家伙,洋洋洒洒,5000多字。
我自己都没有写过这么长的文章。
但是,当我仔细看了内容之后,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主观性太强,对于某些小区的评价太情绪化了;
第二,很多数据和信息不严谨,随便在百度上搜到一点信息就往上写。网上很多信息,是有问题的。仔细查找信息来源,发现没有体制内媒体和官方网站的背书。
就算是某些网友或者小自媒体编的信息,我们也要标明出处。
不写出处,那就成了自己编的。
文章写得虽然精彩,但是我不能用。
我对读者A说,要么你自己开个公众号发布。我可不敢发。
要么你收着点写。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全都核实好,5000字砍成1200字。
读者A坐地崩溃了。
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我想起,差不多一年之前,达叔提出过一个项目叫“达叔编辑部”
就是让读者投稿。最初想要在达叔的公众号上发表的。后来,只发表了一两篇。
我不知道是不是项目还在继续,发在其他平台上。
但是经过这次读者A的投稿,我明白了,多人合写一个具有强烈个人IP的公众号,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文章风格差异太大了。
不同的人对楼市的观点,差异也是非常大。
除非这个公众号的IP属性没有那么强,做一个类似于杂志的公众号。大家就当故事会看。
但是这样一来,如何变现就成了难题。
想来想去,没有一条路是简单的,没有一条路,是很容易成功的。
真是让人绝望。
当然,值得做的事情,都是困难的。
困难不可怕。关于读者投稿,我还是愿意继续尝试的。
2019年底,我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就住在工业园区的公租房。我最初的人设,就是一个园区吹。
我曾经一度喊出了口号:
金鸡湖永远涨。
但是那个时候,我在园区还没有房子。
我在苏州的第一套房子,跟很多刚需一样,预算很少。我把所有的理财帐户都清空了,现金只有40多万。东拼西凑又借了20万,买了一套180万总价的尹山湖二居。(毫无疑问,这套房子如今已经“破发”了。)
当我喊着“买园区”的时候,我是心虚的。
我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买一套园区湖东的房子。
这个目标,一直到2022年才实现。
2022年拿到了房本。
2023年,才搬进房子里。
2024年开始做线下沙龙,认识了很多朋友。
就在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到社区医院去打针,就碰到了一个参加过线下沙龙的读者。
这不巧了吗。
当时我就在想:
如果我在尹山湖社区医院碰到读者,这人设不就崩了吗。
你天天说自己住园区,到头来领着孩子在尹山湖打针?
还好我已经把房子买在湖东了。
把自己吹过的牛,实现了一部分。
如果我没有写公众号,可能不会这么快就买园区的房子。
柳如烟:2022年园区买房,你这还不如晚两年再买呢。人设比百万损失更重要吗?
我的心态是很好的。我是真刚需。我的孩子要在园区上学。我和家里的婆娘,都在园区工作。
现金流也完全支撑得住。
我们要在园区,至少生活20年。
我们要向前看。做时间的朋友。
死多头,死硬到底。
全文完
----------------------
我们组织了读者群,分享苏州楼市相关信息。
如需加群,加头等房,备注“苏州”,拉你入群。
因为微信对加好友有限制,通过的可能会慢一些。请耐心等待。
----------------------
点赞的人,都能买到笋盘!
后台回复“文献”,免费获取《O神文集》和房圈四大名著!
更多精彩内容猛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章由头等房原创首发,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转发,需注明来源出处。否则属于侵权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