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故里•神奇桔乡——城固(中)
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自秦设县制已有2300多年历史,秦慧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始置成固县,据《方與胜览》曰:“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也”之意,古代“成”“城”通假,北依秦岭南麓,南屏巴山北坡,南朝宋改为城固。城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人文厚重。
城固,有被誉为“中华第一窑”的宝山遗址。宝山遗址,位于城固县原公镇宝山村,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距今3000年到6000年,属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商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宝山遗址,在1990年3月被西北大学考古小组发现,先后发掘出灰坑、居址和墓葬等物,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大量石器、陶器和部分商代青铜器、骨器等文物。宝山遗址被认为是迄今长江、汉江流域发现遗存最丰富的商代遗址之一。学界将宝山遗址作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宝山文化”。
城固,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五门堰、杨填堰。城固山清水秀,古代的水利工程的五门堰、杨填堰(另一处山河堰,在汉台区),号称“汉中三堰”,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五门堰,位于城北15公里处的湑水河畔,堰坝在桔园镇东偶,渠首在桔园镇街东南。截湑水灌田,因渠首横列五洞进水,故名五门堰。1984年成立五门堰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宋绍兴年前叫唐公堰,清嘉庆十年(1805)《唐公车按亩摊钱的批复》载:“唐公始于汉朝,疏小渠以灌田,流鼻底(斗山)而归河(湑水河)”。清道光三年(1823)《唐公车水利碑》载:“五门之渠实起汉矣,相传以来,渠口丈八。”唐公即唐公房(昉)。据东汉灵帝时所立“仙人唐公昉碑”载:“唐公房新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为郡吏,遇真人,举家升仙。”唐公房升仙虽为神话传说,以“唐公”命名,后世称“始于汉朝”是可信的。建国后,多次对五门堰进行整修改建,使古堰焕发青春发挥效益,古堰古建筑也得到妥善保护。杨填堰,位于城北7.5公里处的宝山镇丁家村。相传为西汉时萧何、曹参、张良首开,以发展农业供给汉军粮草。三国时诸葛亮北伐,以汉中为大本营,教兵习武,劝士农桑,扩大生产保障军队供给。南宋时,西北抗金名将杨从仪高龄退役城固县水北村时,号召当地人民群众大力修渠,民赖其利,人民亲切地称此堰为杨填堰。
城固,有风景秀丽的南沙胡,历史悠久的地母庙。南沙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南郊巴山北麓浅山谷口的五郎关,距县城15公里、汉中市16公里,其主要风景集中在库(湖)区,故称南沙湖风景区。南沙胡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曾于199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景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平方公里,大小山峰54座。依托陕南汉江流域茂林修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宗教文化,以长湖为中心,形成了五郎关、地母庙、明珠湖、鸟山、孤岛猎奇、水上世界、红色丰碑、林浦山庄等景点。南沙河库区呈“L”字形,湖水碧绿,清澈若镜,当天气晴朗时,白云、蓝天、山峰、花木倒映湖中,水光浮翠,美丽如画。游人或漫步林荫、或荡舟湖面、或寻渔钓之乐,无不流连忘返。群峰环抱的长湖,水平如镜,极目无垠。青山倒映、绿水相翠、微风吹皱一库碧水、是度假旅游好地方。
城固地母庙,位于南沙河风景名胜区内的佛教圣地五郎关,距县城约20公里。相传地母又称后土娘娘,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是主宰阴阳生育、大土山川的神。自秦汉以来,历代皇帝皆祀后土,礼仪规格与玉帝一样。五郎关地母庙闻名省内外,是台湾地母教的发祥地。地母庙相关古建筑有“回龙寺”,大雄宝殿等。地母庙兴建于东汉献帝二年(公元19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朝历代民众虔诚拜竭,香火鼎盛。清代后期信奉地母传入台湾,蜚声海内外,故台湾地区流传的《地母经》卷首,载有“光绪九年正月初九陕西汉中府城固地母庙飞鸾传经”之说。每年历时五天的农历“三月三”庙会和“十月十八”地母会,四面八方及附近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翻山越岭,齐奔五郎关赶赴盛会,殿内外烛光通明,香烟缭绕,鞭炮声、钟鼓声、诵经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
城固,有众多著名的历史人文古遗址。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诏令全国府县修建城隍庙,明洪武六年(1373年)城固县令胡达英于现址兴建城隍庙,后遭兵毁。明穆宗隆庆六年扩建,后历代都有修缮(嘉靖《城回县志》)。城隍庙原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现存城隍大殿是不多见的四坡流水庑殿顶式建筑,坐北向南,面阔3间,进深长9.2米,屋面饰琉璃筒瓦,加勾头滴水,鸱吻已毁。庙内有一通明穆宗隆庆六年所立的《重修城隍庙碑记》。
城固钟楼,位于县城钟楼街,是一座古色古香、玲珑秀气的塔式建筑。据清代《城固县志》记载,该钟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因兵祸焚毁,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城固钟楼砖木结构四层,高约十五米,三层楼阁三层飞檐,四层顶楼为全顶全檐。四角高高翘起飞檐,像欲飞苍鹰展开翅翼,犀利冲天。其楼顶紧凑收缩,却翘起六角,格外灵秀。飞檐呈圆弧状,极力向外延伸翘起;它的脊部塑坐着一尊尊灵动的飞禽走兽,下腹则铆榫堆积,密布各式花纹图案,前端悬挂一具风铃。 城固钟楼为当时全城司晨报晓、定位的建筑之用,是当时县城最豪华、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也是当时一个标志性建筑,曾流传着“城固有个钟鼓楼,半截戳到云里头”的顺口溜。
斗山奉真宫,斗山,位于城固莲花办事处马家店村,山上有一道观名曰奉真观(亦称奉真宫)。据传初建于东汉末年,是为祭祀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鲁(民间尊称张鲁为张天师或张真人)而建。斗山山势雄伟壮观,茂林修竹,山道蜿蜒盘旋,两旁柑橘遍山,硕果累累。奉真宫的主殿供奉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正殿两侧的配殿,供奉斗母真君,楼上是玉皇宝殿,东殿从南至北是地母娘娘、白云大仙、观音菩萨、三官大帝(天官 地官 水官)再就是火德星君。紧挨着是娘娘殿奉有碧霄 云霄 琼霄的神形,正殿东侧是文昌帝君。正殿西侧是关羽,两侧分别站着关平、周仓。配殿从北至南依次是雷祖、武财神赵公明,接下来是西王母殿、药王殿、太乙救苦天尊殿、十代闫君殿。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是传统的“斗山庙会”。
城固萧何墓,在城固县莲花街道杜家槽村。离县城三里,坐西朝东,墓前有三间房的祠堂,有塑像,墓上有几株古树。墓前有三通石碑,最早的石碑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城固知县减应桐所立,写着“汉相国萧公讳何神·墓;另一通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写着:汉丞相酂侯萧公墓,此碑高大气派;最后一通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城固县事李炜等人所立。据《史记·萧相国世家》: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卒,葬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纯朴厚道的城固百姓,为纪念他在此地兴修水利、造福民众的大恩大德,修衣冠墓、盖萧公祠,敬立神位。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城固县志):汉酂(音:错)侯萧何墓,(县治)东北三里邯郸村。
城固樊哙墓,在城固县莲花办事处黄家村。位于县城北十里,墓在平地垒起,高约二十米,上面树木茂密,周围面积为十亩零六分。墓西靠公路边竖一石碑,上刻隶书:“汉舞阳侯樊将军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抚毕沅所书。樊哙墓,本名樊哙台,是樊哙当年在汉中时率领士卒所筑。据《水经注》载:“堵水经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舆地纪胜》载:“樊哙台:在城固县北五里,上容百余人。《旧经》云:‘樊哙所筑也’”,后来把樊哙台讹传为“樊哙墓”。汉王城与霸王寨,汉王城位于县城东约5公里的莲花街道办庙坡村,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城固县志》记载:“汉王城,东十里,高十丈,顶平,南北一百八十步,东西百步,南近汉江,北绕湑水,汉王驻兵于此。”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四月就国,曾驻汉王城,城因此而得名。
距离汉王城不远处,有一座霸王寨,坐落于城固县三合镇秦家坝村后的山顶上。据说,这是汉王刘邦屯兵汉王城,为了操练队伍、演练渡江和爬山攻城,在于汉王城一江之隔的山头上假设的霸王营寨,当地人说,先有汉王城,才有霸王寨。刘邦预夺天下,日夜操练兵马,汉王城下,霸王寨上,时常鼓角相闻,战旗飘飘,一派激战景象,为夺取天下做充分的准备。城固武侯祠,在县城西城巷中段,据传兴建于初唐,这处古建筑规模宏大,古朴壮观,保留的部分屋脊及筒瓦浮雕精美。其大门楼保存最为完整,木构斗拱,青砖浮雕,工艺精湛,门楼上匾额“武侯祠”三个大字清晰可见。武侯祠现存四座大殿和东西厢房,共有三十余间。
城固县武侯村,是城固县莲花街道办翟家寺村二组一个自然村。紧临湑水河南岸,距县城1.5公里。据《城固县地名志》载:相传诸葛武侯伐魏,屯兵于此,故名武侯村。又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屯兵汉中,建兴七年 (229年),“筑汉、乐二城”(汉城在勉县,乐城在城固庆山脚下),曾屯兵城固,劝农讲武,实行耕战政策,“踵迹增筑各旧堰”,军民同垦,诸葛亮储粮备草、屯兵养马,以供战略大后方军需。武侯村周边地区,曾多次出土有西汉和三国时期众多遗存,如汉“半两”钱币及铜器、兵器、陶器、汉砖等。当地莲花出土有“直百五珠”钱币(诸葛亮铸币),在武侯村北湑水河对岸的宝山,还出土有三国蜀汉钱币 “定平一百”(刘备铸币)。这些鉴证了汉初汉王刘邦、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屯兵养马,绝非虚传。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此屯垦,便将驻地命名为“武侯村”。
建基崖石窟寺遗址,位于老庄镇毕家河村。地处文川河上游南岸山顶岩洞内崖壁上。传说明建文帝云游到此,在此修行,故名建基崖。 建基崖遗址。呈弧形带状分布,两边低中间高,南北长50米,高约10米。发现的遗迹有栈孔、柱孔、道路、明代摩崖题刻1方、清光绪三十四年石碑1通、民国十年石碑1通。据清代及民国石刻记载,石窟寺创建于明代,供奉明建文皇帝,清代及民国重修,文革中再次毁坏,1982年及1994年复建。
滴水崖遗址,位于桔园镇滴水崖。建有滴水岩道观一座,座西朝东,砖木结构,由龙君殿、观音殿、三清殿、娘娘殿等构成。龙君殿后有一天然形成的洞,洞口朝东,洞口高约2米,宽约5米,洞深不详,内有暗河、干洞、天窗、湿洞等。从清代到民国,每逢天干旱城固(包括洋县)部分民众都到此祭拜,祈祷下雨,有民国时期留下的有“灵气成云”“古万昭灵”等摩崖石刻多方。天明寺,是天明镇的原名,之前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鲁班在城固县与挖挖婆打赌,鲁班的比试项目为修建寺庙,要在天亮之前修建成功,鲁班师徒在月亮升起时,建起第一座庙,起名“月起寺”;群鸡啼鸣时,建起第二座庙,起名“鸡鸣寺”;拂晓时建起第三座庙,起名“天明寺”。三寺呈三角鼎立之势,这也是天明寺地名的来历。
洞阳宫,位于城固县老庄镇红花村(县城东北约40公里)。据《水经注》、清《城固县志》记载,洞阳宫始建于1500多年的魏以前,是陕南有史可稽最早的道观。2008年9月,洞阳宫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洞阳宫现存有明代至民国时期的房屋建筑64间。依山就势,布局有序,是研究陕南明清建筑的重要的实物。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张三丰游至洞阳宫,并在这里修行多年,从此后,洞阳宫声名大振。张三丰住洞阳宫,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重建洞阳宫,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再次培修。“文革”期间,洞阳宫被拆除,只余24间殿房。改革开放后,逐年重修,景色独秀,嘉靖香炉、万历铁钟以及匾额、碑文、登山石阶等文物古迹犹存。
陈家寨,位于城固县五堵镇二里山村三组陈家寨山顶。是一个清代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遗址原为一山寨,始建于清代,院内散落有部分古建筑石构件。现存建筑为1996年至2005年砖混结构的仿古建筑。传说中是藏金埋银之地,每逢正月初一庙会,求财祈福之人众多,香火鼎盛。相传康熙年间,出身名医世家的陈真人因逃婚遁入佛门,曾为康熙之母治病有功,皇帝赏赐黄金百斤、白银若干,并赐名此处陈家寨。陈和尚扩建了前后寨,百年圆寂后被封为弥勒佛,陈家寨弥勒寺也从此闻名。太平天国扶王陈德才、启王梁成富,曾率众人逃至城固陈家寨,并将金银就地掩埋,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陈家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大规模修筑起源于嘉庆初年。
党台遗址,位于城固县莲花办事处翟家寺村一组党家台,现香格里拉休闲度假中心院内。该遗址呈覆斗形,占地约10000平方米,人工夯土,四面环水,有遗物数件。据传清康熙五年(1663)朝廷重臣党以让(清顺治十二年,即1665年中进士,官任侍讲),以悠游为名,代帝巡察,看重此地皇封阁老之后,告老还乡来此筑台兴馆隐居,远近官吏仕民常来拜访,党台由此闻名,被载入汉中府志。
城固,有陕南第一氏祠韩家祠堂。位于原公镇西坝村村委会西北300米处,始建于明代。清嘉靖年进行了扩修,嗣后屡有修葺,总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坐北向南,为砖土木混合结构,祠堂五进四院,呈“串”字形格局,由大照壁、山门、牌楼、中厅、献殿、过厅、大殿组成。祠堂建筑气势宏伟,殿宇古朴敦重,高大显阔,极具观赏价值,被誉为“陕南第一氏祠”。韩氏原为安徽凤阳人,明代时因军功迁到城固原公居住,修建该祠堂,其子孙在此繁衍,清代时韩氏家族曾有多人考中举人和进士,嘉庆年间韩氏家族中曾有人任无锡知府。
城固,是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也是我家乡,历史悠久,我爱我家乡!
(标题图为倒焰窑示意图。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出土的全倒焰陶窑,将中国的烧陶史提前了五千多年,遗址内数有丰富的“烧烤坑”,揭示了宝山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
——精彩回顾——
投稿邮箱:hongluoshan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