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来的“神秘村庄”
某一天,我的同事在南湾水库边钓鱼,不经意间捡到了一件完整的小件瓷器,拿我一看,那是唐宋时期的褐彩瓷,上有剔花,甚是精美。后来顺着同事的钓鱼之地,我有了新的发现。
春天的南湾湖真美,她就像上帝遗落到人间的宝镜,纯净明亮。周围的起伏山峦,又像宝镜的镶嵌和装饰,青翠如画。沿着水库岸边走,在董家河乡余庙村与水库的交接处,几只苍鹭在水边的一片湿地悠闲的觅食漫步。微风吹来,南湾湖荡起阵阵涟漪。沐浴在美好的春天里,心情特别畅快。突然眼前一亮,只见岸边散落好多小瓷片,它们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有白釉,黑釉,褐彩,红釉,最多的当数青花瓷。瓷片从明代到民国,甚至建国后的都有。有一块青花瓷稍大,像是一个盘子残片,绘有精美的缠枝莲纹,我还捡拾几个杯底,底都有刻款或印款。捡拾瓷片做标本,是增长瓷器知识,学会鉴赏瓷器的重要一课。平日里在工地,在河道也捡拾过瓷片,可从来没有这么集中,这么多。捡拾瓷片,一边兴奋,同时也心有疑问:“水库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各朝代的老瓷片呢?”
临近中午,饥肠辘辘,好在水库边有几户人家。走近一处青砖瓦屋前,一个老大爷正在门前喝茶,我急切凑上前去套近乎,想弄碗农家饭吃。
在普普通通的农家小屋里,热心的大娘炒了两盘自家菜地的时令菜,还蒸好了香喷喷的大米饭。令人想不到的是,老两口都喜欢喝酒。我起身要去代销点买酒,大爷一把拉住我说,代销点远,家里还有。陪老人家喝酒时,老两口看着我捡拾的一大袋子碎瓷片来了兴趣,问这问那。当得知我是师院的老师时,大爷和大娘直夸我,“当老师好”。当得知我喜欢古玩、捡瓷片学习做标本时,两个老人几乎同时提起了往事,“要是一个地方还在就好了,那里有老街,有成串成串的老铜钱,有老祠堂,大花瓶和铜香炉,东西多着哩。"
“一个地方”?我听出老人的话里有话。果然,随着老人的深情回忆,牵出了一段年轻的信阳人不知的故事,重启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52年,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南湾湖在前苏联专家的设计和帮助下开始动工,1954年正式蓄水。处在水库中心的冯家庄不得不搬迁移民,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从此长期沉睡于南湾湖的深水之下。原居民分散于浉河港,西河,董家河等地。
冯家庄,原是宋代将军冯茂的故里。说起由来,冯茂将军告老还乡后,在此建房居住,冯家子孙兴旺,因冯姓相对集中,故称冯家庄。另一说,冯茂将军去世后,村民为了纪念他,建了高大的祠堂和庙宇供奉将军,后来相沿成为热闹的大集市。有资料显示,原来的冯家庄,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北街最热闹。街市逢单集,有戏楼,逢集设有说大鼓书和玩杂耍的场子。戏种有豫剧、黄梅戏等。北街还有观音阁和佛堂,常年香火不断。据说,冯家庄东部还有仝家大庙,是当时信阳西部最大的庙宇。整个冯家庄,以春节、正月十五还有每年三月十八的庙会最热闹,集市高峰时可达上万人。淹没前的冯家庄,是信阳西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淹没前相当繁华。冯家庄不仅历史久远,它还是红色村镇。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革命的火种在此点燃,河南省特委的办公地就设于此。省特委秘密发展革命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交通员和干部。李先念将军率新四军战士与国民党军也周旋于此。新四军以四望山为根据地,以冯家庄为物资交换站,发行有建设票做货币,建国后有多次发现。抗战爆发后,抗日游击队员的活动也多在冯家庄街市和街市周围。今天,四望山有多个革命纪念地。
捡拾瓷片的疑问就此解开,原来有一个千年的老村庄就在那里,历史久远的文化和内涵就在那里。想必是历史的浪花和冯家庄的交接和碰撞,才让瓷片不断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这些瓷片见证着冯家庄的繁华,见证着冯家庄历史的过往。就这样,我在乡下无意中听来一个故事,寻来了一个神密的村庄。冯家庄,一个古老的村庄,虽然因南湾水库的修建,千年繁华湮没在历史长河,但我们永远不能遗忘它。因为,它始终在信阳历史的沃土,在信阳红色的大地上。