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尹江涛:张骞故里•神奇桔乡——城固(上)

文摘   文化   2024-10-11 18:35   河北  

张骞故里•神奇桔乡——城固

尹江涛

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自秦设县制已有2300多年历史,秦慧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始置成固县,据《方與胜览》曰:“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也”之意,古代“成”“城”通假,北依秦岭南麓,南屏巴山北坡,南朝宋改为城固。城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张骞凿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而名扬世界。        

城固,是中国古代“走向世界第一人”张骞故里。张骞(约前164年-约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张骞出生。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的气度,又有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危难,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张骞用了13年的时间,先后走遍了天山南北,中亚及西亚等地区,是中原腹地第一个前往西域的人。首使西域。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骞为郎。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大汉气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联合计划遭到拒绝,大月氏已不想与匈奴抵杭。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扣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开通。获封博望侯。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抗击匈奴功勋卓著,汉武帝刘彻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封地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元狩二年(前121年),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再使西域。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拜张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此行取得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长安,归葬汉中城固故里。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与汉通婚,共同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是由张骞创立的首功。

 (位于城固县饶家营村的张骞墓,2014年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陕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

作为那个时代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张骞有着非同寻常的胆识和魄力。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既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同时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对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功绩。后世将张骞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被誉为“放眼世界第一人”,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自古受人敬仰,大唐时期的著名女官上官婉儿曾赞誉道:“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如此赞誉张骞对后世的影响:“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俄罗斯学者比楚林曾说过:张骞于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张骞凿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也被视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1986年与1993年,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23年4月“张骞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城固召开。张骞文化、张骞精神作为汉中乃至中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遗产,张骞有着诸多优良品质,最重要的是“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务实守信”,这正是今天需要我们秉持弘扬的。

城固,是著名文学家李固故里。李固(公元94-147),字子坚,汉中城固人(今城固县柳林镇),是博士李劼(负责保管文献、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之孙,司徒李颌(汉安帝时做过太常、司空,少帝时做过司徒)之子。李固,曾任汉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一名刘续)的三朝太尉,是东汉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李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所著表章、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后世辑为《李固集》,弟子赵承等人记录李固言论事迹,集为《德行》一篇。李固学识渊博,以忠义儒雅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人们对李固褒扬有佳。魏文帝将他列入汉二十四贤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评价李固“立于顺桓之间,内无愧于其心,外无负于其人,东汉名臣,如李固一二人耳。”哀叹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的儒士风范。毛泽东曾引用其《遗黄琼书》中的名句“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勉励党的高级干部要学习历史。

城固,是中国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康宝忠先生故里。康宝忠(1884-1919),字蝶庵、心孚,出生于四川,祖籍陕西城固,是中国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五四运动著名领导人之一、北大著名教授。1904年夏留学日本东京经纬学校,其间任陕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干事长、留日中国学生会总干事,加入同盟会。1906年初回国,到四川发动保路运动,同年夏返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并随章太炎学国学。1909年回国,任大清银行学堂教习、监学、代理教务长。1913年任吴淞中国公学教务长。1915年任国立北京大学讲师,后任教授,主讲《中国法制史》,兼任国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员。1916年,北京大学首次开设《社会学》课。由康宝忠主讲,因而康宝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大学讲坛讲授《社会学》的人,也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学家。五四运动中,被推为北京大学教职员干事会干事、北京教职员联合会总务干事及主席。1919年11月1日病逝于课堂,后葬于北京陶然亭。一生著有《社会学讲义》、《社会政策》、《伦理学》、《中国法制史》等教科书和著作。其一生创造了三个第一,即陕西第一个赴日留学生,西北地区第一位早期同盟会员,中国第一位社会学家。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了保路运动。他曾引见于右任与孙中山会面,并介绍井勿幕、于右任加入同盟会。1913年,宋教仁遇刺身亡,康宝忠赶赴上海,协助料理后事。其间,应邀撰写碑文。
宋教仁先生之墓志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於虖,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于右任撰语,康宝忠书字。

城固,是著名的小河口会议的发生地。红四方面军,这支1931年创建于鄂豫皖苏区的部队,1932年12月7日,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到达秦岭南麓的城固县小河镇,12月8日在一批干部联名要求下,张国焘组织召开了小河口会议。会上,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等同志对张国焘进行了一次公开的斗争,要求停止无止境地退却,争取重新建立根据地,建议恢复军委会,实行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制度等。为此后上元观、钟家沟会议确定进军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小河口会议是决定红四方面军去向的一次转折性会议,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创建及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2年12月11日夜,红四方面军进抵城固县城以西的沙河营、柳林渡口,计划南渡汉江,由于船只较少,方面军总部决定大部徒步,总指挥徐向前亲自沿着汉江勘察路线。在徐向前的带领下,除伤病员和部分物资由船只、马匹渡运外,上至总部领导,下至一般战士,一律下水渡涉,中共沙河营交通站、中共朱家湾支部的党团员和熟悉水性的群众,也都冒着严寒,帮助红四方面军运送物资、接应体弱的战士。徐向前曾说“部队南渡汉水,向镇巴、西乡转移是极为重要的一着。从此,摆脱了遭敌追堵的被动局面,取得了主动权。”红四方面军渡过汉江,到达上元观时,天已佛晓。黎明前的冬夜,尤为寒冷,战士们拍打扰当地老百姓,在街头屋檐下休息,衣服结冰,硬邦邦的。天亮了,上元观的群众奔走相告,百姓抱着柴草,点燃火给指战员们烘烤衣服,取暖驱寒,烧水做饭。傅钟将军后来回忆“红四方面军进兵陕南,陕南人民欢欣鼓舞,沿途送茶水、抬担架、运物资,风起云涌地支援红军。”

城固,有红色古镇上元观镇。上元观古镇,原名南乐堡,位于城固县上元观镇乐丰村,以道观“上元观”而得名。古镇北依汉水、南屏巴山,起于唐末宋初,为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5年)邑人进士、江西巡抚张凤翮倡建,距今近400年的历史。红四方面军从城固小河镇下来,经双溪、许家庙,再经沙河营渡口,于1932年12月11日,全军14400人夜渡汉水进抵上元观地区,终于摆脱了长期被敌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12日,方面军总部在衡家老字号召开党团活动分子会议,史称“上元观会议”,检查和总结了西征以来的政治工作,分析和讨论了在汉中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廓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13日,在校场坝召开军民大会,两千多名群众参加,徐向前总指挥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宣讲红军的主张,号召群众踊跃参加革命斗争。“上元观会议”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和鼓舞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地方党组织,为地方革命武装的建立及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古镇内有刘秉钧烈士故居、龚逢春革命事迹展馆等等红色文化遗迹。

(红四方面军“上元观会议”旧址,位于上元观镇乐丰村老北街十字,原衡家老字号“庆丰恒”商号,为1932年12月11日红四方面军会议召开所在地。该建筑始建于明崇祯15年(1642年),原街面房5间,土木结构,地面铺砖,木质门窗,木板楼梯走廊。)

2019年7月城固县委、县政府将“上元观会议”旧址,列为革命红色遗址单位进行维修保护,2020年10月中旬对外开放,成为又一影响力较大的党史、军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古镇集古建、红色、商贸、美食、民俗等文化于一体,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豆腐制作技艺”,也是“汉中面皮”的发源地。

城固,是率先迎接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到陕北的龚逢春家乡。龚逢春(1908-1978),是城固上元观镇外北街村人。1935年龚逢春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后调任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率先代表陕北红军迎接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到吴起镇的汉中人。1935年10月调任保安独立营教导员,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同月到保安,在得知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的消息后,即与保安独立营营长马福冀迅速赶到吴起镇,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汇报陕甘边和陕北苏区的基本情况,特别汇报了陕北错误肃反问题,明确表示不应逮捕刘志丹等领导人和红二十六军的大批干部。毛主席很重视汇报,当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即派王首道等到瓦窑堡释放刘志丹等100余名干部。龚逢春,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晋察冀区委官传部部长、中共晋西北区委组织部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共川西区委第三书记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四川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第一副部长,西南局党校校长、党委书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等职。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8 年12月1日于北京病逝。

城固,有“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之称的西北联大遗址,是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文化区。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设立在汉中城固,其中联大西北工学院在城固古路坝。1938年7月27日,当时教育部令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后部分迁出重组东北大学)、北洋工学院(后部分迁出重组天津大学)和私立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前身)合并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设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六系。抗战胜利后各学校(院系)部分原师生相继迁出,但主体尚存。解放后改称西北工学院。1957年10月与西迁的华东航空学院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

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古路坝办学八年之久,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急需人才,其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杰出人才,先后有20多人成为两院院士。古路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文化区,史称“三大坝”。古路坝,是中国首部校史电影《古路坝灯火》的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黎锦熙,对张骞墓的保护性发掘与增修。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著名汉语言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九三学社的创建人之一。1931年,黎锦熙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全面抗战爆发后随北师大迁来西安,后至陕西汉中,在西北联大担任秘书处主任及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黎锦熙与毛主席的师友情。他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时的老师。1939年,毛泽东得知黎锦熙在城固西北联大任教,曾从延安寄赠新著《论持久战》一书给他,黎锦熙收到此书如获至宝,认真地把这本五万多字的新书通读了一遍,此后还读过多遍,对抗日胜利信心十足。与学校同仁探讨此书,并回赠新作《建设的大众语文学》。黎锦熙为张骞墓碑书写碑文。此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城固县张骞墓是衣冠冢。1938年7月,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在报请地方政府同意后,主持对汉博望侯张骞墓实施了发掘和增修。这次发掘清理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汉砖、汉五铢钱、“博望”封泥等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次年,由西北联大在墓前刻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碑记”。碑上有黎锦熙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书写的小楷《汉书·张骞传》。该碑记现立于张骞墓左侧。1939年8月联大考古室还举办了张骞墓出土古物展览,先后有教育部次长顾毓琇以及师生和地方名流数千人参观。1942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西北联大视察后,也曾到张骞墓拜谒。西北联大及黎锦熙对张骞墓的保护性的发掘和增修,不仅验证了张骞墓为真,还为2014年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黎锦熙,著修志原则与方法的《方志今议》。1938年5月,黎锦熙在城固倡导修地方志,担任城固续修县志委员会总纂,主编《城固县志》,黎锦熙草拟了《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经过进一步修改、订正后定名为《方志今议》。1940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单独出版。《方志今议》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理论上提出“明三术”(续、补、创),“立两标”(地志之历史化,历史之地志化),“广四用”(科学资源、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导),“破四障”(类不关文、文不拘体、叙事不立断限、出版不必全书)的修志原则和方法,开启了现代方志编修新视野。他在《方志今议》中倡导的指导思想,于这些县志篇目的编排及事实的采选之中,使这些地方志称为当时当时“理想之现代方志”,其经验至今未方志工作者借鉴。郁士元,大学教授参军抗战第一人。设立城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该校地质系教授郁士元,字维民,江苏盐城人,响应民国政府吸收高素质兵源的号召,于1944年10月,以44岁投笔从戎,成为中国教授参军抗战第一人!郁士元的参军入伍行动,带动了更多的爱国学生参加抗日,西北联大就有3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成为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城固,是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也是我家乡,很可爱,我爱我家乡!  

【作者简介】:尹江涛,男,汉族,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曾经在乡镇,在政府部门工作,现任城固县红十字会副会长。

——精彩回顾——

家乡的美食特刊—52 |  尹江涛:城固面皮
散文 |   尹江涛:四季飘香的汉中腊肉
品读 |   尹江涛:忠诚刚直竭诚报国——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李固
我手写我心,遇见即是欢喜
主编:飒飒(忽文静) 赵洪伟
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说。
发稿者加微信:husasa0905
赞赏作者七平台三,十元内不返还。

投稿邮箱:hongluoshansy@163.com

红罗山文学
我手写我心,遇见即是欢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