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刚直竭诚报国
《忠诚刚直竭诚报国-城固李固家规家风》,是城固县纪委监委制作的一部关于李固家规家风的记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讲述了李固家族世代秉承着修身齐家、困知勉行的家规家风,其家族李颌、李固、李燮“一门三烈”的孝廉文化。李固“刚正不阿、忠贞不屈、爱国爱民、念国忘身”的为人之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砥砺前行,开拓创新。
李固(公元94-147),字子坚,陕西汉中城固人(今城固县柳林镇),是博士李劼(战国时所设官名,负责保管文献、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之孙,司徒李颌(汉安帝时,做过太常、司空,少帝时做过司徒)之子。李固,曾任汉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一名刘续)的三朝太尉(东汉时司徒、司空、太尉共同负责国家最高政务),是东汉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直如弦,死路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是东汉时人们怀念李固的歌谣。
李固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虽说是一个贵族子弟,然而毫无纨绔子弟的习气。出仕之初,李固就有敢于直面的政治勇气。阳嘉二年(133),地动山崩,灾异屡现,公卿举荐李固对策,皇帝特诏问当世之弊及为政所宜。李固以天人感应之说劝谏皇帝,痛陈时弊,抨击宦官,反对滥封官加爵。建议罢黜宦官贵戚,政归三公九卿,令朝廷震动,被誉为“北斗喉舌”,从此展开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在大将军梁商(皇后之父)府上李固任从事中郎时,就建议开义路、闭利门、正风化、裁冗员,但这些问题触及梁商和朝廷深层次利益,被借故调任荆州刺史。
李固到地方后,勤政爱民,理域有方,政绩卓著。当时荆州民变迭起,李固采取慰问百姓、赦免“盗寇”之策,半年间,州内清平,人民乐业。后因追查南阳太守高赐得罪大将军梁冀(皇后之兄),被贬任泰山郡太守。当时泰山百姓起义,官府常出兵千人追讨,不得取胜。李固到任,郡兵只留百余人,其余遣散归农,而以恩信宽待起义百姓,鼓励耕种,不满一年,起义百姓都散归农田。李固又一次显示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朝廷在视察各地时,认为“李固政绩,天下第一”。
李固入朝后,历任将作大臣、大司农、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与梁冀共掌尚书事(国家决策大权),但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心系社稷。质帝驾崩后,与梁冀争辩,不肯立刘志(即汉恒帝)为帝,当时梁冀为了专权,先后立襁褓婴儿刘炳、八岁刘缵为帝,但在两年内这两个皇帝都死了。为此,李固提出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梁冀立十五岁的妹夫刘志为帝(即恒帝),并挟恒帝诬陷杀害李固。李固死后由其弟子董班护送其尸骨回故里,葬于城固县柳林镇小营村。李固两个儿子后来也被杀害,小儿子改名变姓做酒店的伙计,后来被朝廷任命为议郎,在职两年去世。公元159年,梁冀被诛,次年,李固平反。
纵观李固一生,为人好学,守常有节,洞察时务,忠贞不二,即使面对权臣依然坚守原则。当时的梁太后就评价他: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鱼之风。李固在深陷囹圄之时,愤然绝笔给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写信说:“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敢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无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李固的这篇《遗黄琼书》,是李固为规劝好友黄琼识时应征“辅政济民”而作的一篇书信。黄琼(公元86-164),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尚书令黄香之子。顺帝时,黄琼两次被举荐到朝廷做官,他都托病推辞,因为他不满奸臣、外戚梁冀当道,朝廷昏暗。李固仰慕黄琼,就写信给他,劝他出来一展才华,治国安邦。
李固的《遗黄琼书》,全篇既有委婉而讽的规劝,又有发人梦醒的鼓励。行文多用侧笔和假设猜测的语句,委婉曲折,动听感人。黄琼后来到洛阳任议郎,这封信起了推动的作用。前一段是敦促黄琼应征为时局效力,后一段是表示对他寄以厚望,在劝勉中带有婉转的告诫。李固在《遗黄琼书》中,一方面批评了当时名士们的孤傲;另一方面针对当时名士专靠虚名混世而其实不副的普遍状况,提醒黄琼不要好名声而不顾实际,免得成为受人攻击的对象。黄琼早年因父荫获授太子舍人。永建年间,征拜为议郎,迁尚书仆射,进位尚书令,出任魏郡太守。建和初年,迁太常。历任司空、太仆、司徒、太尉等职,遍历三公,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罢免,复任大司农。梁冀被诛杀后,再次出任太尉,封邟乡侯,因灾异罢免。官至司空。建熹七年(公元164),黄琼逝去,年七十九,获赠车骑将军,谥号“忠”。
李固,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被杀时才五十四岁,所著表章、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后世辑为《李固集》;弟子赵承等人记录李固言论事迹,集为《德行》一篇。
李固学识渊博,以忠义儒雅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人们对李固褒扬有佳。魏文帝将他列入汉二十四贤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评价李固立于顺桓之间,内无愧于其心,外无负于其人,东汉名臣,如李固一二人耳。”,哀叹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的儒士风范。唐朝贞元初,剑南节度使韦皋拜谒李固墓,作碑记以赞其忠节。南宋乾道六年,城固县令阎仓舒为李固墓立碑,上书: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碑,以表功绩。清乾隆四十一年,陕西巡抚毕沅再书李固墓碑,以示追勉。
毛泽东曾经引用《遗黄琼书》的千古名句“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勉励党的高级干部要学习历史。1965年,毛主席在读线装本《后汉书》时,在本书卷九十一至卷九十四第21分册封面上写的批注:“黄琼传、李固传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一阅。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送陈毅同志阅。”
毛泽东为什么要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四位领导同志及陈毅同志读《后汉书》里的《黄琼传》《李固传》呢?第一,是因为《遗黄琼书》“是一篇好文章”。同时,《黄琼传》《李固传》中还有不少充满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言论和文字值得一读。第二,是意在提倡黄琼、李固能以国家大事、社稷安危为重,不计个人名利官职,正直敢言,谏诤君主的致仕之道,以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正风正气。当时,几位中央领导都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传。用读书来进行启发思考,相互激励,弘扬正风正气,这是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老战友之间的交流方法。
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毛泽东同志就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告诫全党,要汲取李自成“功成腐化既败”的历史教训,不能重蹈覆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深入推进清廉建设,以培育清廉崇廉文化为根本,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用廉洁文化以文化人、以廉润心,促使廉洁理念深入人心。李固,坚决同梁冀一派腐朽势力作斗争,他表现出来的坚贞、勇敢的斗争精神,与梁冀以及屈从梁冀淫威的人相比,成为后世赞誉的忠正耿直的代表。李固家族修身齐家、困知勉行的家规家风,永远激励着我们洁身自好、做好表率。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李固的意义所在。
一是学习李固谦虚好学的品质。李固常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寻访名师,研究学问,研究人生,因此其知识面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
二是学习李固为人低调的品行。李固在太学里,也不因自己是大官员的子弟而傲视同窗,与他多年共学,都不知道他是朝廷大臣李颌的儿子。《幼学故事琼林》里赞扬他是“子弟之良”。
三是学习李固不急功名的品德。李固结交四方有志之士,很多读书人慕名而向他求学,他不急于功名,当时的司隶校尉五次推举他做孝廉,益州刺史又举荐他做茂才,他都没有接受,有的官府连连召他去做官,他拖病推辞。
四是学习李固襟怀天下的情怀。李固这位陕西汉中的先贤,给我们留下的从政节操值得借鉴、学习践行。李固博学多才,不是埋头经卷坐而论道,而是襟怀天下,思考着朝中时政,重视笃效务实。
五是学习李固惩恶扬善的勇气。李固一生勤政爱民,惩恶扬善,而百姓将振兴朝政的希望寄予其身,爱戴极深;他直面国难,举荐人才,不避矛盾,其勇气令人敬佩。
——精彩回顾——
投稿邮箱:hongluoshan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